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科专家 >> 高层次人才
专家查询

中国水科院先后产生了15位院士,分别是张光斗、黄文熙、钱宁、汪闻韶、林秉南、陈祖煜、朱伯芳、陈厚群、吴中如、陈志恺、韩其为、王浩、缪昌文、胡春宏、杜修力。现有院士6人、国际组织主席(副主席)6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奖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领衔专家1人、水科学者2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29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x

王浩简介

王浩,1953年8月生于北京,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兼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及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等国家级学会副理事长,是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科技委委员。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构建了水资源监测与模拟、评价与配置、调度与管理成套技术体系,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对“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及伴生的水化学、水生态、水沙等过程耦合机理识别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水循环多维调控、水资源量-质-效联合配置与调度、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南水北调、三峡等重大工程规划与调度的运行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450篇,出版专著36部;获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特等、一等奖22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x

杜修力简介

 
x

陈厚群简介

陈厚群,1932年5月生于江苏无锡,男,汉族,水工结构抗震专家,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现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主任,中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委员。

陈厚群院士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三峡、小湾、溪洛渡、大岗山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本规范的制定工作,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在水利水电领域率先基于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自主开发高效并行计算程序并应用高坝抗震安全研究。他是持续20年中美地震工程合作研究项目《拱坝动力相互作用》的中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组织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奖20余项;被授予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荣誉奖、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x

陈祖煜简介

陈祖煜,1943年2月生于重庆,男,汉族,博士,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79年作为我国第一批访问学者赴加拿大Alberta大学进修,从师于著名的土力学专家Morgenstern教授。1981年返回祖国,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陈院士长期从事边坡稳定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完善了边坡稳定分析领域中著名的Morgenstern-Price法,提出了建立在斜条分法基础上的极限分析上限解的微分方程以及相应的解析解,成功地获得了与五十年代索科洛夫斯基提出的理论解完全一致的解答,并将上述成果推广到三维问题的求解,使边坡三维稳定分析成为现实可行。提出了岩质边坡楔体稳定分析的广义解,深化了岩石力学这一经典领域的认识,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潘家铮在这一领域提出的“最大值原理”,近期,首次提出可靠度方法相对安全率的概念与计算公式,解决了可靠度指标、安全系数和分项系数定量比较的难题;提出了双曲线冲刷模型,对现有溃坝洪水分析方法做出了实质性改进。先后提出了解决小湾、天生桥、漫湾、二滩、天荒坪等大型工程滑坡险情的工程措施并成功实施。编制的边坡稳定分析软件STAB和EMU已形成一个具有250个应用单位的用户网。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7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陈院士还是人事部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得者,《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主讲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陈宗基讲座主讲人。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x

胡春宏简介

胡春宏,1962年生,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973、国家“八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省部级项目等80余项,发表论文206篇,出版专著6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以及多项国家荣誉和奖励,1995年获第四届钱宁泥沙科学奖。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流泥沙国际学术会议(ISRS)常设秘书处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水文计划(IHP)国际泥沙项目(ISI)秘书处秘书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农林水行业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咨询专家。

 
x

缪昌文简介

 
x

宁堆虎简介

宁堆虎,1963年8月生于山西阳城,男,汉族,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兼任世界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宁堆虎长期从事水土保持科研、国际交流和管理工作,先后参与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国家水土保持中长期规划和重点工程规划、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制定、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法修订等工作。近几年主持完成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测算共性技术研究”和“水土保持生态效应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水利重大政策研究课题“我国水土保持发展历程回顾及未来对策”、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非工程措施规划”等项目研究。参与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 15772-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 15773-2008)》等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主持完成了水利行业标准《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的编制。

 

 
x

刘成简介

  刘成,博士(后),正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五级业务主管,世界泥沙研究学会副主席兼执行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计划顾问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期刊副主编,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中国分会执委,是《Journal of Hydrodynamics》《Catena》《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等国内外期刊编委或审稿人。入选中国水科院”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五大人才“计划国际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长期从事河流泥沙和水土保持的研究与国际合作交流,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江河水沙演变、流域综合泥沙管理、环境泥沙和水土保持机理等。科研上,主持和参与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利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相关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20篇;主编英文国际会议论文集2部,合著专著5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刊印并收录至其数字图书馆技术报告2部;参编“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多期。参加30余次国际学术交流会并作主旨/特邀报告7次,主持大会和分会报告。国际合作交流方面,负责和参与“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和“河口海岸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国际会议的主办、协办和承办;主持和参与多次国际技术培训活动;参与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的发起与组建,并承担学会秘书处工作;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及其政府间水文计划活动,组织、指导、协调和参与其国际泥沙计划项目的开展。

 
x

贾金生简介

贾金生,1963年1月生于河南民权县,男,汉族,中共党员,水工结构专家。1990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资源环境领域总体专家组专家和世界水论坛指导委员会国际专家。兼任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

主要从事高坝结构安全和胶结颗粒料新坝型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主持与承担了国家“九五”至“十二五”科技攻关、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90余项课题,在高拱坝合理体型、高混凝土坝抗高压水劈裂准则和真实性态、高面板坝动态稳定止水结构与材料、蓄能电站全池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以及新坝型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南水北调、小湾、水布娅、马来西亚巴贡等国内外200多项工程。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2项);获2017年度光华奖、国际大坝委员创新成果奖1项,巴西大坝委员会、印度电力委员会颁发的国际奖各1项。获发明专利15项,主编、参编规范5项,著作16部,发表论文175篇。被授予全国水利系统文明职工、优秀共产党员等多种荣誉称号。

 
x

高占义简介

 
x

彭文启简介

彭文启,1967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兼任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环境影响评价专委会委员,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水质分委会主席,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

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生态环境过程机理与调控研究,主持完成大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利部重大课题及重大工程咨询项目,在河湖健康评估、生态流量管理、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流域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工作,建立河湖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形成指导流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的技术指导文件。针对生态流量“理论与内涵—确定方法—监测评价标准”的关键问题,探索形成生态流量科学确定与核算技术方法。建立适应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管理要求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围绕长期断流河流实现“流动的河”生态修复目标,创新提出“人工引导,自然发育”的河流生态廊道修复对策及生态修复技术,为相关部门永定河治理方案调整与优化实施提供了支持。出版专著24部,发表论文21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固化为行业技术标准及政策文件,在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x

Philippe Gourbesvill...简介

 
x

汪小刚简介

汪小刚, 1965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级职员,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海外分会副主任委员。2024年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处理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创建了边坡三维稳定极限分析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复杂边坡稳定分析和评价难题;建立了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综合确定方法,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从经验走向定量的转变提供了科学手段;提出了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设计新方法和延寿服役新技术,显著提升了边坡锚固技术水平和工程安全性。成功解决了三峡、锦屏一级、小浪底、洪家渡、向家坝、阿尔塔什等5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治理难题,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0项。相关授权发明专利83项,2项技术被纳入2部设计规范,发表论文183篇(SCI/EI 99篇),专著11部。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水利领军人才等称号。
 
x

王浩简介

  王 浩,男,1953年8月生,北京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水文学及水资源学专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暨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提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系统建立了水循环及伴生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过程综合模拟与多维调控技术体系。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出版专著36部,申请专利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8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3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陈厚群简介

陈厚群,1932年5月生于江苏无锡,男,汉族,水工结构抗震专家,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现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主任,中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委员。

陈厚群院士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三峡、小湾、溪洛渡、大岗山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本规范的制定工作,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在水利水电领域率先基于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自主开发高效并行计算程序并应用高坝抗震安全研究。他是持续20年中美地震工程合作研究项目《拱坝动力相互作用》的中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组织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奖20余项;被授予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荣誉奖、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x

