首页 >> 水科专家 >> 院水利科技英才
专家查询

为全面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水利部《水利青年科技英才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的有关精神,加快我院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选拔、表彰对我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引导我院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我院从2006年开始设立“中国水科院青年科技英才”评审,该奖项是授予我院直接从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及其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科技普及和科研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名额不超过5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x

丁留谦简介

丁留谦,1965年3月出生,男,汉族,河南清丰人,中共党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检验检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国际洪水管理大会常设秘书处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防洪抗旱减灾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咨询工作,在堤坝渗流分析与渗流控制、安全评价、除险加固、防洪抢险、防洪决策支持信息平台建设、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以及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江河治理和河流生态修复中的实际难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担任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副组长和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组副组长,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及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完成的40余件技术规范性文件、洪水分析和风险图编制及管理软件等多个调查评价工具软件等在项目实施中得到推广应用。公开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参编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其中破冰弹获2010年度百件优秀中国专利;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x

王玉杰简介

  王玉杰,现任中国水科院国际处处长,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岩体数学物理模拟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地下工程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River》期刊副主编。
    主要从事边坡稳定、地下硐室围岩稳定、岩土锚固机理和长期耐久性、岩土工程智能化等方面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先后主持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研发了基于塑性力学上限定理的三维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和相应软件;建立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精细化智能管控关键技术;提出了预应力锚索体系长期性能演化规律、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建立了岩体力学特性参数数字钻进获取技术和平台。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合/编著6部,主/参编行业标准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10项。被授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水利部 “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生,正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是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邓刚简介

邓刚,1979年3月出生于四川,男,汉族,中共党员。2006年毕业于获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风险管理专委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编委。

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大坝安全和应急管理等科研和工程咨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工构筑物性态流固耦合模拟、筑坝材料及特殊土变形特性、复杂条件下土体抗渗特性和高土石坝工程、渠道及堤防工程等。负责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特高土石坝防渗系统服役性能演化规律与模拟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硬粘土深挖方边坡长期软化机理及其数值模拟)、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高心墙堆石坝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完成多座高土石坝安全性分析和咨询工作,参加小浪底水利枢纽初期运用技术鉴定、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大坝专项安全鉴定。获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称号。发表学术论文5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1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规范3部,获得水力发电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x

白美健简介

白美健,1974年12月生于四川,女,汉族,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1998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所长助理/灌溉水管理室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白美健教授主要从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管理关键技术、农田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基础理论与地面灌溉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水利部行业公益专项、中国与欧盟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以及各类规划设计类课题6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授权专利5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7项,编写技术标准2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在农田土地精细平整技术与方法、精细地面灌溉控制技术与方法、灌区配水渠道渗漏损失估算方法、区域尺度田间灌溉性能评价方法、田间微地形和入渗空间分布随机数值模拟方法、灌溉水循环模拟方法、灌区现代化管理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土地平整适宜精度、地面灌溉控制技术模式、地面灌溉水肥高效施用模式和灌区现代化建设布局模式等应用成果,形成了相应的指南或规范用于实际生产。

 
x

刘有志简介

刘有志,1977年12月生于江西省高安市,男,汉族,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2006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大坝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

刘有志长期从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高坝工作性态仿真与结构安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推动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防裂方法与技术推广、高坝结构安全控制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行业公益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重点项目和973项目等多个重点纵向课题的研究,前后参与二十余项国内外包括小湾、锦屏一级、溪洛渡、乌东德和白鹤滩等300m级特高拱坝在内的重大工程的科研和咨询工作。近年来,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其中SCI 1篇,EI收录15篇,获省部级奖励8项,授权专利25项(发明15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参编专著2部,规范2部。曾获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称号。

 
x

刘春晶简介

刘春晶,1974年8月生于山西,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河流泥沙与治理研究室主任,兼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量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委会特邀委员,IAHR会员。

