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科专家 >> 专家团队
专家查询

中国水科院拥有一支高效精干、专业领域齐全、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形成了理论扎实、技术创新、数量充足、动态优化的人才梯队。硕士以上学历1037人,其中博士63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926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503人。

x

彭静简介

彭静,1966年1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任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减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副主席。

曾任职于多个科研管理、职能管理部门,先后分管国际合作交流、研究生培养、基建、安全生产、宣传、后勤、条件平台建设等工作,管理履历、经验丰富。组织协调并参与部“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全国百项农村供水工程调研报告、院“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等,组织多业务所跨学科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专题研究、全国河湖幸福指数评估报告、西藏多雄藏布帕孜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咨询评估等重大工作,加强系统治水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管控等业务对接,不断提高新时期水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改革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围绕行业重点关注和学科建设新发展需要,牵头组织开展“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专题研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专题研究”、“湖泊水库清淤专题研究”、“农村饮用水安全专题调研”等工作。善于从国际视野和长远眼光谋划并推动我院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持续15余年组织协调世界水论坛议题分会、组织编制并在世界水日发布首份《世界河流幸福指数报告》、建言创立《River》国际期刊、与联合国教科文联合在“一带一路”推进《水知识读本》进校园。

 
x

汪小刚简介

汪小刚, 1965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级职员,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海外分会副主任委员。2024年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分析与加固处理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创建了边坡三维稳定极限分析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复杂边坡稳定分析和评价难题;建立了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综合确定方法,为岩体力学参数取值从经验走向定量的转变提供了科学手段;提出了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设计新方法和延寿服役新技术,显著提升了边坡锚固技术水平和工程安全性。成功解决了三峡、锦屏一级、小浪底、洪家渡、向家坝、阿尔塔什等5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治理难题,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0项。相关授权发明专利83项,2项技术被纳入2部设计规范,发表论文183篇(SCI/EI 99篇),专著11部。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水利领军人才等称号。
 
x

王建华简介

王建华,1972年7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水问题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常务理事,亚洲水理事会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综合节水、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973计划课题、水利部重大问题研究等项目数十项,全面参与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政策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参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主持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研究,负责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是北京“绿色奥运”水资源循环利用评估技术负责人。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译著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钱正英水利水电科技创新奖等。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李锦秀简介

李锦秀,1965年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曾获水利部直属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水科院管理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水环境保护领域研究和水利标准化研究工作,承担完成了水利部科技创新、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项研究、三峡工程生态环境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一系列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丰富的业绩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水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水利标准化建设等。参加了全国和典型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建设等工作,参与编写了水污染控制技术指南、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规划等,为水资源保护和水利标准化等规划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多次参与水旱灾害应急事件科技支撑工作,尤其是在汶川特大地震、西南特大干旱、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紧急事件中,负责全院抗灾减灾工作的内外联络、信息汇总、科技简报编辑与对外保送等,全力为水利部和灾区前方提供及时的科技资讯,为水利抗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5本、译著1本,发表论文40余篇,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6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1项。

 
x

丁留谦简介

丁留谦,1965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遥感专委会主任委员、检验检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国际洪水管理大会常设秘书处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防洪抗旱减灾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咨询工作,在堤坝渗流分析与渗流控制、安全评价、除险加固、防洪抢险、防洪决策支持信息平台建设、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以及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江河治理和河流生态修复中的实际难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担任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副组长和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组副组长,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及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完成的40余件技术规范性文件、洪水分析和风险图编制及管理软件等多个调查评价工具软件等在项目实施中得到推广应用。公开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参编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其中破冰弹获2010年度百件优秀中国专利;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x

刘毅简介

刘毅,1979年9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水工结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水工及水电站建筑物专委会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数值模拟专委会主任委员、智能建设与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多能互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设计计算分析专委会委员。2020年被评为“水电英才奖”,2019年被评为“第五届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2012年被水利部授予“第五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

长期从事高坝真实工作性态、水工结构仿真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与防裂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973计划专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以及乌东德、白鹤滩、锦屏一级、溪洛渡、小湾、拉西瓦、黄登、丰满等十余项国内重大工程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23篇,EI53篇),授权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

 
x

彭文启简介

彭文启,1967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兼任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环境影响评价专委会委员,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水质分委会主席,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

长期致力于流域水生态环境过程机理与调控研究,主持完成大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利部重大课题及重大工程咨询项目,在河湖健康评估、生态流量管理、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流域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工作,建立河湖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形成指导流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的技术指导文件。针对生态流量“理论与内涵—确定方法—监测评价标准”的关键问题,探索形成生态流量科学确定与核算技术方法。建立适应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管理要求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围绕长期断流河流实现“流动的河”生态修复目标,创新提出“人工引导,自然发育”的河流生态廊道修复对策及生态修复技术,为相关部门永定河治理方案调整与优化实施提供了支持。出版专著24部,发表论文21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固化为行业技术标准及政策文件,在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x

于爱华简介

  于爱华,女,中国水科院标准与计量中心副主任,五级业务主管,正高级工程师,国家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主要从事标准化研究、标准制修订以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获得者。曾执笔完成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住建部“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研究”(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绩效评估”(院科学技术三等奖)等课题报告;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水利单位管理体系 要求》(SL 503—2016)、《水工与河工模型试验常用仪器校验方法 第1部分:总则》(SL 233.1— 2016)以及《水工建筑物抗震试验规程》(SL 539—2011)等近10项水利技术标准的编制;独立完成《农田排水试验规范》(SL 109—2015)、《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导则》(SL/Z 738—2016)以及《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SL752—2017)等近百项水利技术标准体例格式审查;组织策划、建立、实施及保持院质量管理体系,参加20多家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单位的审核。

 
x

马福生简介

    马福生,1980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标准与计量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水利电力质量管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检验检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水利计量、水利水电标准化、检验检测等研究与管理工作,开展农业节水、再生水安全利用、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综合规划等领域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重大科技攻关、水利部公益科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攻关等各类科技项目,农业节水、再生水利用、水影响评价等规划、可研、设计类咨询项目,以及水利技术标准专项评估、第三方评估等项目50多项。出版专著5部(其中英文专著1部),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9篇),获发明专利2项,主笔参编北京市地方标准2部、CECS团体标准1部,获得省部级和厅局级一等奖5项。中央和国家机关第九批援疆干部,记个人三等功1次。
 
x

王开简介

 
x

王玉杰简介

  王玉杰,现任中国水科院国际处处长,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岩体数学物理模拟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地下工程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River》期刊副主编。
    主要从事边坡稳定、地下硐室围岩稳定、岩土锚固机理和长期耐久性、岩土工程智能化等方面的科研和咨询工作,先后主持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研发了基于塑性力学上限定理的三维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和相应软件;建立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精细化智能管控关键技术;提出了预应力锚索体系长期性能演化规律、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建立了岩体力学特性参数数字钻进获取技术和平台。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合/编著6部,主/参编行业标准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10项。被授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水利部 “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

 
x

王兴勇简介

    王兴勇,1975年3月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注册咨询工程师(主专业水利工程),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力学数值计算、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河道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咨询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持或参与各类工程科研和实践应用30余项、自然科学基金和水利行业专项等省部级重点项目10余项;协助主持完成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发改委委托的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咨询评估任务近20项;参与编写专著5部、译著1部、水利行业标准1项、各类专利8项,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25篇。获省部级三等奖1项,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优秀奖1项。
 
x

王志璋简介

    王志璋,1974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
    主要从事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权分配与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水利科研与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编写科研报告20余本,发表论文20余篇,合作出版专译著1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3项,获得各类科技奖项6项。
 
x

王秀英简介

  王秀英,1977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科院信息中心数字技术科科长,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生态修复学会水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河流模拟技术与生态水力学、生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水利数字化建设技术研究。在基于水生态保护目标的河道水力学与生态需水过程研究和基于水生态功能的河流水系规划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流栖息地水力学指标研究与栖息地模拟”、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近自然河流治理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河流生态保护的水力学指标变量研究” 多项生态水力学基础研究课题,作为技术骨干和专题负责人参与完成“西线工程对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综合调控技术”、“流域骨干水利工程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典型鱼类生态行为学特性及高坝过鱼技术”等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利部公益项目以及多地生态水系规划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译著4部。

 
x

王学凤简介

    王学凤,197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六级业务主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和水利信息化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央分成水资源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多项,在水资源规划和水利信息化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3本,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申请专利4项,获得教育部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x