王浩简介

王浩,1953年8月生于北京,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兼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及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等国家级学会副理事长,是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科技委委员。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构建了水资源监测与模拟、评价与配置、调度与管理成套技术体系,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对“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及伴生的水化学、水生态、水沙等过程耦合机理识别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水循环多维调控、水资源量-质-效联合配置与调度、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南水北调、三峡等重大工程规划与调度的运行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450篇,出版专著36部;获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特等、一等奖22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x

严登华简介

严登华,1976年生,博士,教高(二级),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书记兼副所长,兼任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100余项重大研究和规划项目、11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咨询论证。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及“十四五”相关专项科技创新规划、《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等的编制,担任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自评估(科技部分)专家组组长。研发了全球陆地水资源模拟器,创建了富自然-功能协调流域建设、旱涝演变机理识别与应对等多项技术。发表SCI/EI论文26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1项排名第1)、省部级奖16项。
 
x

陈厚群简介

陈厚群,1932年5月生于江苏无锡,男,汉族,水工结构抗震专家,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现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主任,中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委员。

陈厚群院士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三峡、小湾、溪洛渡、大岗山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本规范的制定工作,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在水利水电领域率先基于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自主开发高效并行计算程序并应用高坝抗震安全研究。他是持续20年中美地震工程合作研究项目《拱坝动力相互作用》的中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组织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奖20余项;被授予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荣誉奖、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x

王玉杰简介

  王玉杰,现任中国水科院国际处处长,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岩体数学物理模拟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地下工程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River》期刊副主编。
    主要从事边坡稳定、地下硐室围岩稳定、岩土锚固机理和长期耐久性、岩土工程智能化等方面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先后主持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研发了基于塑性力学上限定理的三维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和相应软件;建立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精细化智能管控关键技术;提出了预应力锚索体系长期性能演化规律、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建立了岩体力学特性参数数字钻进获取技术和平台。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合/编著6部,主/参编行业标准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10项。被授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水利部 “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综合节水、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水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国家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优秀人物等称号。

 
x

严登华简介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2017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x

汪小刚简介

汪小刚, 1965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级职员,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海外分会副主任委员。2024年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处理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创建了边坡三维稳定极限分析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复杂边坡稳定分析和评价难题;建立了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综合确定方法,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从经验走向定量的转变提供了科学手段;提出了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设计新方法和延寿服役新技术,显著提升了边坡锚固技术水平和工程安全性。成功解决了三峡、锦屏一级、小浪底、洪家渡、向家坝、阿尔塔什等5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治理难题,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0项。相关授权发明专利83项,2项技术被纳入2部设计规范,发表论文183篇(SCI/EI 99篇),专著11部。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水利领军人才等称号。
 
x

胡春宏简介

胡春宏,1962年生,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973、国家“八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省部级项目等80余项,发表论文206篇,出版专著6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以及多项国家荣誉和奖励,1995年获第四届钱宁泥沙科学奖。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流泥沙国际学术会议(ISRS)常设秘书处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水文计划(IHP)国际泥沙项目(ISI)秘书处秘书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农林水行业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咨询专家。

 
x

贾仰文简介

贾仰文,1965年9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水资源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二学术带头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际期刊JHER(SCI)副主编、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气候变化工作组委员、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贾仰文教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研究领域为水文水资源,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WEP-L,并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动态评价和实时评价方法,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研究“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以及对伴生的水化学与水生态等过程机理识别的基础上,耦合水文模型、水质模型、水生态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与多目标决策模型,创新研发了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与调控模型NADUWA3E,并联合提出了半干旱半湿润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方法HEFASS,已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评价、规划、调度与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190余篇(SCI/E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他科技奖励6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x

郭庆超简介

郭庆超,1965年1月生于安徽六安,男,汉族,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博导,兼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水库泥沙处理与利用专委会副主任,期刊《泥沙研究》主编。

长期从事泥沙运动、水库泥沙淤积与优化调度、河床演变与河道治理、河口海岸泥沙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提出的泥沙运动力矩方程,克服了水深平均方程过多地忽略水沙因子沿水深分布信息的缺点;提出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临界含沙量和中水河槽塑造与维持措施等在黄河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实践证实;提出的包括大规模河道疏浚的淮河综合治理措施,为根治淮河洪涝灾害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填补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挟沙能力、金沙江下游河道推移质研究的空白;为国内外几十座水库的泥沙问题解决和优化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持。完成科研项目9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第十届钱宁泥沙科技奖,里贾那大学研究奖等;被授予中国水利学会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严登华简介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2017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x

汪小刚简介

汪小刚, 1965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级职员,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海外分会副主任委员。2024年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处理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创建了边坡三维稳定极限分析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复杂边坡稳定分析和评价难题;建立了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综合确定方法,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从经验走向定量的转变提供了科学手段;提出了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设计新方法和延寿服役新技术,显著提升了边坡锚固技术水平和工程安全性。成功解决了三峡、锦屏一级、小浪底、洪家渡、向家坝、阿尔塔什等5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治理难题,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0项。相关授权发明专利83项,2项技术被纳入2部设计规范,发表论文183篇(SCI/EI 99篇),专著11部。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水利领军人才等称号。
 
x

陈厚群简介

陈厚群,1932年5月生于江苏无锡,男,汉族,水工结构抗震专家,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现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主任,中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委员。

陈厚群院士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三峡、小湾、溪洛渡、大岗山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本规范的制定工作,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在水利水电领域率先基于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自主开发高效并行计算程序并应用高坝抗震安全研究。他是持续20年中美地震工程合作研究项目《拱坝动力相互作用》的中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组织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奖20余项;被授予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荣誉奖、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x

陈祖煜简介

陈祖煜,1943年2月生于重庆,男,汉族,博士,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79年作为我国第一批访问学者赴加拿大Alberta大学进修,从师于著名的土力学专家Morgenstern教授。1981年返回祖国,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陈院士长期从事边坡稳定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完善了边坡稳定分析领域中著名的Morgenstern-Price法,提出了建立在斜条分法基础上的极限分析上限解的微分方程以及相应的解析解,成功地获得了与五十年代索科洛夫斯基提出的理论解完全一致的解答,并将上述成果推广到三维问题的求解,使边坡三维稳定分析成为现实可行。提出了岩质边坡楔体稳定分析的广义解,深化了岩石力学这一经典领域的认识,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潘家铮在这一领域提出的“最大值原理”,近期,首次提出可靠度方法相对安全率的概念与计算公式,解决了可靠度指标、安全系数和分项系数定量比较的难题;提出了双曲线冲刷模型,对现有溃坝洪水分析方法做出了实质性改进。先后提出了解决小湾、天生桥、漫湾、二滩、天荒坪等大型工程滑坡险情的工程措施并成功实施。编制的边坡稳定分析软件STAB和EMU已形成一个具有250个应用单位的用户网。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7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陈院士还是人事部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获得者,《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主讲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陈宗基讲座主讲人。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x

王玉杰简介

  王玉杰,现任中国水科院国际处处长,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岩体数学物理模拟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地下工程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River》期刊副主编。
    主要从事边坡稳定、地下硐室围岩稳定、岩土锚固机理和长期耐久性、岩土工程智能化等方面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先后主持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研发了基于塑性力学上限定理的三维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和相应软件;建立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精细化智能管控关键技术;提出了预应力锚索体系长期性能演化规律、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建立了岩体力学特性参数数字钻进获取技术和平台。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合/编著6部,主/参编行业标准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10项。被授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水利部 “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王浩简介

王浩,1953年8月生于北京,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兼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及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等国家级学会副理事长,是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科技委委员。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构建了水资源监测与模拟、评价与配置、调度与管理成套技术体系,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对“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及伴生的水化学、水生态、水沙等过程耦合机理识别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水循环多维调控、水资源量-质-效联合配置与调度、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南水北调、三峡等重大工程规划与调度的运行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450篇,出版专著36部;获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特等、一等奖22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x