刘春晶教高主要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基本理论及工程泥沙、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研发非恒定流测控、推移质输沙率、床面地形等多项创新技术和方法,开发水槽、河工模型、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水沙测控软、硬件系统并在多项研究中成功应用。在明渠水流阻力及流速分布、非恒定流水沙运动、非均匀沙推移质输移、床面形态变化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其他科技奖励8项。获中国水科院第六届“科技英才”称号,入选中国水科院十三五“五大人才”计划创新团队资助计划。

 
x

刘玲花简介

刘玲花,1965年8月生于山东莱西,女,汉族。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5年-1997年和1999年-2001年,香港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水环境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修复、饮用水处理技术。

刘玲花教高长期从事水环境学研究,负责完成了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水环境有毒有机物监测领域,主持和参与编制了一系列有机分析标准方法并作为水利行业标准颁布实施,研制的有机标准物质被批准为国家二级标准物质;在农村饮水安全领域,提出了生物慢滤技术等适用性强、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简单的处理技术,并在福建、湖北、四川、甘肃等省得到推广和应用;在水污染控制领域,探索研究了各种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包括生物生态浮岛、河道生物接触氧化、太阳能曝气等。先后荣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英才、水利部直属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建设部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次,发表论文50余篇,编写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4项。

 
x

刘晓波简介

刘晓波,1978年生,男,汉族,博士,教授级高工,注册环评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副所长,院“重大水利工程水生态安全保障及调控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曾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分别于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环境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访问学者研究。

长期从事流域水环境模型、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水工程水生态与水环境影响评估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个重大水利工程论证等项目40余项。系统研究了水体水环境容量和总量分解技术;建立了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警预报技术和水力调度技术体系;提出了大型拦蓄工程对重要湖泊的生态环境影响关键因素分区、分时的定量化评估方法等。在鄱阳湖、辽河、滦河、三峡水库、洱海等区域积累了扎实的研究基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出版专(译)著6部、标准2项,发表论文近40篇、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1项。获水利部直属机关党委“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称号。

 

 
x

刘家宏简介

刘家宏,男,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城市水文研究室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与战略部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兼职教授等。系“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973 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SIDA项目、GEF专题等40 余项,形成了“强人类活动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城市水文机理”、“水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机理”、“数字流域模型”四项代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 项;省部级一等奖4 项、二等奖5 项,优秀论文等其他奖励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48篇,其中SCI-36 篇,EI-60 篇,CSCD-50 篇;出版专著8 部;申请专利21项。


 
x

刘毅简介

  刘毅,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水工结构专家,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计算分析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水工及水电站建筑物专委会委员等职。2020年被评为“水电英才奖”,2019年被评为“第五届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2012年被水利部授予“第五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

  长期从事高坝真实工作性态、水工结构仿真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与防裂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973计划专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以及乌东德、白鹤滩、锦屏一级、溪洛渡、小湾、拉西瓦、黄登、丰满等十余项国内重大工程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23篇,EI53篇),授权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

 
x

严登华简介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2017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x

苏志诚简介

 
x

李娜简介

 
x

李益农简介

李益农,1963年2月生于安徽,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后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并留院工作至今;2000年毕业于葡萄牙里斯本技术大学(Universidade Tecnica De Lisboa),获农业工程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所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

李益农教高长期从事农田节水灌溉新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和设备研发以及推广应用、灌区高效用水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作为课题主持人先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欧盟科技合作项目中各类地面灌溉技术与设备开发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型灌区节水技术及设备研究与示范”技术管理工作;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中“现代灌区用水调控技术与应用”项目。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7项,全国优秀科技音像制品奖1项;获得美国发明专利1件,中国发明专利3件。

 
x

张晓明简介

张晓明,1979年10月出生于山西偏关,男,汉族,中共党员,泥沙和水土保持专家。2007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室主任,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土壤侵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委员、林学会森林水文及流域治理分会理事。

张晓明教高长期从事水土保持与河流泥沙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在流域森林生态水文与植被类型空间配置、流域侵蚀动力学过程及模型模拟、流域侵蚀产沙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流域沟壑整治工程侵蚀阻控与规划及布局、河流水沙变化归因评价与趋势预测集合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7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荣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和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荣誉称号。

 
x

陈文学简介

陈文学,1965年8月生于湖北,男,汉族,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家,博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总工,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IAHR中国分会副秘书长。