王冠华简介

 
x

叶茂简介

叶茂,1979年6月生,正高级工程师,四川成都人,就职于中国水科院信息中心。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信息化专委会委员和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流域水循环与调度专委会委员。江苏省第十三批科技镇长团团员挂职宿迁市宿城区水利局副局长。
叶茂长期从事水利信息化,信息安全及智慧灌区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等10余项课题研究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主编专著1本,参编译著1本。共获得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5项,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生产力促进(创新发展)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参编行业标准2部。
 
x

冯杰简介

  冯杰,1972年生,正高,博士,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标准与计量中心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理事。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提出了水及溶质在大孔隙土壤中迁移转化理论,构建了城市雨洪模型,提出了城镇化地区雨洪调控技术,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开展造纸、纺织、火电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出了行业节水技术、装备目录,支撑节水优先相关政策和管理工作。组织完成国家发改委委托的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30余项,项目投资总额达2100亿元。主持完成“城市突发强暴雨洪水形成机理及预报技术研究”、“国家节水技术推广目录制订”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0余篇,其中SCI检索8篇,EI检索25篇。发明专利4项。完成4部专著。作为主要编写人,参与《水利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水利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水利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等编制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新疆兵团科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参编行业标准2项。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5名和博士研究生4名。

 
x

吕烨简介

    吕烨,女,1982年4月生,河北石家庄人,汉族,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与规划计划处规划计划科科长,主要从事规划组织编制、项目前期策划与组织申报等工作。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项目、院科研专项等多项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水利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三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水利部公益性科研专项经费实施方案,以及院“十一五”~“十四五”总体发展规划及学科发展专题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参与制修订院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参与编制院信息分类及编码规则、数据统计标准。获得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先进个人。
 
x

朱瑶简介

    朱瑶,1973年生,正高工,现任北京爱德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副总,兼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小区区长。
    自工作以来先后从事环境与生态水力学、河流生态需水、国际河流等领域的研究和咨询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和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水利部调研项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项目以及其他研究/咨询项目30余项,对生态水力学有较深入的认识,注重水利学科与生态学科的交叉结合,能较好地把握河流生态保护领域的学科发展前沿及发展方向,做出了具有原创性的工作;在国际河流管理领域能充分发挥水环境专业优势,为推动国际合作项目申请和实施做成了贡献。发表期刊及会议论文6篇,出版译著1部,参编标准2部,发明专利2项,撰写咨询报告30余部,多项研究成果被省部级主管部门在决策中采纳,获得了较大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获中国水科院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x

刘玉龙简介

  刘玉龙,1966年生,正高级工程师,水文水资源学专业,中共党员。199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日本筑波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常务副主编。
    主要从事水资源评价与规划、水资源管理、农业水资源、流域立法研究、水资源配置市场调节技术研究、水利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生态补偿及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水利标准化、科技期刊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帕累托最优条件下计算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的理念与原则。提出水利期刊集群发展模式,设计研发水利期刊集群平台V1.0及网站(www.waterjournal.com)。发表专业论著4部、科研论文50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大禹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学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等。

 
x

刘立鹏简介

    刘立鹏,1983年出生,安徽六安人,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科研计划处副处长,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岩体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岩石工程设计方法分会理事及《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水电能源科学》青年编委。
    长期从事地下工程围岩稳定与支护结构安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负责/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水利部公益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10余项,以及我国10多个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科研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论文70余篇(SCI/E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3部,授权中美日澳等国发明专利40余项,行业工法1项,参编规范4部。入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十三五”、"十四五"期间“五大人才”计划技术研发型人才。
 
x

齐莹简介

    齐莹,1979年12月出生,籍贯北京昌平。2014年6月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标准与计量中心六级业务主管、标准化科科长。
    主要从事标准化研究、标准编制、标准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及技术骨干,主持、参与完成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利重大科技问题研究项目、水利部标准化研究项目、国家能源局科技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标准体系、标准绩效评估、标准国际化研究等。先后发表论文25篇,出版著作5部、译著1部,编写标准6部。
 
x

祁伟简介

    祁伟,1977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
    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泥沙动力学、河床演变以及流域侵蚀产沙等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高含沙河流的河道演变,卵石推移质运动机理和卵石河床演变机理,水库、河道和海域的工程泥沙研究以及黄土高原淤地坝及坝系流域的侵蚀产沙与水土保持研究等等。共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等50余项科研项目。其间,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成果获水利部大禹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和一等奖3项,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x

李娜简介

    李娜,1980年生,正高级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现任水利学报编辑、中国水利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工程安全监测、地基处理及微生物岩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省部级新材料开发推广项目、大型工程安全监测施工项目、监测软硬件开发项目等20余项,参与编写流域规划多项。注重将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工作中开发了多套软硬件产品并应用于不同的工程项目中,提高了数据分析水平及工作效率,对规范工程管理,及时反馈工程安全状况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近几年协助团队先后完成了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基于生化原理的微生物灌浆机理及性能研究”、南水北调科研项目“适用于南水北调调蓄工程的生态型防渗体系研究”、水科院科研专项“基于微生物成因的膨胀土加固关键技术研究”等,推动了微生物岩土方向的研究和应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5项、水利工法1项,参编行业规范1部、著作2部,获省部级奖3项。
 
x

肖晓春简介

    肖晓春,女,1976年2月生,籍贯贵州,土家族,硕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现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计划处从事规划组织编制、项目前期策划与组织申报等工作。作为负责人和主要研发人员,完成了电网动态安全监测系统、风电控制系统、水利项目及统计管理系统、重点水体水资源质量监控预警系统等数十个电力、水利相关软件设计与开发;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智慧水利总体方案、水利业务需求分析、水利重大科技问题研究等多项水利部重点项目及水利监测数据传输规约等多项行业标准编制;参与了“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四川省都江堰灌区现代化改造规划,以及院“十四五”总体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专题规划等组织编制工作。
 
x

吴佳鹏简介

 
x

何耘简介

  何耘,1968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水科院科技委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水电信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水利信息化专委会副秘书长、水力学专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环境工程、水利信息化、数字技术等领域研究,参与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等科研课题,负责完成了复杂条件下三维流场水力特性及其机理、进水池流速场及涡量场数值模拟及PIV实验、水沙动力学及环境影响因素、河流水沙生态综合管理等基础性科研,以及大中型火/核电厂冷却水取排水工程等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开展科研院信息化平台建设、综合办公平台建设、数字水科院建设等设计、研发与实践。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发明专利5项,行业标准3项、水利抗震救灾志1部,参与编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中国水科院发展规划、主持编制“十三五”“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奖2项。2013年被授予水利部直属机关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21年被授予中国水科院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22年荣获中国水科院第九届管理服务岗位突出贡献奖。

 
x

何鑫简介

  何鑫,现任中国水科院国际处副处长,丹麦科技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硕士,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博士,归国前在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丹麦与格陵兰地质调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Denmark and Greenland)工作5年。