严登华简介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2017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x

汪小刚简介

汪小刚, 1965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级职员,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海外分会副主任委员。2024年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处理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创建了边坡三维稳定极限分析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复杂边坡稳定分析和评价难题;建立了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综合确定方法,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从经验走向定量的转变提供了科学手段;提出了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设计新方法和延寿服役新技术,显著提升了边坡锚固技术水平和工程安全性。成功解决了三峡、锦屏一级、小浪底、洪家渡、向家坝、阿尔塔什等5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治理难题,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0项。相关授权发明专利83项,2项技术被纳入2部设计规范,发表论文183篇(SCI/EI 99篇),专著11部。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水利领军人才等称号。
 
x

陈厚群简介

陈厚群,1932年5月生于江苏无锡,男,汉族,水工结构抗震专家,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现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主任,中国地震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委员。

陈厚群院士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三峡、小湾、溪洛渡、大岗山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本规范的制定工作,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在水利水电领域率先基于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自主开发高效并行计算程序并应用高坝抗震安全研究。他是持续20年中美地震工程合作研究项目《拱坝动力相互作用》的中方具体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组织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奖20余项;被授予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荣誉奖、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x

胡春宏简介

胡春宏,1962年生,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973、国家“八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省部级项目等80余项,发表论文206篇,出版专著6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以及多项国家荣誉和奖励,1995年获第四届钱宁泥沙科学奖。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流泥沙国际学术会议(ISRS)常设秘书处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水文计划(IHP)国际泥沙项目(ISI)秘书处秘书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农林水行业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咨询专家。

 
x

贾仰文简介

贾仰文,1965年9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水资源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二学术带头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际期刊JHER(SCI)副主编、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气候变化工作组委员、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贾仰文教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研究领域为水文水资源,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WEP-L,并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动态评价和实时评价方法,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研究“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以及对伴生的水化学与水生态等过程机理识别的基础上,耦合水文模型、水质模型、水生态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与多目标决策模型,创新研发了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与调控模型NADUWA3E,并联合提出了半干旱半湿润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方法HEFASS,已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评价、规划、调度与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190余篇(SCI/E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他科技奖励6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x

郭庆超简介

郭庆超,1965年1月生于安徽六安,男,汉族,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博导,兼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水库泥沙处理与利用专委会副主任,期刊《泥沙研究》主编。

长期从事泥沙运动、水库泥沙淤积与优化调度、河床演变与河道治理、河口海岸泥沙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提出的泥沙运动力矩方程,克服了水深平均方程过多地忽略水沙因子沿水深分布信息的缺点;提出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临界含沙量和中水河槽塑造与维持措施等在黄河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实践证实;提出的包括大规模河道疏浚的淮河综合治理措施,为根治淮河洪涝灾害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填补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挟沙能力、金沙江下游河道推移质研究的空白;为国内外几十座水库的泥沙问题解决和优化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持。完成科研项目9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第十届钱宁泥沙科技奖,里贾那大学研究奖等;被授予中国水利学会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x

蒋云钟简介

  蒋云钟,现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水资源调度、水资源信息化与智慧水利等研究,主持“十四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多项。提出了建设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技术定位、总体框架和工作流程,主持编制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重要报告;提出了模拟与优化相结合的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技术;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等国家重大工程的评估或论证工作。

 
x

王浩简介

王 浩,男,1953年8月生,北京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水文学及水资源学专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暨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提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系统建立了水循环及伴生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过程综合模拟与多维调控技术体系。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出版专著36部,申请专利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8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3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综合节水、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水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茅以升-北京市青年科技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国家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优秀人物等称号。

 
x

严登华简介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2017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x

赵勇简介

赵勇,1977年6月生于安徽,男,汉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赵勇教高主要从事水资源高效利用基础理论、调控技术与实践应用研究。剖析了社会水循环通量驱动机理及其伴生的全过程能量驱动机制,自主研发了“自然-社会” 水循环耦合模拟模型(WACM),成为强人类活动影响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重要手段;发展了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核算方法,提出和实践了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紧密支撑服务京津冀等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实践,相关成果被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雄安新区规划、国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等采纳应用,撰写的建议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检索64篇,出版专著7部,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等25项。

 
x

胡春宏简介

胡春宏,1962年生,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973、国家“八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省部级项目等80余项,发表论文206篇,出版专著6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以及多项国家荣誉和奖励,1995年获第四届钱宁泥沙科学奖。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流泥沙国际学术会议(ISRS)常设秘书处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水文计划(IHP)国际泥沙项目(ISI)秘书处秘书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农林水行业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咨询专家。

 
x

刘佳简介

 
x

刘家宏简介

刘家宏,男,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城市水文研究室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与战略部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兼职教授等。系“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973 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SIDA项目、GEF专题等40 余项,形成了“强人类活动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城市水文机理”、“水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机理”、“数字流域模型”四项代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 项;省部级一等奖4 项、二等奖5 项,优秀论文等其他奖励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48篇,其中SCI-36 篇,EI-60 篇,CSCD-50 篇;出版专著8 部;申请专利21项。

 
x

张宝忠简介

张宝忠,1981年3月生于山西太原,男,汉族,中共党员。200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副书记,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

张宝忠长期从事农田蒸散发尺度效应与时空尺度拓展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以量化蒸散发多时空尺度内在机制为目标,围绕蒸散发的尺度效应、定量表征、时空耦合转换开展研究,阐晰了蒸散发时间维特征、空间维变异及其主控因子,创立了局部湿润灌溉、作物种植、土壤变异相协同的多套蒸散发定量表征理论与方法,构建了从瞬时到全生育期、从叶片到区域的蒸散发多时空尺度转换方法,为农业用水效率调控提供了新手段。研究成果已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收录18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达258次;合(参)编学术专著4部;获国家专利5件,软件著作权9项。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农业节水科技一、二等奖(省部级)各1项。

 
x

胡鹏简介

 
x

翁白莎简介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刘家宏简介

刘家宏,男,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城市水文研究室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与战略部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兼职教授等。系“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973 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SIDA项目、GEF专题等40 余项,形成了“强人类活动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城市水文机理”、“水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机理”、“数字流域模型”四项代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 项;省部级一等奖4 项、二等奖5 项,优秀论文等其他奖励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48篇,其中SCI-36 篇,EI-60 篇,CSCD-50 篇;出版专著8 部;申请专利21项。

 
x

严登华简介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2017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x

胡春宏简介

胡春宏,1962年生,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973、国家“八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及省部级项目等80余项,发表论文206篇,出版专著6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以及多项国家荣誉和奖励,1995年获第四届钱宁泥沙科学奖。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流泥沙国际学术会议(ISRS)常设秘书处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水文计划(IHP)国际泥沙项目(ISI)秘书处秘书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农林水行业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咨询专家。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王浩简介

王浩,1953年8月生于北京,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兼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及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等国家级学会副理事长,是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科技委委员。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构建了水资源监测与模拟、评价与配置、调度与管理成套技术体系,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对“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及伴生的水化学、水生态、水沙等过程耦合机理识别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水循环多维调控、水资源量-质-效联合配置与调度、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南水北调、三峡等重大工程规划与调度的运行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450篇,出版专著36部;获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特等、一等奖22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x

严登华简介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2017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x

贾仰文简介

贾仰文,1965年9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水资源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二学术带头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际期刊JHER(SCI)副主编、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气候变化工作组委员、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贾仰文教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研究领域为水文水资源,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WEP-L,并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动态评价和实时评价方法,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研究“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以及对伴生的水化学与水生态等过程机理识别的基础上,耦合水文模型、水质模型、水生态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与多目标决策模型,创新研发了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与调控模型NADUWA3E,并联合提出了半干旱半湿润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方法HEFASS,已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评价、规划、调度与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190余篇(SCI/E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他科技奖励6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x