陈文学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水工水力学领域,结合理论研究、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深入分析了高水头、大流量泄水建筑物的掺气减蚀和流激振动问题,分析了掺气水流掺气浓度缩尺效应机理,提出了多种掺气减蚀体型,为高水头泄水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长距离调水工程领域,深入研究了输水系统的水力特性,提出了高效的明渠输水系统控制算法,为大型输水工程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生态水力学领域,开展了生态护岸技术的研究,为生态护岸材料标准的提供了科学依据。发表论文70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x

陈改新简介

陈改新, 1966年8月生于河南宜阳,男,汉族,教授级高工。198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1年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水科院中水科海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结构材料实验室主任,结构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陈改新教授长期从事水工材料的研究、测试、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工混凝土的耐久性和高性能化,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的检测、评估和修补加固。发现了混凝土中多元胶凝粉体的紧密堆积和复合胶凝效应,提出了配制大坝混凝土的新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配制混凝土时高强度与高抗裂、高耐久难以兼顾的难题。提出了混凝土大坝的老化模式概念,揭示了损伤混凝土力学性能与微裂纹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微裂纹密度的混凝土老化损伤评价方法。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等行业标准4部,参编《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行业标准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x

赵进勇简介

赵进勇,男,山东高唐县人,1976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所所长助理、城乡水系统保护与修复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秘书长。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博士后。水环境学专业,主要从事生态水工学、河流生态修复、城市水环境治理、流域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科研与实践工作。

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委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农业专委会委员,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委保护与修复分委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委员。北京市水影响评价中心聘任评审专家,全国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亚洲河流生态修复协作网络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会员,加拿大水资源协会会员,核心期刊《水资源保护》第九届编委会委员,核心期刊《水生态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委员兼生态水工学方向特聘编辑,核心期刊《净水技术》青年编委,《人民珠江》编委。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济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长春工程学院等高校合作导师。

主编水利部行业标准《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参编水利部行业标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SL709-2015)。参与编写专著多部:《生态水利工程学》(2019)、《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2015)、《河流生态修复》(2013)、《中国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2年版》(2013)《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2007)、《生态水工学探索》(2007)、《中国洪水管理战略研究》(2006)、《流域综合治理理论、技术与应用》(2020),其中《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获第二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提名奖,参与翻译专著《水利GIS—水资源地理信息系统》(2013),累计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为SCI和EI检索,获得五项国家发明专利,十八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研究成果“生态水工学理论体系与技术系统构建”获得中国水科院建院60周年基础类优秀成果奖,研究成果“北京顺义潮白河生态功能带规划研究”获得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二等奖,研究成果“北京市域水环境与滨水区统筹规划”获得2013年住建部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研究成果“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与工程示范”获得2008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研究成果“江新洲、棉船洲崩岸整治试验工程的设计、施工与观测”获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应用成果特等奖。

获得中国水科院建院60周年杰出青年奖,中国水科院水利科技英才奖。

 
x

赵剑明简介

赵剑明,1970年3月生于山东肥城,男,汉族,教授级高工,岩土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兼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副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抗震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面板坝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岩土工程学报》、《世界地震工程》编委,是世界银行技术咨询专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安评技术审查专家。

赵剑明长期从事岩土工程、土工抗震以及土动力学方面的科研工作;建立了中国水科院三维真非线性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建立了稳定分析与变形分析相结合、单元动力安全度与结构整体动力稳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土石坝抗震安全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稳定分析、变形分析和防渗体及地基安全评价的高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及评价标准。研究成果已应用到数十个工程中,尤其是得到了紫坪铺大坝“5.12”实际震害的验证,成果纳入了抗震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中,获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因在“5.12”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贡献,获得“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x