  2016年底通过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引进回国工作,就职于深圳南方科技大学;2019年底调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获得中国水科院“国际学术领军人才”称号;2021年入选水利部“水利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地下水水文学、地下水数值模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知识成果。目前已发表SCI论文近50篇,第一/通讯作者11篇,涵盖了国际水文水资源领域全部顶级期刊,研究成果获得了良好的国内外反响,论文总引用量600余次。现任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地下水专委会委员兼管理团队成员,成功组织4次国际大型地下水学术活动,观看人数超过2万人;现任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Global Water Partnership China)项目官员,多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水发展报告”贡献中国案例。

 
x

余弘婧简介

 
x

余根坚简介

  余根坚,1972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标准与计量中心。
    主要从事计量技术与政策研究,标准化研究与制修订,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评定,产品认证政策、技术与实践,农田水利和农村饮水安全技术与产品研发,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灌排设备质量检测与评价等;主持和参加国家级与省部级各类项目80多项;发表论文35篇,出版著作10部;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其他科技奖励5项;主编水利部门计量检定规程1部,主编水利行业标准1部,参编水利行业标准1部;以唯一权利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两次获得青海省委组织部、共青团青海省委颁发的“来青服务优秀博士”荣誉证书;被授予青海省海西州“高端创新人才百人计划”拔尖人才。

 
x

陆峰简介

    陆峰,1973年9月出生,男,壮族,中共党员。2001年8月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水科院岩土所、结构材料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科研计划处规划计划科科长,现任中国水科院总工办业务秘书,六级业务主管,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注册水利监理工程师,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研究、工程咨询评估以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提出了岩体空间裂隙网络模拟几何算法,完成了模拟程序研制。提出边坡监测模式识别方法。担任评估项目经理,组织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贵州省黄家湾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等6项水利工程评估项目和《南水北调工程通州支线工程项目建议书(代可研)》评估等14项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水利工程评估项目;主持或协助主持完成《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工程后评价》等多个项目;参加多家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单位的审核。
 
x

陆瑾简介

陆瑾,1976年6月生于浙江开化,女,汉族,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与规划计划处处长。

长期从事水环境中污染物分析监测、风险评估、迁移转化机理和水污染防治等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工作。先后主持开展了国家重大水污染专项课题“三峡水库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与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有效态As(III)和As(V)迁移转化及释放机理”、“人工湿地中磷的有机赋存形态及其转化规律研究”、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标准物质研制与水体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地表水环境中优控POPs识别与名录编制”、863课题“水中部分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研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气候变化对水利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研究”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项目50余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主编水利行业标准10余部,研制国家级水环境监测标准物质40余种,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司局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管理服务岗位突出贡献奖1项。

 
x

陈煜简介

    陈煜,1968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科院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水科院网信办主任中国水科院保密办副主任。
    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水利信息化技术、网络通信与信息安全等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译著3部,获大禹奖1项。
 
x

赵月芬简介

    赵月芬,1980年生,正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留学生科科长,主要从事国际学生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曾参与橡胶坝、整体式合页活动坝、节水灌溉等水利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1部,发明授权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x

赵勇简介

  赵勇,1977年生,正高,博导,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副所长、国重办副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副主任,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水利部“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和“国家水网工程布局与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发改委污水资源化利用专家组成员、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期围绕我国北方水循环显著变异和严重缺水地区,开展水循环演变机理、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网优化布局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区域水平衡机制与国家水网布局优化研究”以及“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规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研究成果被雄安新区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宁蒙河套灌区综合节水实践等国家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采纳应用,提出的实施国家污水资源化、优化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与运行管理等政策与工程建议10余次被领导批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发表SCI/EI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50余项、软著20余项。

 
x

耿庆斋简介

    耿庆斋,1979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现任《水利学报》编辑。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水利信息化、GIS应用、水利史和水文化、期刊编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项目成果获水利部大禹奖二等奖2 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 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5部、译著1部,主编的《新中国邮票与水文化》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图书类)银奖。参与编制水利行业标准3部,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x

夏庆福简介

夏庆福,1973年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领域涉及水利枢纽整体布置、泄洪消能、掺气减蚀、数值模拟等高坝水工水力学问题、抽水蓄能电站的水力学问题及水资源管理问题。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973”科技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水利部行业公益专项项目、“948”项目、国家电力公司重点科技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5项,以及小湾、向家坝、白鹤滩、锦屏、瀑布沟、官地、彭水、光照等大型水电站的研究课题40余项,水资源管理、规划等项目10余项,先后撰写科研报告25部,合作出版专著1部,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x

徐红简介

    徐红,1981年生,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标准与计量中心检验检测管理科科长。
    主要从事水利行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计量、标准化等领域研究工作。长期从事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日常管理工作,作为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参加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2次;主持、参与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利科技推广与标准化、水利重大问题研究、国家能源局科研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翻译水利行业技术标准1项,发表论文32篇。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参与制定水利部管理办法4项。
 
x

殷淑华简介

殷淑华,1966年9月生于内蒙古,女,汉族,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体污染治理与河流生态修复,民盟盟员。2006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环境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入职我院从事专业技术研究工作,是国际水生态安全中国委员会委员和环境化学学会北美分会会员。

殷淑华教高近十多年从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河流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规划、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重点参与完成多项“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水污染防治课题、发改委、水利部、环保部“三部委”重点水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项目、北京市科委河流生态修复重点项目、水利行业专项三峡库区生态效应研究项目、水利部“948”河流生态修复重点项目等,具有扎实的科研业务基础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并能把握本专业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最新趋势,能够站在学术前沿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工作。参与编写水利部行业标准5部,发明专利4项,参编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x

崔亦昊简介

崔亦昊,1966年7月出生于陕西省,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9年毕业于河海大学,2001年获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在职)。主要从事土石坝筑坝材料特性研究、土石坝渗流与安全评价、病险库加固处理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应用研究等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编著专业论著1部,参与行业规范编写1项,曾获水利部“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以来,主要从事科技管理工作,曾任科研计划处副处长,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办公室主任。

 
x

彭祥简介

    彭祥,1970年2月出生,内蒙古宁城人,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经历了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利新闻出版单位、水利部机关、水利规划设计管理机构与勘测规划设计部门等多部门和多岗位的学习历练,现任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计划处处长。
    主要专注水资源公共政策与管理、水资源规划与配置、调水工程规划与管理等领域,近年来重点围绕南水北调及其他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水价机制与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以及黄河流域治理方略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或参与了水利部重大前期研究项目、国家财政预算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研究课题。有多篇论文在SCI、CSSCI、EI以及中文核心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代表性专著为《水资源配置博弈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代表性论文为“Water Pricing Mechanism for China’s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Design, Evaluation, and Suggestions”(JAWRA,SCI),代表性研究成果为《南水北调工程与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关系研究综合报告》(水利部重大前期研究项目)。
 