贾仰文简介

贾仰文,1965年9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水资源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二学术带头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际期刊JHER(SCI)副主编、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气候变化工作组委员、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贾仰文教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研究领域为水文水资源,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WEP-L,并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动态评价和实时评价方法,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研究“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以及对伴生的水化学与水生态等过程机理识别的基础上,耦合水文模型、水质模型、水生态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与多目标决策模型,创新研发了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与调控模型NADUWA3E,并联合提出了半干旱半湿润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方法HEFASS,已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评价、规划、调度与管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190余篇(SCI/E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他科技奖励6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x

彭文启简介

彭文启,1967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兼任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环境影响评价专委会委员,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水质分委会主席,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

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生态环境过程机理与调控研究,主持完成大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利部重大课题及重大工程咨询项目,在河湖健康评估、生态流量管理、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流域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工作,建立河湖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形成指导流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的技术指导文件。针对生态流量“理论与内涵—确定方法—监测评价标准”的关键问题,探索形成生态流量科学确定与核算技术方法。建立适应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管理要求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围绕长期断流河流实现“流动的河”生态修复目标,创新提出“人工引导,自然发育”的河流生态廊道修复对策及生态修复技术,为相关部门永定河治理方案调整与优化实施提供了支持。出版专著24部,发表论文21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固化为行业技术标准及政策文件,在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x

温彦锋简介

温彦锋,1965年3月出生于河北,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大坝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理事。

1989年至今一直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从事土石坝工程、燃煤电厂贮灰场工程等方面的岩土工程研究工作。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完成水利、水电和电力行业的重点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攻关)项目4项,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1项,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负责完成了土石坝工程、贮灰场工程等方面的科研、技术咨询、安全性评价项目数十项。负责或参加编写了国家和行业标准5部,获发明专利8项,在核心科技刊物和国内外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2016年入选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1项。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刘晓波简介

刘晓波,1978年生,男,汉族,博士,教授级高工,注册环评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副所长,院“重大水利工程水生态安全保障及调控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曾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分别于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环境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访问学者研究。

长期从事流域水环境模型、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水工程水生态与水环境影响评估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个重大水利工程论证等项目40余项。系统研究了水体水环境容量和总量分解技术;建立了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警预报技术和水力调度技术体系;提出了大型拦蓄工程对重要湖泊的生态环境影响关键因素分区、分时的定量化评估方法等。在鄱阳湖、辽河、滦河、三峡水库、洱海等区域积累了扎实的研究基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出版专(译)著6部、标准2项,发表论文近40篇、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1项。获水利部直属机关党委“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称号。

 
x

刘家宏简介

刘家宏,男,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城市水文研究室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与战略部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兼职教授等。系“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973 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SIDA项目、GEF专题等40 余项,形成了“强人类活动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城市水文机理”、“水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机理”、“数字流域模型”四项代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 项;省部级一等奖4 项、二等奖5 项,优秀论文等其他奖励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48篇,其中SCI-36 篇,EI-60 篇,CSCD-50 篇;出版专著8 部;申请专利21项。


 
x

严登华简介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2017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x

吴文勇简介

吴文勇,1977年2月生于江苏射阳,男,节水灌溉专家,中共党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所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非常规水灌溉专家工作组成员。

吴文勇教高长期从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研制了智能灌溉施肥设备系列产品,创新了微灌水肥高效调控技术与模式;发展了再生水安全高效灌溉的理论与技术,编制了系列技术标准;构建了北方大型灌区高效节水的技术与模式,相关研究成果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2)、省部级一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编写技术标准5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20余篇。

 
x

周祖昊简介

周祖昊,教授级高工,1975年5月出生,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室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中组部、团中央第12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创新奖”获得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郑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多个学校外聘教授或博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元水循环理论、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水资源规划与调度、流域水循环伴生过程模拟与综合调控等。取得的流域二元水循环模拟技术、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理论与方法、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控关键技术、流域水文生态过程调控关键技术等多项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水利环保部门采纳。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司局级特等或一等奖励6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0余篇;主持编写专著5部,参编11部;取得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4项。


 
x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团队”贾仰文简介

贾仰文,1965年9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科院教授级高工、水资源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际期刊JHER副主编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领域为水文水资源,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研究。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WEP-L,并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动态评价和实时评价方法,促进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研究“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和过程机理识别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与调控模型NADUWA3E,并联合提出了半干旱半湿润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方法HEFASS,支撑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评价、规划与管理实践。发表论文190余篇(SCI/E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水利部5151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刘家宏简介

刘家宏,男,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城市水文研究室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与战略部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兼职教授等。系“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973 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SIDA项目、GEF专题等40 余项,形成了“强人类活动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城市水文机理”、“水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机理”、“数字流域模型”四项代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 项;省部级一等奖4 项、二等奖5 项,优秀论文等其他奖励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48篇,其中SCI-36 篇,EI-60 篇,CSCD-50 篇;出版专著8 部;申请专利21项。

 
x

刘毅简介

刘毅,1979年9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水工结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水工及水电站建筑物专委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数值模拟专委会主任委员、智能建设与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多能互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设计计算分析专委会委员。2020年被评为“水电英才奖”,2019年被评为“第五届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2012年被水利部授予“第五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

长期从事高坝真实工作性态、水工结构仿真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与防裂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973计划专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以及乌东德、白鹤滩、锦屏一级、溪洛渡、小湾、拉西瓦、黄登、丰满等十余项国内重大工程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23篇,EI53篇),授权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

 
x

严登华简介

严登华,1976年10月生于安徽太湖,男,汉族,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水利部青年联合会委员;担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学会二级机构的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与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了基于气-陆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定量评价、变化环境下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的联合调控、基于低碳发展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三次评价旱涝灾害风险应对、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等多项理论与应用技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各90余篇;参编学术论著20余部;申报专利2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排名第一)1项、一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

2017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x

汪小刚简介

汪小刚, 1965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级职员,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海外分会副主任委员。2024年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处理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创建了边坡三维稳定极限分析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复杂边坡稳定分析和评价难题;建立了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综合确定方法,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从经验走向定量的转变提供了科学手段;提出了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设计新方法和延寿服役新技术,显著提升了边坡锚固技术水平和工程安全性。成功解决了三峡、锦屏一级、小浪底、洪家渡、向家坝、阿尔塔什等5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治理难题,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0项。相关授权发明专利83项,2项技术被纳入2部设计规范,发表论文183篇(SCI/EI 99篇),专著11部。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水利领军人才等称号。
 
x

赵勇简介

赵勇,1977年6月生于安徽,男,汉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赵勇教高主要从事水资源高效利用基础理论、调控技术与实践应用研究。剖析了社会水循环通量驱动机理及其伴生的全过程能量驱动机制,自主研发了“自然-社会” 水循环耦合模拟模型(WACM),成为强人类活动影响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重要手段;发展了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核算方法,提出和实践了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紧密支撑服务京津冀等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实践,相关成果被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雄安新区规划、国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等采纳应用,撰写的建议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检索64篇,出版专著7部,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等25项。

 
x

柳长顺简介

柳长顺,1975年8月生,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

柳长顺同志长期从事水利综合政策与水资源管理研究,涉及水资源管理、水管体制改革、农田水利改革、农业水价改革等领域。先后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100多项国家与水利部重大重点课题,形成系列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与肯定,被国家及有关部门采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支撑体系研究主要成果,由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实施。组织完成的农田水利条例立法研究成果,支撑了《农田水利条例》制定。研究提出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方案,纳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专著12部;获省部级奖励5项。

 
x

蒋云钟简介

  蒋云钟,现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水资源调度、水资源信息化与智慧水利等研究,主持“十四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多项。提出了建设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技术定位、总体框架和工作流程,主持编制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重要报告;提出了模拟与优化相结合的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技术;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等国家重大工程的评估或论证工作。

 
x

魏征简介

  魏征,2010年河海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水利研究所所长助理、室主任。主要从事陆气互作下灌区蒸散发量化表征方法,农业灌溉需水量关键参数短中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灌区需耗水空天地一体化监测、诊断、预测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30余项,发表SCI/EI等论文50篇,获省部级奖4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0件,参编著作6部,制定标准4项。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副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第七届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x