赵勇简介

赵勇,1977年6月生于安徽,男,汉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赵勇教高主要从事水资源高效利用基础理论、调控技术与实践应用研究。剖析了社会水循环通量驱动机理及其伴生的全过程能量驱动机制,自主研发了“自然-社会” 水循环耦合模拟模型(WACM),成为强人类活动影响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重要手段;发展了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核算方法,提出和实践了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紧密支撑服务京津冀等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实践,相关成果被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雄安新区规划、国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等采纳应用,撰写的建议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检索64篇,出版专著7部,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等25项。

 
x

贾仰文简介

贾仰文,1965年9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科院教授级高工、水资源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际期刊JHER副主编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领域为水文水资源,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研究。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WEP-L,并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动态评价和实时评价方法,促进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研究“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和过程机理识别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与调控模型NADUWA3E,并联合提出了半干旱半湿润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方法HEFASS,支撑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评价、规划与管理实践。发表论文190余篇(SCI/E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水利部5151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x

郭庆超简介

郭庆超,1965年1月生于安徽六安,男,汉族,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博导,兼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水库泥沙处理与利用专委会副主任,期刊《泥沙研究》主编。

长期从事泥沙运动、水库泥沙淤积与优化调度、河床演变与河道治理、河口海岸泥沙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提出的泥沙运动力矩方程,克服了水深平均方程过多地忽略水沙因子沿水深分布信息的缺点;提出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临界含沙量和中水河槽塑造与维持措施等在黄河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实践证实;提出的包括大规模河道疏浚的淮河综合治理措施,为根治淮河洪涝灾害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填补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挟沙能力、金沙江下游河道推移质研究的空白;为国内外几十座水库的泥沙问题解决和优化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持。完成科研项目9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第十届钱宁泥沙科技奖,里贾那大学研究奖等;被授予中国水利学会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x

彭文启简介

彭文启,男,1967年出生,籍贯湖南双峰,1994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级(二级)高级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水利部水质监督检验中心主任。2014年入选水利部5151人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主题专家。第一届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专家。北京水利学会水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过程机理与调控研究,主持完成了大量国家及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在流域水环境模型、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河湖健康评估与流域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规划与管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科技支撑作用。出版专(译)著10余部,主持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7件,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x

蒋云钟简介

  蒋云钟,现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水资源调度、水资源信息化与智慧水利等研究,主持“十四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多项。提出了建设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技术定位、总体框架和工作流程,主持编制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重要报告;提出了模拟与优化相结合的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技术;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等国家重大工程的评估或论证工作。


 
x

周叶简介

  周叶,1980年9月出生于湖北麻城,男,汉族,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本科及研究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获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机电所机组运行保障事业部主任,水电站水力设备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另任SAC/TC175全国水轮机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检验检测专委会委员,IEC/TC4/WG38(水电机组振动评价)国际标准工作组成员、IEC/TC4/MT28(水力机械性能验收试验)国际标准工作组成员。

  带领团队完成多项三峡集团公司和长江电力监测诊断相关的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在国内首次建立水电集团流域级水电机组远程诊断中心,针对我国水电行业在国际水电工程中遇到的机组性能验收与考核难题,开展了大量机组效率测试与评价技术研究,目前带领的技术团队在国内外稳定性测试分析、转动部件动应力测试、机组效率与性能测试等水力机械及机电领域,处于技术领先水平,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

  2007年个人获得水科院科学技术奖应用成果一等奖;2017年获得水科院科学技术奖应用成果奖特等奖;2018年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年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浙江机械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3篇,其中SCI检索7篇,EI检索12篇,主编及参编专著5部,主参编标准4部,获得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0项。

 
x

渠晓东简介

  渠晓东,男,1978年出生,籍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获理学博士学位。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 水生态健康调查与评价研究室 主任。2014年当选亚洲底栖生物学会中国执委,2016年-2020年当选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生态水力学专委会委员,2018年入选中国生态学学会 流域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21年入选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底栖生物专业委员会 理事。2017年、2020年评选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际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主要从事流域生态学与水生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工作,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河流生态调查监测技术;长期关注水生生物类群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水文过程与大型底栖动物行为适应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以物理完整性、化学完整性和生物完整性为基础的河湖健康评价技术。在河流生态学基本理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河流监测和健康评估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已经累积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7篇,EI6篇),参与编著《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1部。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2项,同时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研发基础专项、省部级科技攻关与国际合作项目等。

 
x

屈艳萍简介

  屈艳萍,1981年3月生于湖南株洲,女,汉族,博士,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抗旱管理与技术部主任。