x

翟正丽简介

    翟正丽,1980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国际合作处国际项目科。主要从事河流生态修复、水资源综合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研究。负责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主持和参与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河流生态修复决策支持系统、河湖水系生态连通、水生态文明等部级行业科研项目;参与了多个省市的重点科研和重大工程规划研究项目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积极参与国际项目申报、立项并全过程跟踪,组织多次科技部、外交部等科研项目和技术培训班的申请。参与出版专著8部,合作撰写多个咨讯建议报告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发表论文11篇,获得水利先进实用技术3项、发明专利授权8项和软件著作权3项。
 
x

缪纶简介

    缪纶,1977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中国水科院信息中心。
    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水利信息化技术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多个水利信息化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同时积极参加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信息化平台建设等信息化相关工作,持有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技术资格(系统架构师)、 注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CISP)等证书。长期致力于水利信息化领域,先后参与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等多个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完成“全球江河泥沙数据库系统研发”,“胶凝砂砾石坝施工质量监控系统研发”等多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同时,多年来持续参与了水科院院内信息化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对信息化建设有较深的了解。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2项,参编标准2项,参与编写/翻译专著(译著)4部,获取了多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科研成果。
 
x

丁相毅简介

  丁相毅,1984年生,中共党员,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工作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障工程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客座教授、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城市水文与水务工程、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专题、973专题、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专题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5篇(其中SCI/EI收录33篇),出版专著5部,专利授权24项,参编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科技奖1项。

 
x

马真臻简介

  马真臻,1984年生,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资源规划与综合调控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咨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面向生态的水资源综合调控、水资源合理配置、地下水精细管控、流域/区域水量分配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支撑松辽流域、海河流域、山东、河北、吉林、辽宁、新疆、青海、四川、福建、河南等地方水利生产实践工作4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6部,参编教材1部、地方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x

马静简介

马静,女,汉族,1973年6月出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副导师。2004年毕业于联合国国际基础设施、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12-2013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流域水资源管理、水资源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基础理论与方法和应用技术研究。

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或技术骨干完成了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分成水资源费项目等省部级重大咨询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50多项,在跨学科水资源综合研究、水资源政策模拟分析技术开发与应用、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三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其它奖项若干。合作出版学术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40篇,撰写科研报告累计超过100万字。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发表文章最高影响因子6.13。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5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5项。


 
x

王芳简介

王芳,1966年1月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专业博士,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硕士,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专业本科。

从事流域生态水文研究,先后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生态环境室主任与副总工。参加和主持“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参加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主持和参加完成的项目七十多项。发表文章70多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的SCI和EI论文20篇,其中有2篇论文获中国科协首届和第四届优秀论文奖;出版著作3部,参编著作多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大禹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四项。2017年,被授予水利部三八红旗手。


 
x

王丽珍简介

  王丽珍,1985年生,教高。主要从事社会水循环、综合节水理论与技术方法、水权与水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长期支撑国家和地方节水实践。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译著10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布标准定额10项,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目录5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入选2021 年度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拔尖人才,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被聘为工信部工业节水咨询专家和北京市节水型机关建设评审专家。

 
x

王浩简介

王 浩,男,1953年8月生,北京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水文学及水资源学专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暨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提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系统建立了水循环及伴生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过程综合模拟与多维调控技术体系。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出版专著36部,申请专利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8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3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x

王琳简介

  王琳,1978年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科研工作,主要围绕生态水文机理、生态水文应用技术及生态水文工程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先后完成国家973项目、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国家重大科技科研项目及多项省部级生产实践应用项目。在生态水文耦合作用机制、生态需水核算理论与技术体系、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保护等方面有丰富的科研与实践经验,发表包括SCI、EI等在内的高质量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水利部大禹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参编国家标准1部,水利行业标准1部,合作出版著作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x

牛存稳简介

  牛存稳,1979年5月生于河南滑县,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本科、硕士,2008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水资源所所长助理、党总支副书记,兼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地专业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多目标综合配置、水资源经济学,在流域“自然-社会”水循环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开发了流域水质模型,开展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水资源动态评价、水源涵养、GEP核算、涉水产业、流域水安全与生态环境风险调控等相关研究,提高了流域水量水质定量模拟、联合评价、综合管理和系统规划的技术水平,同时聚焦SDGs,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主持完成了示范区水利专项规划、涉水产业发展研究等多项工作。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省部级特等奖1次、一等奖1次,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特等奖5次。参与出版专著10部,在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EI论文16篇。

 
x

仇亚琴简介

  仇亚琴,女,汉族,硕士生导师,水文水资源专家,2006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水资源信息室副主任、《水资源公报》编辑部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仇亚琴长期从事二元水循环机理研究、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水资源评价与规划、水资源核算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并负责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工作。近5年内主持的项目有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东北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及保障技术”课题3“水-能源-粮食”协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国家“十三五”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水文水资源地图集》编研等;参与的项目有“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循环通量解析及其演进研究” 、973课题“多尺度山地水文过程与水资源效应”等多个国家级研究项目。在水资源评价、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二元水循环演变机理等方面有所建树,并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在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用水总量统计技术方案》已经成为行业技术指导规范,被水利部采纳,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为基础性实践工作提供了标准和依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2部。2023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x

甘治国简介

  甘治国,1978年生,男,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挂职新疆水利厅副总工程师,兼容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甘治国教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研究领域为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水资源信息化等方向。研发了基于多目标均衡的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DMAOS,提出了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和资源五维综合效益最优目标,并提出了ET(蒸腾蒸发)和水量双重约束机制的水资源调度配置方法,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作为专题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承担过“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任务;参与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前期、立项、建设、运行和实施管理过程,并负责研发了系统最核心的三级通用软件和中央平台应用系统。成果已经被水利部、流域、省级水资源管理部门认可,广泛运用于各级水资源管理工作之中,支撑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和“三条红线”考核工作,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发表论文30余篇(SCI/E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8部,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8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他科技奖励4项。

 
x

田雨简介

  田雨,198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专业。主要从事长距离调水工程智慧管控、复合灾害诊断与应急避险、梯级泵站群联合调度、泵站机组故障诊断、智慧水务建设等研究与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1项、青年基金1项、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课题1项、专题1项目;主持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专项”课题和专题各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3部(一作2部,二作1部),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排名第4),省部级二等奖4项(排名第2,第4,第5,第5)。

 
x

权锦简介

 
x

朱永楠简介

  朱永楠,女,汉族,工学博士,正高。重点围绕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水与能源交叉学科领域开展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地方咨询项目20余项,近5年合作发表论文21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在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主持或参与南水北调受水区、内蒙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区、甘肃民勤等地多个节水与水资源综合管理方面的研究课题。在能源与水学科交叉领域,重点围绕水与能源协同发展理论与方法积极参与科研任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世界银行及中国工程院项目,在水-能纽带关系解析、水资源与能源耦合模拟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经验积累。

 
x

刘佳简介

  刘佳,1983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获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科技部“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团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首届“五大人才计划”基础研究型人才,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兼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中国青年分委员会委员,山东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武汉大学、济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校外兼职导师。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领域研究,研究方向为气象水文耦合模拟与预报、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与应对,围绕中尺度数值大气模式与雷达卫星遥感、“空天地”多源气象水文数据同化与融合、大气-陆面水文过程的互馈机理与定量预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全球/区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形成了“气象-水文-气候-社会”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体系。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国家水专项、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等基础科研与京津冀、山东、浙江、吉林、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部级技术咨询项目50余项,在二元水循环过程监测模拟技术集成、极端旱涝灾害定量解析与预报预警、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系统动态调控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创新团队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论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在国际水文与气象领域权威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等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授权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30余项。