王玉杰简介

  王玉杰, 1974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岩土所副所长。现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岩体数学物理模拟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地下工程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River》期刊副主编。
    主要从事边坡稳定、地下硐室围岩稳定、岩土锚固等方面的科研和咨询工作,曾先后主持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合/编著6部,主/参编行业标准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10项。被授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水利部 “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刘晓波简介

  刘晓波,1978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兼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中国委员会水质分委会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湖泊分会理事。

 
x

刘家宏简介

  刘家宏,男,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助理,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被授予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水科院组建60周年“杰出青年奖”等。兼任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等。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水动力研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揭榜挂帅”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中国-瑞士国际合作项目等40余项,形成了“强人类活动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城市水文水动力机理”、“数字流域模型”、“城市洪涝灾害链联防联控技术”等代表成果。曾担任国务院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专家、国家海绵城市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会评专家等。发表论文260余篇,SCI-90余篇;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高影响力论文等其他奖励多项。

 
x

刘毅简介

刘毅,1979年9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水工结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水工及水电站建筑物专委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数值模拟专委会主任委员、智能建设与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多能互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设计计算分析专委会委员。2020年被评为“水电英才奖”,2019年被评为“第五届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2012年被水利部授予“第五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

长期从事高坝真实工作性态、水工结构仿真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与防裂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973计划专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以及乌东德、白鹤滩、锦屏一级、溪洛渡、小湾、拉西瓦、黄登、丰满等十余项国内重大工程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23篇,EI53篇),授权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

 
x

严登华简介

  严登华,1976年生,博士,教高(二级),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书记兼副所长,兼任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100余项重大研究和规划项目、11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咨询论证。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及“十四五”相关专项科技创新规划、《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等的编制,担任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自评估(科技部分)专家组组长。研发了全球陆地水资源模拟器,创建了富自然-功能协调流域建设、旱涝演变机理识别与应对等多项技术。发表SCI/EI论文26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1项排名第1)、省部级奖16项。

 
x

吴文勇简介

  吴文勇,1977年2月生于江苏射阳,男,节水灌溉专家,中共党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所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非常规水灌溉专家工作组主席。
    吴文勇教高长期从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在智慧灌溉、再生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引黄灌溉等研究方向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大规模推广应用。

 
x

汪小刚简介

汪小刚, 1965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级职员,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海外分会副主任委员。2024年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处理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创建了边坡三维稳定极限分析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复杂边坡稳定分析和评价难题;建立了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综合确定方法,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从经验走向定量的转变提供了科学手段;提出了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设计新方法和延寿服役新技术,显著提升了边坡锚固技术水平和工程安全性。成功解决了三峡、锦屏一级、小浪底、洪家渡、向家坝、阿尔塔什等5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治理难题,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0项。相关授权发明专利83项,2项技术被纳入2部设计规范,发表论文183篇(SCI/EI 99篇),专著11部。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水利领军人才等称号。
 
x

张宝忠简介

  张宝忠,男,1981年3月生,山西太原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长。全国“百篇优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水利部“现代灌区高效用水与数字孪生”水利人才创新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农村水利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主要从事农田蒸散发表征理论与方法、现代灌区数字孪生与优化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系统阐晰了蒸散发的时间维特征和空间维变异机制,创立了局部湿润灌溉、作物种植、土壤变异相协同的多套时空尺度拓展理论,构建了农田水效多尺度协同量化表征方法,提出了作物水肥实时诊断、精量控制灌溉和多维度协同提升技术体系,发展了区域作物需水测报和供水过程控制方法,揭示了规模化节水灌溉对农业水效的反馈作用机制,构建了区域适应性调控方法,为农业水效提升提供了新认知和新手段。
    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40余项,已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30余篇;合(参)编学术专著8部;授权国家专利26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3件;软件著作权9项;获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

 
x

赵勇简介

  赵勇,1977年生,正高,博导,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国重办副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水利部“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和“国家水网工程布局与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发改委污水资源化利用专家组成员、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期围绕我国北方水循环显著变异和严重缺水地区,开展水循环演变机理、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网优化布局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区域水平衡机制与国家水网布局优化研究”以及“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研究成果被雄安新区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宁蒙河套灌区综合节水实践等国家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采纳应用,提出的实施国家污水资源化、优化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与运行管理等政策与工程建议10余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发表SCI/EI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50余项、软著20余项。

 
x

郭新蕾简介

  郭新蕾,1980年12月生于湖北竹溪,男,汉族,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水力学所副所长,担任IAHR冰工程专委会执委、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第十届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委会第八届副秘书长、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水利学报等期刊编委。郭新蕾教高主要从事河冰水力学与水力控制机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多项大型工程的水力学问题研究项目。构建了多项管涵明渠长距离有压、无压输水系统复杂流动水力仿真模型及控制技术,应用于南水北调等重大输水工程的调度运行中,为冰期输水提供了直接支撑;识别了河渠冰凌生消演变的影响因子,创建了含冰凌生消全过程的冰水动力学模型,据此提出了防冰减灾的科学判据与调控方法,并应用于黄河、黑龙江等北方河流的冰凌灾害防治中,成效显著。发表SCI/EI论文90篇,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项、美国专利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9项,其中牵头1项省部级一等奖。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获第六届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当选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和国家机关青联常委。

 
x

彭文启简介

彭文启,1967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兼任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环境影响评价专委会委员,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水质分委会主席,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

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生态环境过程机理与调控研究,主持完成大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利部重大课题及重大工程咨询项目,在河湖健康评估、生态流量管理、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流域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工作,建立河湖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形成指导流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的技术指导文件。针对生态流量“理论与内涵—确定方法—监测评价标准”的关键问题,探索形成生态流量科学确定与核算技术方法。建立适应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管理要求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围绕长期断流河流实现“流动的河”生态修复目标,创新提出“人工引导,自然发育”的河流生态廊道修复对策及生态修复技术,为相关部门永定河治理方案调整与优化实施提供了支持。出版专著24部,发表论文21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固化为行业技术标准及政策文件,在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x

蒋云钟简介

  蒋云钟,现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水资源调度、水资源信息化与智慧水利等研究,主持“十四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多项。提出了建设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技术定位、总体框架和工作流程,主持编制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重要报告;提出了模拟与优化相结合的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技术;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等国家重大工程的评估或论证工作。

 
x

“水利部水沙冰模拟与北方河流治理创新团队...简介

    郭新蕾,1980年12月生于湖北竹溪,男,汉族,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水力学所副所长,担任IAHR冰工程专委会执委、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第十届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委会第八届副秘书长、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水利学报等期刊编委。郭新蕾教高主要从事河冰水力学与水力控制机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多项大型工程的水力学问题研究项目。构建了多项管涵明渠长距离有压、无压输水系统复杂流动水力仿真模型及控制技术,应用于南水北调等重大输水工程的调度运行中,为冰期输水提供了直接支撑;识别了河渠冰凌生消演变的影响因子,创建了含冰凌生消全过程的冰水动力学模型,据此提出了防冰减灾的科学判据与调控方法,并应用于黄河、黑龙江等北方河流的冰凌灾害防治中,成效显著。发表SCI/EI论文90篇,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项、美国专利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9项,其中牵头1项省部级一等奖。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获第六届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当选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和国家机关青联常委。
 
x

“水利部三峡工程运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简介

  黄伟,1982年生,教高,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所副所长。入选中国水科院十三五和十四五“三型人才”技术研发型人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