  长期从事抗旱减灾研究,在旱情旱灾评估技术、旱灾风险评估技术、历史极端干旱、旱灾风险管理战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在我国各级抗旱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提出了面向农业、牧业、城市等不同承灾对象的旱情旱灾评估方法,确定了全国、省、地县不同级别行政区旱情旱灾等级划分标准;初步构建了旱灾风险评估基础理论及技术体系,提出了基于干旱事件过程的旱灾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和基于作物生长模型及情景模拟技术的动态旱灾风险评估方法,丰富了旱灾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提出了历史极端干旱事件重建与重演方法,重演了明崇祯大旱、清光绪初年大旱等历史大旱对水资源以及经济社会等的可能影响;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战略及关键制度。先后负责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水利部重大基建前期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省级水利厅项目等40余项,合作出版专著11部(其中封面作者3部、副主编1部),编制《区域旱情等级》国家标准1部和《旱情等级标准》《干旱灾害等级》《抗旱预案编制导则》《抗旱效益评估技术导则》等水利行业标准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亚洲开发银行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杰出成就奖”1项、《水利学报》优秀论文奖1项,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十三五”期间“五大人才”计划基础研究型人才1项。

 
x

穆祥鹏简介

  穆祥鹏,1979年8月生于山东,男,回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所长助理、河流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及过鱼设施专委会秘书长、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理事及水生态修复专委会秘书长。

  穆祥鹏教高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向的研究。在调水工程水力学方面,形成了长距离输水渠道冰期水力控制理论体系,破解了冰期与非冰期过渡时间长、冰凌下潜引发冰塞、水位波动导致冰盖破碎、束窄断面冰凌卡堵等冰期运行难题,囊括了冰盖下输水和冰水二相流输水两种模式,涵盖了冰期输水全过程,为冰期安全、高效输水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在生态水力学方面,创新了水工水力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过鱼设施水力学研究方法,揭示了水动力对于鱼类上溯游泳行为的影响机制;建立了含柔性植被河道的通用等效曼宁糙率公式;基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展了城市河流的系统治理理论,先后完成城市河流综合治理项目20余项。合作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70余篇,取得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9项,参编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获中国水科院第九届“科技英才”称号。

 
x

刘铁军简介

  刘铁军,1979年10月生于内蒙古赤峰,男,汉族,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2018年12月,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科研外事处处长;为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方向带头人之一;兼任中国林学会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围绕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开展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及伴生过程、黄河脆弱地质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方向的研究。从植物生理学角度研究揭示了不同退化程度优势植物气孔、叶片、根茎的生态最优性表现,提出流域不同坡度与植被盖度双重影响下径流泥沙计算模型,利用微生物孢子培育法研发砒砂岩生物坡面防蚀技术、黄土陡坡仿自然林草-息壤快速建植技术等,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4篇;出版学术论著6部;授权专利20余项;编写相关标准4项;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及中国水科院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

 
x

胡鹏简介

  胡鹏  1985年出生,正高,现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水资源保护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长江技术经济学会青工委副主任委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资助,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是中国科协十大代表、水利部水生态安全保障人才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主要从事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修复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提出分区分类河湖生态流量目标阈值和标准化计算方法,应用于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制定,建立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监测预警与调控保障系统,承担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生态需水专题研究;提出“量-质-域-流-生”流域水资源保护新理念,研发相应的定量评价与管控技术,开展了全国水资源承载状态和水生态安全现状评价;主持编制了长江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雄安新区等重大战略区涉水专项规划,是“十四五”国家水安全保障规划水生态保护修复专题负责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水利卷“水资源与水生态”分支联系人与主要撰稿人。发表科技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主编水利行业/团体标准2项。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4/11 14: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