 
x

刘佳嘉简介

  刘佳嘉,198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构建、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归因分析、流域水循环伴生过程模拟与综合调控等领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8部,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0余项,获省部级奖2项。

 
x

刘家宏简介

  刘家宏,男,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助理,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被授予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水科院组建60周年“杰出青年奖”等。兼任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副主任等。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水动力研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揭榜挂帅”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中国-瑞士国际合作项目等40余项,形成了“强人类活动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城市水文水动力机理”、“数字流域模型”、“城市洪涝灾害链联防联控技术”等代表成果。曾担任国务院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专家、国家海绵城市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会评专家等。发表论文260余篇,SCI-90余篇;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高影响力论文等其他奖励多项。

 
x

孙青言简介

  孙青言,男,1984年10月生,山东省聊城人,正高级工程师。2014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2016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拟与应用、地下水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在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开发、应用与研究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作为技术骨干先后参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部级重大咨询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EI/SCI 15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专著2部,参与翻译外文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获授权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x

严子奇简介

严子奇,1983年生,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吉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模拟、水资源评价、生态调度、干旱风险分析等研究。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承担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水利部水利前期计划项目等省国家级、部级重点科研项目50余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引哈济党工程前期水资源专题论证。主持编写江河湖库旱限水位确定技术指南。在水文模拟及其不确定性、多系统干旱风险分析、旱限(警)水位理论方法、流域水系统多目标调度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5篇,出版专译著1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6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

 
x

严登华简介

  严登华,1976年生,博士,教高(二级),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书记兼副所长,兼任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100余项重大研究和规划项目、110余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咨询论证。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及“十四五”相关专项科技创新规划、《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等的编制,担任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自评估(科技部分)专家组组长。研发了全球陆地水资源模拟器,创建了富自然-功能协调流域建设、旱涝演变机理识别与应对等多项技术。发表SCI/EI论文26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1项排名第1)、省部级奖16项。

 
x

李传哲简介

  李传哲,男,1983年生,汉族,博士,国家公派留学回国人员,正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水资源优化配置、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水文响应等,是IPCC AR5、AR6评审专家、第三次和第四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首席作者、气象大百科全书词条作者,兼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中国国家委员会地表水专委会委员,武汉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兼职导师。
    主持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生态流量调控与水资源保障研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大范围长历时干旱应急供水协同调配技术”、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变化环境下黄河与墨累达令流域水资源利用合作研究”、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西南地区旱涝事件集合应对战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水文响应耦合模拟与量化研究”、世界银行赠款项目“中国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松花江流域粮食生态安全水供求若干关键技术”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北京市、河北省、浙江省、陕西省、黑龙江省、甘肃省等省部级技术咨询服务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获第一发明人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0项,培养和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

 
x

李海红简介

  李海红,女,1978年6月生,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所副总工,硕士生导师。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循环模拟与节水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课题、部委专项等科研课题40余项,长期支撑国家和地方节水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2021年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x

杨志勇简介

  杨志勇,男,正高级工程师,1979年生于湖南,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水资源研究所城市水文与水务工程研究室主任。
    长期从事城市水文机理、城市洪涝模拟与防控、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智慧水务系统开发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973课题“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风险评估”、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及风险评估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非一致性条件下水资源中长期预测模型与方法”“流域性大洪水灾情监测和智能评估技术与装备”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研发了城市洪涝模拟与预报模型等。主编和参编专著8部,发表论文138余篇,其中SCI/EI论文46篇,申报专利3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x

杨明祥简介

  杨明祥,男,汉族,中共党员,1986年生,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毕业,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2015年7月至今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任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室主任,从事气候变化、智慧水利、气象水文预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17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负责或参与完成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40余项;相关成果获省部级奖励5次;作为主要完成人提出的“变化环境下气象水文预报关键技术”被水利部鉴定为国际领先,相关技术在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得到推广应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部。

 
x

杨贵羽简介

  杨贵羽,1973年,教高,硕导。兼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大数据分会、资源环境承载力分会委员;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流域/区域水循环演变机理、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与水盐运移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水—土—粮—生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调控应用基础研究。作为研究骨干、负责人开展了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五”至“十四五”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中国工程院、水利部等省部级项目90多项。提出了基于耗水(ET)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思想和土壤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补充完善了基于水循环全过程的水资源消耗效率评价理论,综合农业水资源需求与水资源分布特点,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水种植策略。是《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气象百科全书》等评估报告和书籍的贡献作者。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参编专著13部;参编国家标准《水资源术语》和地方、行业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检索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国际专利2项);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4项。

 
x

杨朝晖简介

  杨朝晖,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配置、水资源调控与综合利用等方面研究。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受邀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水资源中心做研究学者。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及地方科研或生产项目40余项,多项项目成果已获政府批复实施,多套技术已在地方得到实践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效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合作出版专著、译著10部,其中独著1部。参与国家全文强制性标准研编工作2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厅局级二等奖1项。

 
x

何凡简介

  何凡,正高级工程师,理学博士,长期从事水资源规划与综合管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现担任水资源所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室主任,水利部京津冀水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中国水利学会流域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委会委员,全国节水科普教育基地服务专家,北京市水影响评价专家库专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六十余项。深度参与了节水型社会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国家水网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治水实践,先后负责编制第一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实施方案(济南)、雄安新区水资源保障规划、济南节水典范城市建设方案,以及德州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等重要规划方案,撰写了《如何解决我国水资源的新老浪费现象》《雄安新区水安全治理形势、问题与思路》等多项重大建议。研究成果先后被世界银行《中国水治理》、国务院参事室《国参建言》等重要刊物收入。出版《黄河极限节水潜力与缺水识别》等专著9部;发表论文50余篇;获发明专利10项;编写国家和地方标准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x

冶运涛简介

  冶运涛,1982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副导师,2010年1月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流域模型、水资源遥感和动态评价方面的研究。在智慧流域的理论与技术、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系统建设理论与技术、流域水资源动态评价技术、水质遥感与水质模型数据同化技术、数字孪生流域模型与虚拟仿真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专著主撰8部、参撰6部,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40余项,获生产力促进奖(服务精英)荣誉称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院庆60周年优秀成果奖1项、优秀论文奖8篇次、F5000论文1篇,入选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目录成果1项,参与中国大百科(第三版)水利学科水利信息化分支词条编写,参编行业标准1项、技术指导文件5项。参与编制的《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智慧水利总体方案》《数字孪生流域总体方案》《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技术导则》等由水利部印发。主笔撰写的《海南省智慧水网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大力推进海南智慧水网建设的指导意见》由海南省水务厅印发。参与建设的“浙江省现代水利示范区”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十大地方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和“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x

张云辉简介

张云辉,1974年4月出生,男,汉族,湖北省钟祥市人,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水资源调度室职工。