  主要从事河湖生态流量评估与保障、复杂水环境模拟与调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先后主持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项、国家水专项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行业重点咨询项目11项、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咨询项目10多项,在河湖保护与修复的理论和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在滇中引水、三峡、南水北调、黑滩河、天角潭等重大工程中进行了应用。

  至今,已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参编行业导则1项。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他学术和论文奖多项。

 
x

“水利部水生态安全保障人才创新团队”王建...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研究人才创新团队...简介

 
x

“水利部现代灌区高效用水与数字孪生创新团...简介

    张宝忠,男,1981年3月生,山西太原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长。全国“百篇优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水利部“现代灌区高效用水与数字孪生”水利人才创新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农村水利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主要从事农田蒸散发表征理论与方法、现代灌区数字孪生与优化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系统阐晰了蒸散发的时间维特征和空间维变异机制,创立了局部湿润灌溉、作物种植、土壤变异相协同的多套时空尺度拓展理论,构建了农田水效多尺度协同量化表征方法,提出了作物水肥实时诊断、精量控制灌溉和多维度协同提升技术体系,发展了区域作物需水测报和供水过程控制方法,揭示了规模化节水灌溉对农业水效的反馈作用机制,构建了区域适应性调控方法,为农业水效提升提供了新认知和新手段。
    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40余项,已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30余篇;合(参)编学术专著8部;授权国家专利26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3件;软件著作权9项;获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
 
x

“水利部国家水网工程布局与关键技术创新团...简介

    赵勇,1977年生,正高,博导,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国重办副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水利部“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和“国家水网工程布局与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发改委污水资源化利用专家组成员、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期围绕我国北方水循环显著变异和严重缺水地区,开展水循环演变机理、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网优化布局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区域水平衡机制与国家水网布局优化研究”以及“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研究成果被雄安新区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宁蒙河套灌区综合节水实践等国家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采纳应用,提出的实施国家污水资源化、优化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与运行管理等政策与工程建议10余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发表SCI/EI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50余项、软著20余项。
 
x

田雨简介

  田雨,198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专业。主要从事长距离调水工程智慧管控、复合灾害诊断与应急避险、梯级泵站群联合调度、泵站机组故障诊断、智慧水务建设等研究与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1项、青年基金1项、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课题1项、专题1项目;主持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专项”课题和专题各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3部(一作2部,二作1部),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排名第4),省部级二等奖4项(排名第2,第4,第5,第5)。

 
x

汤鹏程简介

汤鹏程,1988年生,高级工程师。现任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野外试验研究站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水土保持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发改委评审中心水利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田水利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与技术研发工作。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重大水利科技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子课题等项目8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等项目十余项。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地区参与科研、咨询、设计等水利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4部,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农业科技节水奖二等奖2项;2016年度中国水科院国际交流青年科技人才,中国水科院水利国际化人才、中国水科院“五大人才”计划技术创新型人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科技局“三区人才”、获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青年科技创新奖。
 
x

何鑫简介

  何鑫,现任中国水科院国际处副处长,丹麦科技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硕士,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博士,归国前在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丹麦与格陵兰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Denmark and Greenland)工作5年。

  2016年底通过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引进回国工作,就职于深圳南方科技大学;2019年底调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获得中国水科院“国际学术领军人才”称号;2021年入选水利部“水利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地下水水文学、地下水数值模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知识成果。目前已发表SCI论文近50篇,第一/通讯作者11篇,涵盖了国际水文水资源领域全部顶级期刊,研究成果获得了良好的国内外反响,论文总引用量600余次。现任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地下水专委会委员兼管理团队成员,成功组织4次国际大型地下水学术活动,观看人数超过2万人;现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Global Water Partnership China)项目官员,多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水发展报告”贡献中国案例。

 
x

俞茜简介

俞茜,1987年生,博士,高工,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研究人才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入选水利部首批水利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水科院十四五“五大人才”,兼任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理事会成员(2021-2023,IAHR青年专家网络亚太区代表)和IAHR教育与职业发展专委会领导小组成员。

主要从事洪水风险管理与影响评价、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与运用评估、海绵城市建设效益评估、洪水韧性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利前期、水利技术示范、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中欧水资源平台项目、亚行技术援助、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等30余项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和技术服务项目。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译著3部(其中第一作者1部),英文章节1章,授权发明专利8项。

 
x

张磊(女)简介

张磊,1988年11月生于内蒙古赤峰,女,蒙古族,201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入选2023年水利部青年拔尖人才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一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连续入选中国水科院十三五和十四五“五大人才”基础研究型人才。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理论研究工作,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工程咨询项目20余项。在泥沙运动动理学理论、泥沙运动随机统计理论、颗粒流运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主编或参与编写专著4部,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省部级奖励4项,牵头获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20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x

张龑简介

 
x

陈鹤简介

陈鹤,1986年生,高工,主要从事遥感耗水理论、农业供用水管理、水旱灾防御、灌区信息化等领域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区域规划、大型水利工程项目10余项,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入选水利部青年拔尖人才,2021年被评为我院五大人才-国际高层次复合型学术人才。

 
x

董飞简介

 
x

曾利简介

  曾利,1982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科院水力学所冷却水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生态环境系统工程专委会委员、Energ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副编辑、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主要从事环境与生态水力学研究,主持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防科工局后处理科研专项课题、水利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三峡后续工作项目、流域水循环与模拟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中国水科院重点科研专项、中国水科院“五大人才计划”项目以及火、核电工程水力学项目等10余项。在PNAS、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Journal of Hydrology、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2项,参编行业标准1项。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水利部水利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中国水科院“五大人才计划”。

 
x

彭静简介

彭静,1966年1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任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减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副主席。

曾任职于多个科研管理、职能管理部门,先后分管国际合作交流、研究生培养、基建、安全生产、宣传、后勤、条件平台建设等工作,管理履历、经验丰富。组织协调并参与部“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全国百项农村供水工程调研报告、院“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等,组织多业务所跨学科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专题研究、全国河湖幸福指数评估报告、西藏多雄藏布帕孜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咨询评估等重大工作,加强系统治水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管控等业务对接,不断提高新时期水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改革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围绕行业重点关注和学科建设新发展需要,牵头组织开展“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专题研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专题研究”、“湖泊水库清淤专题研究”、“农村饮用水安全专题调研”等工作。善于从国际视野和长远眼光谋划并推动我院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持续15余年组织协调世界水论坛议题分会、组织编制并在世界水日发布首份《世界河流幸福指数报告》、建言创立《River》国际期刊、与联合国教科文联合在“一带一路”推进《水知识读本》进校园。

 
x

丁留谦简介

丁留谦,1965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遥感专委会主任委员、检验检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国际洪水管理大会常设秘书处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防洪抗旱减灾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咨询工作,在堤坝渗流分析与渗流控制、安全评价、除险加固、防洪抢险、防洪决策支持信息平台建设、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以及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江河治理和河流生态修复中的实际难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担任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副组长和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组副组长,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及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完成的40余件技术规范性文件、洪水分析和风险图编制及管理软件等多个调查评价工具软件等在项目实施中得到推广应用。公开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参编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其中破冰弹获2010年度百件优秀中国专利;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x