主要从事水文模型、洪水预报、水库调度、水利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担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上中游特大水利枢纽调控与安全运行技术研究”课题三“枢纽暴雨洪水预报及应急调控技术”负责人,主要开展暴雨洪水预报方面的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变化环境下气象水文预报关键技术”研究,该成果获得2016年度大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梯级水库群面向生态的多目标综合调度关键技术及汉江流域应用”研究,该成果获得2016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湖北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参编著作3部,发表文章10余篇,参编水利行业标准3项。


 
x

张双虎简介

  张双虎,男,1976年生,博士/教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主要从事大型水利工程咨询、运行调度和水利信息化、数字孪生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等10项。先后完成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洞庭湖城陵矶综合枢纽、乌江梯级水库群、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额尔齐斯河梯级水库群等水利工程的运行调度和咨询。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6部,编写国家标准1项、水利行业标准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2项、二等2项。

 
x

张春玲简介

  张春玲,女,1974年3月生,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经济、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水价理论与实践探索、流域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等方面取得具有丰富的经验。曾主持或参与财政部、发改委、全国人大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水利部重大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地方省厅重大水利规划等各类课题40余项。作为第一主编完成了水利部行业标准《用水指标评价导则》的编制颁布,参与编制地方标准5部。合作出版《水资源恢复的补偿理论与机制》、《首都圈水资源保障研究》、《水利工程供水两部制水价制度研究》、《湖泊管理研究》、《供水价格体系研究》、《水经济价值与相关政策影响研究》等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完成的水经济价值、水价理论、生态补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价格协会薛暮桥价格奖1项,北京市水利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x

陆垂裕简介

  陆垂裕,男,汉族,生于1976年10月,籍贯湖北省黄石市,教授级高工,中共党员。2004年获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专业博士后出站,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地下水研究室主任,国际水文协会中国委员会地下水分委会副主席,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地下水力学和管理委员会委员,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
    陆垂裕教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地下水循环、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调控、地下水污染防控与治理、地质生态系统控制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研究工作。主持研发了地表-地下水分布式耦合模型MODCYCLE、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CUMUS等软件工具,在流域尺度河-湖-地下水复杂水循环模拟技术及应用上具有深入的研究经验和丰富的成果积累。主持和参加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973重大基础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及地方横向课题等项目数十项。主编及参编专著10部,发表文章80余篇,其中SCI/EI共4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项,软件著作权23项。工作以来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x

陈根发简介

  陈根发,1984年出生于江西省赣县,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共党员。2006年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本科毕业,2012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毕业。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陈根发正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管理、水利经济,主要从事水利经济模型开发、水价、水权、水资源配置模型开发、智慧灌区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了水资源-经济耦合模型,为水管理政策的经济社会影响定量化评估提供了有效工具。开发了灌区供水智慧调度决策系统,应用到全国第一个特大型灌区数字化示范工程-安徽淠史杭灌区数字化建设中。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薛暮桥价格研究论文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入选中国水科院“十四五”人才计划-产品开发型人才,水利部政策研究专家库水利经济领域专家,《水利水电技术》固定审稿专家,中国价格协会培训讲师。

 
x

邵薇薇简介

  邵薇薇,1981年生,教高,硕导,是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HS)水资源系统分会和统计水文分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雨水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也是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北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校外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城市水文与水务工程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动态评估、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及建设效果分析、城市水资源和应用能源耦合研究等。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近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7篇),发表专著译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20项,编写行业标准4项。获得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获得全球科研教育网USERN(Universal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奖项的提名。多次担任国家海绵城市评审专家,参加了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评审,担任了福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顾问咨询专家;担任了住建部、水利部、财政部组织的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评价工作评审专家等。

 
x

尚毅梓简介

  尚毅梓,1983年生,正高级工程师,水利工程学专家,中共党员。全国生产力促进服务精英、北京市杰青、中国灾害防御青年科学奖获得者,留学归国人员,先后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水利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历任哈佛大学Research Fellow,清华大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人才引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现任国际水资源协会会刊《Water International》副主编、世界最大开源书籍出版商IntechOpen集团水科学领域责任主编,Frontiers出版集团环境信息学与遥感领域副主编兼任旗下三家SCI期刊《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和《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副主编,以及被聘为《Hydrology》、《Journal of Ecology & Natural Resources》和《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等七家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国际水资源协会青年专家委员、国际研究会议委员会(IRC)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科编辑评审部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梯级调度控制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分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专委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生态智慧水利与国家水网工程智能化工作,在面向水网的水工程群智能控制理论研究及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牵头完成的“用水紧缺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提出的“优化三峡工程运行管理保障长江流域水安全”、“通过智能调控手段有效控制流域水利枢纽群运行风险和提升综合效益”等建议,被水利部、国家能源局、中国科协及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等领导采纳并给予高度评价;发表在北京日报上的“合理用水让煤炭持久点亮”评论文章,被人民网、中国科技网、中华商务网、中国煤炭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其中英文著作2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3项,优秀论文奖3项。

 
x

周祖昊简介

  周祖昊,男,1975年出生。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室主任。中组部、团中央第12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流域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智慧水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外聘教授或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水循环机理、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水资源演变规律、水资源规划与调度、流域水循环伴生过程模拟与综合调控等。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或参加各类项目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56篇,其中SCI/EI检索81篇;主持编写专著7部;取得发明专利56项,软件著作权3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级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创新团队奖1项。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创新奖”称号。

 
x

赵红莉简介

  赵红莉,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总工、水利部数字孪生重点实验室大数据方向学士带头人。
    主要从事数字孪生与智能水网、水资源遥感与立体监测、水利知识图谱与知识服务、水资源动态评价、深度学习与水利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与应用。主持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项目“国家水资源立体监测体系与遥感技术应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数字流域关键技术-基于物联网的流域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国家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水利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智慧水利战略研究”等水利信息化项目,作为专项负责人参与完成了中国水科院前瞻性基础研究“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水利部“智慧水利总体方案”、“数字孪生流域总体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
    获省部级一、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9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5部,参与编写行业标准3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x

胡鹏简介

  胡鹏,男,汉族,1985年出生,湖北荆州人,九三学社社员,正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水资源保护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长江技术经济学会青工委副主任委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资助,入选中国科协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科协十大代表、水利部水生态安全保障人才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主要从事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修复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科研项目20多项。提出分区分类河湖生态流量阈值,应用于全国477个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制定,主持建立了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监测预警与调控保障系统;围绕雅下开发、南水北调西线等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控、生态需水与可调水量研究,应用于工程规划论证实践;提出“量-质-域-流-生”流域水资源保护新理念,主持编制了长江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雄安新区等重大战略区涉水专项规划。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行业标准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

 
x

柳长顺简介

柳长顺,1975年8月生,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

柳长顺同志长期从事水利综合政策与水资源管理研究,涉及水资源管理、水管体制改革、农田水利改革、农业水价改革等领域。先后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100多项国家与水利部重大重点课题,形成系列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与肯定,被国家及有关部门采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支撑体系研究主要成果,由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实施。组织完成的农田水利条例立法研究成果,支撑了《农田水利条例》制定。研究提出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方案,纳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专著12部;获省部级奖励5项。

 
x

秦天玲简介

  秦天玲,1986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学员。2013年至今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碳中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郑州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副导师。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入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五大人才”计划。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下水土资源调配研究,相关成果应用于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住建部和科技部等行业部门日常管理,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前期可研、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撰写《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5项国家级报告的涉水和基础设施章节;参与提出了5项重大政策建议,被中办、国办、科技部和生态环境部采纳;3项技术被纳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名录》。目前,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8)和9项省部级奖;已累计发表/接收论文1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46篇;合作出版著作5部、译著2部,参编图集4册;获授权国际专利9项、国内发明专利59项、软件著作权2项。

 
x

秦长海简介

  秦长海,1976年10月生于河北宣化,男,汉族,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环境承载力分会理事,工信部工业节水专家、北京市规自委自然资源资产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水资源经济与管理方面研究与技术咨询工作,研究领域为水资源定价理论方法、水资源资源资产负债核算、调水工程经济风险评估及管理、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创新性提出了基于市场供需平衡的水资源定价方法及水资源政策分析方法,构建了水资源资产负债核算框架。参加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0余项,其中主持30余项,主要包括科技攻关项目5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2项,工程院咨询项目3项,世界银行和“948”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科重点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参编行业技术规程和工作方案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合作出版专著8部,译著1部;申请、获得专利9项。

 
x

倪红珍简介

倪红珍,1966年生,女,教高,博导,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水资源所副总工。国家水权试点评估验收组、水流产权试点评估组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价格协会聘约专家;世界资源所特约专家,多家SCI期刊的审稿人。 长期从事水利经济、水资源规划、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经济方面的研究。研究提出了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价值统一核算的水利绿色核算、水资源绿色核算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水文参数演变机制的水源涵养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和理论,创建了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水与国民经济全面关联水资源配置与水管理决策支持技术,构建了供水价格体系与理论框架,支撑国家水价管理办法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指定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承担及参与国内国际重大项目7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与合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薛暮桥价格研究奖一等奖2项,北京市水利科技进步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

 
x

贾仰文简介

  贾仰文,1965年9月生于山东,男,汉族,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博士生导师、水资源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二学术带头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国际期刊River副主编、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气候变化适应技术委员会委员、全球水伙伴(GWP)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和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领域为水文水资源,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流域生态水文与河流生态流量分析、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综合模拟与预测、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研究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及省部级项目等50余项。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EP,并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资源动态评价和实时评价方法;在研究“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规律以及对伴生的水化学与水生态等过程机理识别的基础上,耦合水文模型、水质模型、水生态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与多目标决策模型,创新研发了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与调控模型NADUWA3E,并联合提出了半干旱半湿润区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整体分析方法HEFASS,已应用于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管理工作,支撑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评价、规划与管理。发表论文310余篇,出版专著1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他科技奖励6项;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x

贾玲简介

  贾玲,1984年10月生于河南安阳,女,汉族,中共党员。2012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成员,兼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会计与统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核算与审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审计学会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自然资源资产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核算、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科研工作,在水资源动态评价、用水总量统计、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水资源资产核算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研究,在我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及其管理工作中发挥了技术指导作用。先后负责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水利部专项以及省级项目等4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40余篇、F5000入选1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合作出版专著10部。

 
x

殷峻暹简介

  殷峻暹,1974年9月生于大连,男,汉族,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中共党员。200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水资源预报调度基础理论与方法和应用技术研究、数字流域以及信息技术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研究。目前重点从事工程调控技术、生态调度技术在三峡等大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及水利信息系统的设计工作,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的水资源管理系统设计、引汉济渭等大型工程的运行调度系统设计和深圳市智慧水务总体方案等城市水务信息化设计。兼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东华大学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SCIENCE CHINA》、《水科学进展》等多个杂志审稿专家。
    作为课题、专题负责人参与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央分成水资源费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948项目、省部级重大咨询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重大工程水资源综合调控项目、城市水系综合规划项目等50多项,合作出版学术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水资源管理方面的部颁标准两项,撰写科研报告累计超过200万字,获大禹水利科技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x

翁白莎简介

  翁白莎,女,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和行业科技与咨询项目20余项。提出了基于水资源系统的广义干旱与旱涝急转事件评价、高寒流域水源与水龄解析等多项技术,支撑了行业重大战略和规划的实施。参与编写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第六次技术预测等重要报告自然灾害领域的有关内容,以及《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等行业重要报告。发表SCI论文66篇,出版专/译著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5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4项技术被认定为水利先进实用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8项。

 
x

唐蕴简介

唐蕴,女,1968年11月生,安徽铜陵人。教授级高工,工学博士。2008年1月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地质系,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6月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1993年硕士毕业后一直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

唐蕴教高长期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及规划工作。作为项目或技术负责人完成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导则研究”、“海河973”专题、中国工程院“东北水资源项目”专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作为主要编写人完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等国家级和省级以上规划近10项。在地下水保护和管理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参与提出了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并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专项规划《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中应用。该划分技术体系已列入《水资源规划规范(GB/T 51051-2014)》。

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编制了国家和水利行业标准2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SCI/EI论文5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奖金质奖一次,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三等奖一次。


 
x

桑学锋简介

  桑学锋,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助理、水管理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水系统模拟、水资源调配与管理、风险评估、软件系统研发等方面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包括,(1)在水资源综合调控方法方面,提出“实测—分离—聚合—建模—调控”的水循环时序动态反馈模拟方法,研发水资源循环模拟与水资源配置一体化动态互馈模型(WAS),为实现了二元水资源循环模拟与调控提供了新的探索;(2)在自主产权产品研发与推广方面,主持研发并发布“水资源通用调配与模拟软件GWAS”,该产品通过全国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名录,获得工信部软件产品登记,入选科技部适宜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技术名录;自2019年软件已公开发布,国内外下载量2000余次,应用单位涉及产-学-研相关单位和公司。(3)在系统装备研发和业务应用方面,与华为集团等合作,主持研发了“深圳市智慧日常/应急供水调度管理系统”,实现供给侧多源数据及需求侧社会经济数据信息获取、数据融合、数据治理、供水安全及风险评估、日常及应急调度、调令发布等业务需求,已在深圳市水务局部署并支撑日常管理,得到部门认可。
    相关成果方面,目前承担50多项国内国际重大项目,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山西省水利科技应用推广特等奖1项,《水利学报》优秀论文2篇;目前出版专著11部,发明专利36项,发表论文76篇,其中SCI/EI35篇。现任Journal of Irrigation & Drainage Engineering、Hydrology、水利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水利水电技术、水文等国内外期刊特邀审稿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科技部应急装备专项的跟踪专家。

 
x

龚家国简介

  龚家国,1977年生,教高,硕导,现任延庆试验基地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综合试验大厅(水资源所)主任。
    主要从事水循环基础理论,流域水沙过程及其模拟、河湖生态水文过程及其模拟、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重点基金专题、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基础资源调查项目课题、973项目专题、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专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省级、地市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各级各类水利水保、水生态环境相关规划、可研、实施方案等科技咨询项目10余项,参与和执行了中国水科院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综合试验大厅设计、建设与管理工作。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出版/参编专著8部。获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国际发明专利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参编国家标准1项。

 
x

康爱卿简介

  康爱卿,男,出生于1983年10月,山西省吕梁市兴县人,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水系统信息化、流域洪涝灾害预报调度等方面工作。曾任山西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办副主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等国家科研项目多项,是福州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广州市智慧水务模型分析与应用项目、长江大保护九江智慧水务等项目的负责人,山东省重点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与防洪辅助决策系统项目的总设计师,是华中科技大学智慧水务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智慧水利专家评议小组副组长,是广东省智慧水利一期建设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获得水利部大禹一、三等奖励各1项,住建部华夏二等奖1项,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参与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定6项。针对城市水系统洪涝风险在分析城市水系统的二元结论特征基础上,对“联排联调”模式的产生、发展过程、内涵及其外延的理论基础、技术要求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洪涝风险来源、洪-涝转换关系,建立了流域-城市洪涝一体化识别与模型实时模拟预警机制,提出了面向城市洪涝风险预防的大中小微“四道”屏障,形成了模型实时模拟的建模策略、方案和模型成果应用的综合解决方案,研发了基于“眼脑手”并用的洪涝“四预”系统,为应对城市洪涝风险,建立面向数字孪生的模型实时模拟提供了新的方向。