王玉杰简介

  王玉杰,现任中国水科院国际处处长,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岩体数学物理模拟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地下工程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River》期刊副主编。
    主要从事边坡稳定、地下硐室围岩稳定、岩土锚固机理和长期耐久性、岩土工程智能化等方面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先后主持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研发了基于塑性力学上限定理的三维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和相应软件;建立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精细化智能管控关键技术;提出了预应力锚索体系长期性能演化规律、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建立了岩体力学特性参数数字钻进获取技术和平台。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合/编著6部,主/参编行业标准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10项。被授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水利部 “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

 
x

王雨春简介

  王雨春,1968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湖泊科学》期刊编委,国家环境基准专家委员会专家。
    研究方向为陆地水文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湖库生态学及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等。作为主要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或参加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973项目、财政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科院STS项目、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重点站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各类科技进步奖励10余次,其中获得水利大禹科技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环保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参编专著5部,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余件。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王桂平简介

  王桂平,女,196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二级),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电力行业水电站自动化标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兼信息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水利水电自动化与信息化专业研发工作,带领团队研发了H9000/iP9000水利水电智能一体化平台,成功应用于三峡、白鹤滩等国内外400多个水电站、梯级集控中心等控制系统,近年来积极开展抽水蓄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控制技术及优化调度的研究以及数字孪生工程的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主编行业标准3部。获水利部直属机关三八红旗手称号,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60周年“巾帼建功奖”。

 
x

方春明简介

  方春明,1965年3月生于湖南岳阳,男,汉族,1997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水流泥沙运动理论与数学模型研究,率先建立了泥沙异重流立面二维数学模型,完善了泥沙异重流理论研究。提出了利用水流泥沙运动方程研究河相关系与河型问题应附加的河道边界条件,提出了不同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的适用条件。率先在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中考虑了弯道环流及其输沙作用,建立了可视化通用河网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三峡工程泥沙问题、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变化开展了系列研究,揭示了三峡水库沙峰滞后于洪峰传播与细颗泥沙絮凝现象对库区输沙的影响、长江与洞庭湖及鄱阳湖关系及演变机理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大禹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中国大坝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x

刘玲花简介

  刘玲花,1965年生,正高,博导。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5年-1997年和1999年-2001年,香港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水科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污染物监测,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饮用水处理。
    负责完成国家重大水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基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基础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负责完成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水环境有毒有机物监测领域,主持和参与编制了一系列有毒有机物标准分析方法并作为水利行业标准颁布实施,研制的有机标准物质获批国家二级标准物质;在农村饮水安全领域,研发了生物慢滤技术等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简单的农村饮水处理技术,并在福建、湖北、四川、甘肃等省得到推广和应用;在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领域,探索研究了生物生态协同消减等系列技术与装备。先后荣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英才、水利部三八红旗手、水利部直属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建设部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8 部,以第一发明人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主编参编标准9项。

 
x

刘毅简介

刘毅,1979年9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水工结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水工及水电站建筑物专委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数值模拟专委会主任委员、智能建设与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多能互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设计计算分析专委会委员。2020年被评为“水电英才奖”,2019年被评为“第五届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2012年被水利部授予“第五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

长期从事高坝真实工作性态、水工结构仿真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与防裂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973计划专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以及乌东德、白鹤滩、锦屏一级、溪洛渡、小湾、拉西瓦、黄登、丰满等十余项国内重大工程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23篇,EI53篇),授权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

 
x

孙东亚简介

  孙东亚,196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
    主要从事洪水风险管理、堤坝工程安全与失事机理、河流防洪治理与生态修复、山洪灾害防治、防洪抢险等领域的研究。全面参与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项目、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的顶层设计,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研究人才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担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专家,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组成员,四川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产业导师。发表论文130余篇,参编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一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规范8项、全国项目规范性技术文件30余项。

 
x

严登华简介

    严登华,1976年生,博士,教高(二级),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书记兼副所长,兼任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100余项重大研究和规划项目、11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咨询论证。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及“十四五”相关专项科技创新规划、《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等的编制,担任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自评估(科技部分)专家组组长。研发了全球陆地水资源模拟器,创建了富自然-功能协调流域建设、旱涝演变机理识别与应对等多项技术。发表SCI/EI论文26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1项排名第1)、省部级奖16项。
 
x

李娜简介

  李娜,1973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洪水管理与影响评价研究部主任,兼任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洪水风险管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学委会委员和防灾学委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洪水风险分析与评价、洪涝风险管理和防洪减灾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同时主持和参与了全国防洪规划、全国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等重要项目的科研和技术咨询,在洪涝灾害仿真模拟与预报预警、洪水风险管理战略与防洪减灾政策、城市洪涝模拟与防治、洪水风险图编制等领域的研究和咨询中取得了重大发现和成果,有关成果在七大流域、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江西、湖北、辽宁等省市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获得较好评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6部。参编主编国家、行业标准4项。获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与风险管理研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重点任务个人嘉奖,中国水科院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李锦秀简介

李锦秀,1965年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曾获水利部直属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水科院管理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水环境保护领域研究和水利标准化研究工作,承担完成了水利部科技创新、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项研究、三峡工程生态环境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一系列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丰富的业绩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水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水利标准化建设等。参加了全国和典型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建设等工作,参与编写了水污染控制技术指南、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规划等,为水资源保护和水利标准化等规划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多次参与水旱灾害应急事件科技支撑工作,尤其是在汶川特大地震、西南特大干旱、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紧急事件中,负责全院抗灾减灾工作的内外联络、信息汇总、科技简报编辑与对外保送等,全力为水利部和灾区前方提供及时的科技资讯,为水利抗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5本、译著1本,发表论文40余篇,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6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1项。

 
x

吴文勇简介

  吴文勇,1977年2月生于江苏射阳,男,节水灌溉专家,中共党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所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非常规水灌溉专家工作组主席。
    吴文勇教高长期从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在智慧灌溉、再生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引黄灌溉等研究方向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大规模推广应用。

 
x

汪小刚简介

汪小刚, 1965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级职员,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海外分会副主任委员。2024年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处理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创建了边坡三维稳定极限分析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复杂边坡稳定分析和评价难题;建立了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综合确定方法,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从经验走向定量的转变提供了科学手段;提出了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设计新方法和延寿服役新技术,显著提升了边坡锚固技术水平和工程安全性。成功解决了三峡、锦屏一级、小浪底、洪家渡、向家坝、阿尔塔什等5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治理难题,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0项。相关授权发明专利83项,2项技术被纳入2部设计规范,发表论文183篇(SCI/EI 99篇),专著11部。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水利领军人才等称号。
 
x

张金接简介

  张金接,男,汉族,1964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水利部机电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天津水科机电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任中国岩石力学学会锚固与注浆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岩土工程地基加固与防渗、水利水电及海上风电工程建设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和企业重点研发项目、各类地基处理科研、重大项目咨询和鉴定及施工项目百余项。在大渗漏量地层动水堵漏、建筑物防渗加固方面,开发了多项有特色的灌浆材料和施工工艺,并成功地解决了多项工程难题。
    主编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行标1项、团标2项,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水利行业工法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曾被授予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x

张艳红简介

  张艳红,1970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工结构抗震安全评价、电力设施与核电关键设备的抗震安全评价与减震措施研究、现场振动测试及室内振动台试验。负责完成UNDP加强水电安全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948项目,以及混凝土大坝、大型垂直升船机、南水北调中线大型渡槽和倒虹吸、水闸等水电工程及电力设施、特高压设备、核电站关键设备的抗震研究。负责建置高性能小型地震模拟振动台。主编《水利水电工程地震监测技术规范》,参编《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水库诱发地震监测技术规范》、《水工建筑物抗震试验规程》等。出版论著《大型渡槽抗震概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x

陈改新简介

  陈改新,1966年生,教高,博导。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任,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工材料的研究、测试、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工混凝土的耐久性和高性能化,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的检测、评估和修补加固。发现了混凝土中多元胶凝粉体的紧密堆积和复合胶凝效应,提出了配制大坝混凝土的新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配制混凝土时高强度与高抗裂、高耐久难以兼顾的难题。提出了混凝土大坝的老化模式概念,揭示了损伤混凝土力学性能与微裂纹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微裂纹密度的混凝土老化损伤评价方法。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等行业标准4部,参编《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行业标准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x

赵剑明简介

  赵剑明,1970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委会常务委员及副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抗震防灾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面板坝专委会委员,曾任《岩土工程学报》、《世界地震工程》编委,世界银行技术咨询专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安评技术审查专家。长期从事岩土工程、土工抗震以及土动力学方面的科研工作;建立了中国水科院三维真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建立了考虑孔压扩散和消散的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和液化判别方法,建立了变形与稳定相结合、局部稳定与整体稳定相结合,基于变形、稳定和防渗体系及地基安全的高土石坝抗震安全评价和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及评价标准。先后负责或主要完成了近20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到数十个工程中,尤其是得到了紫坪铺大坝“5.12”实际震害的验证,成果被纳入国家和行业抗震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中,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3部,编写了多部国家和行业标准。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

 
x

赵勇简介

  赵勇,1977年生,正高,博导,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国重办副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水利部“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和“国家水网工程布局与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发改委污水资源化利用专家组成员、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期围绕我国北方水循环显著变异和严重缺水地区,开展水循环演变机理、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网优化布局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区域水平衡机制与国家水网布局优化研究”以及“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研究成果被雄安新区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宁蒙河套灌区综合节水实践等国家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采纳应用,提出的实施国家污水资源化、优化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与运行管理等政策与工程建议10余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发表SCI/EI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50余项、软著20余项。

 
x

贾仰文简介

  贾仰文,1965年9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博士生导师、水资源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二学术带头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际期刊River副主编、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气候变化适应技术委员会委员、全球水伙伴(GWP)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领域为水文水资源,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流域生态水文与河流生态流量分析、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研究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及省部级项目等50余项。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并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动态评价和实时评价方法;在研究“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以及对伴生的水化学与水生态等过程机理识别的基础上,耦合水文模型、水质模型、水生态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与多目标决策模型,创新研发了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与调控模型NADUWA3E,并联合提出了半干旱半湿润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方法HEFASS,已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评价、规划与管理。发表论文310余篇,出版专著1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他科技奖励6项;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x

倪红珍简介

倪红珍,1966年生,女,教高,博导,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水资源所副总工。国家水权试点评估验收组、水流产权试点评估组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价格协会聘约专家;世界资源所特约专家,多家SCI期刊的审稿人。 长期从事水利经济、水资源规划、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经济方面的研究。研究提出了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价值统一核算的水利绿色核算、水资源绿色核算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水文参数演变机制的水源涵养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和理论,创建了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水与国民经济全面关联水资源配置与水管理决策支持技术,构建了供水价格体系与理论框架,支撑国家水价管理办法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指定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承担及参与国内国际重大项目7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与合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薛暮桥价格研究奖一等奖2项,北京市水利科技进步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

 
x

郭庆超简介

    郭庆超,1965年生,正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所所长、水利部泥沙科学与北方河流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泥沙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水库泥沙处理与利用专委会副主任,《泥沙研究》主编。
    长期从事水库泥沙与调度运用、河床演变与河道治理、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擅长水库泥沙淤积和河床冲淤演变数值模拟;提出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临界含沙量和中水河槽塑造与维持措施等在黄河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实践证实;提出的包括大规模河道疏浚的淮河综合治理措施,为根治淮河洪涝灾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填补了塔里木河和松花江干流河道挟沙能力公式、金沙江下游河道推移质研究的空白;为国内外几十座水库的泥沙问题解决和优化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持。主持和承担完成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0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被授予中国水利学会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第十届钱宁泥沙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荣誉称号。
 
x

黄真理简介

黄真理,男,1966年10月生,1993年清华大学水利系获工学博士。现为中国水科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二级)

黄真理参与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参与了三峡工程的一系列重大技术审查会、协调会和决策。长期从事三峡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工作,先后担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处长、处长、副司长。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5部, 其中2018年 Springer出版英文专著Three Gorges Dam: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Network and Practice。

先后担任1997年中国科协第十九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主题:21世纪长江大型水利工程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执行主席,论文集主编。2000年~2010年,主编出版《中国环境与生态水力学》系列论文集(6本)。2002年~2008年,主编出版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丛书》(10本)。2014年9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自由申请)项目——《基于3DLIF技术的大范围水体三维标量场测量仪器研制》。2014年9月,研究提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议,获李克强总理和张高丽副总理的批示。

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x

彭文启简介

彭文启,1967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兼任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环境影响评价专委会委员,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水质分委会主席,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

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生态环境过程机理与调控研究,主持完成大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利部重大课题及重大工程咨询项目,在河湖健康评估、生态流量管理、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流域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工作,建立河湖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形成指导流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的技术指导文件。针对生态流量“理论与内涵—确定方法—监测评价标准”的关键问题,探索形成生态流量科学确定与核算技术方法。建立适应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管理要求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围绕长期断流河流实现“流动的河”生态修复目标,创新提出“人工引导,自然发育”的河流生态廊道修复对策及生态修复技术,为相关部门永定河治理方案调整与优化实施提供了支持。出版专著24部,发表论文21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固化为行业技术标准及政策文件,在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x

蒋云钟简介

  蒋云钟,现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水资源调度、水资源信息化与智慧水利等研究,主持“十四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多项。提出了建设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技术定位、总体框架和工作流程,主持编制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重要报告;提出了模拟与优化相结合的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技术;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等国家重大工程的评估或论证工作。

 
x

温彦锋简介

  温彦锋,196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大坝学会理事、灰坝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或常务委员,《岩土力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等期刊编委,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长期从事土石坝工程、工业固体废弃物贮放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咨询工作。先后负责或主要参加了近20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了数十个土石坝工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贮放工程的技术咨询、安全评价鉴定等工作。主编和参编了多部国家和行业标准。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以上奖励8项。

 
x

窦铁生简介

  窦铁生1964年生,正高,博导。现任结构材料所(企业部分)副所长(北京中水科海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检测、评估、修补加固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主持或参加了国家“九五”、“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水利部重点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引汉济渭联合基金以及技术服务型科研项目37项。特别是在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的结构设计、安全评估和补强加固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针对PCCP结构的安全评价和补强加固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碳纤维补强加固和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填补了我国PCCP加固和修复技术的应用空白。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和新疆引额济乌等重大水利工程,为防止PCCP管线发生灾难性破坏提供了技术保障。2018年作为PCCP行业发展30年特殊贡献个人受到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CCPA)的表彰。
    在SCI、EI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8篇,取得国家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水力发电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和北京市水务局一等奖1项。主编了《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技术规范》SL702-2015。

 
x

潘罗平简介

  潘罗平,男,1969年生,正高,博导,现任水利部机电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水电设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能源行业水电水力机械标委会副秘书长、全国水轮机标委会委员,IEC/TC4专家组成员,IEC/TC4WG38(水力机组振动测量与评定)工作组召集人,IEEEPES能源发展与发电技术委员会水电分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水电站/泵站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的安全鉴定和安全评估,水力机组现场测试、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研究,创建了基于健康大数据的水电机组智能评估与诊断方法,建立了多维度健康评估、异常检测和性能退化预测模型,主持完成三峡、岩滩、几内亚凯乐塔等国内外40余座电站的机组启动调试、性能验收试验及故障诊断分析,主持完成柬埔寨甘再、广东清远抽蓄等几十座电站的机电工程竣工安全鉴定,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0篇、EI检索论文17篇。主编或参编国家标准10余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3项,参编国际标准1项。出版专著6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8项。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9/09 12: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