 
x

蒋云钟简介

  蒋云钟,现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水资源调度、水资源信息化与智慧水利等研究,主持“十四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多项。提出了建设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技术定位、总体框架和工作流程,主持编制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重要报告;提出了模拟与优化相结合的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技术;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等国家重大工程的评估或论证工作。

 
x

鲁帆简介

  鲁帆,1981年生于湖北,男,汉族,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2008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循环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水文非一致性与不确定性、极值统计理论与旱涝事件风险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题1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完成3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是《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的贡献作者,发表100余篇论文,参与撰写《气候变化对我国重大工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城市工程的影响和适应对策》、《中长期径流预报技术与方法》、《水资源综合调配模型技术与实践》等专著,获30余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创新团队奖1项、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担任《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Ecological Indicators 》、《River》、《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水力发电学报》、《自然资源学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x

游进军简介

  游进军,1977年10月生于四川,男,汉族,中共党员。2005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水文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水资源所水资源配置室主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水资源系统配置与调度”固定成员,全球水伙伴(GWP)中国委员会技术委员。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配置、水资源系统模拟等,提出了基于规则的水资源系统模拟、流域二层生态调度、水量水质联合模拟调控等技术方法,研发ROWAS模型,在国内不同区域取得广泛应用。参与完成项目100多项,包括973、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工程院咨询等多类重大研究计划。全程参与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主持和参与了多个不同级别的流域、区域水资源规划及水安全、水生态等涉水规划,多次参与中英、中意、中芬等双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及世行、亚行援助国际项目。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省部级一等奖3次、二等奖3次,主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发明专利10多项,软件著作权10多项,参编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

 
x

褚俊英简介

  褚俊英,1976年出生,女,汉族,工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教授级高工。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及应用、城市水循环与水量水质模拟、河湖水环境系统分析与优化调控。
    在流域综合治理技术优选与应用、多尺度水量水质耦合系统分析、河湖生态流量过程辨识、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分析、城市供水管网优化维护方案、污水再生利用潜力分析、居民用水行为模式、节水型社会与水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等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支撑了国家与地方实践。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了包括国际合作、国家“973”、“十二五”、“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水利部、环保部、中国工程院和地方科技专项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20余部,取得发明专利与著作权20余项。研究成果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1奖和詹天佑奖1项。

 
x

廖卫红简介

  廖卫红,女,1986年3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武汉大学水利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及水资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2年起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于2019年6月获得正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主要从事分布式水文模拟、城市洪涝预报、水库调度等研究方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技术负责人或骨干先后参加国家科技支撑、水专项、水利部、环保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30多项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x

翟家齐简介

  翟家齐,1984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演变预测、生态水文模型研发、农业节水潜力评估等领域研究。作为负责人和科研骨干,负责或参与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研究专项项目及其他省、部级、地方横向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7项,4项技术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1项技术入选《国家成熟适用节水技术》,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共5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x

赵勇简介

赵勇,1977年6月生于安徽,男,汉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赵勇教高主要从事水资源高效利用基础理论、调控技术与实践应用研究。剖析了社会水循环通量驱动机理及其伴生的全过程能量驱动机制,自主研发了“自然-社会” 水循环耦合模拟模型(WACM),成为强人类活动影响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重要手段;发展了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核算方法,提出和实践了广义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紧密支撑服务京津冀等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实践,相关成果被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雄安新区规划、国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等采纳应用,撰写的建议多次得到领导批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检索64篇,出版专著7部,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等25项。


 
x

丁志雄简介

  丁志雄,1976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防洪减灾及遥感与GIS技术的水利应用等有关研究工作,在防洪减灾基础理论研究及高新技术应用等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态。全面深度参与全国防洪规划修编、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等国家重大规划建设项目。负责和参与的其他重点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出版专著6部,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x

万洪涛简介

  万洪涛,男,1969年5月生,江西吉安人,博士,正高。1991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水资源与环境专业;2000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
    万洪涛教高主要从事防洪减灾、洪水风险管理、防洪决策支持系统、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智慧水务等应用研究。多年来,承担的项目主要有全国防汛电子沙盘系统、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亚行技援项目松花江洪水管理系统、科技支撑项目“太湖流域洪水风险演变及适应技术集成与应用”、地铁站点暴雨积水风险评估、四川省水旱灾害普查省级项目等80余项。发表Simulating 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by the finite volume technique、GIS与水文模型集成研究述评、基于WebGIS的流域级洪水管理系统集成与应用等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10余部,获省部级或行业科技进步奖10余项。

 
x

马苗苗简介

  马苗苗,女,1984年出生,2013年博士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水文地质专业,现任减灾中心(防御中心)正高工程师,中国水科院十三五“五大人才”计划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和十四五国际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主要从事防洪抗旱减灾研究,研究方向是水文预报、干旱监测预报与灾害风险评估、混沌系统与分形理论在水文预报的应用研究等。作为负责人主持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合作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英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省级重点项目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等;作为项目骨干参与省部级和厅局级项目30余项;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国家、水利行业和团体标准5部;编写中英文著作6部,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5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大禹二等奖、辽宁水利技术进步奖等奖励8项。

 
x

王英华简介

  王英华,1971年6月出生,女,汉族,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水利史与水文化研究,主要围绕水系演变与水利工程史研究、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水文化传承与发展、涉水博物馆或展示馆内容设计与咨询等四个方面开展,先后参与完成西北水资源水环境演变、淮河水系演变、大运河关键工程及其价值评估等水利史研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科技史学科”之“水利史分支”副主编;主持水利部行业标准《水利遗产认定标准》(在编)的编制,参与国家文物局《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第一阶段)》和《黄河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纲要》的编制;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编制主要执笔人之一;“中国水文博物馆展陈大纲”主要执笔人之一,主持完成“根治海河纪念馆”、“保定水利博物馆”、“新密水文化科技园”等布展大纲编写和设计施工内容咨询。出版专著(独著、合著)5部,待出版3部。

 
x

王艳艳简介

  王艳艳,1972年生,博士,教授级高工。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理论、防洪减灾宏观政策、减灾规划与标准、洪灾影响分析与损失评估、洪水风险情景分析、洪水风险图编制、大型工程洪水风险评价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负责和参与了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五”科技公关项目、“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科技推广项目、世行亚行资助项目、流域与省级研究开发项目等60余项,部分成果被国家业务主管部门相关制度的制定和防洪规划、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地方土地利用规划等的编制所采纳运用,部分成果在国家与地方的洪水灾害防御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参与编写专(译)著9部,累计完成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行业标准2项。获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其它奖项若干。作为技术负责人开发的“洪灾损失评估模型”软件填补国内在洪灾损失评估通用软件的空白,是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任务中由国家防办推荐的唯一洪水损失评估定型软件,在全国86家单位承担的640余项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效果显著。2010年被评为水利部直属机关“优秀青年”。

 
x

王静简介

  王静,198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洪水管理与影响评价研究部副主任。
    主要从事城市洪涝仿真模拟、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实时洪水风险分析系统、防洪评价、流域洪水风险情景分析、洪水风险图编制、洪水影响评价等领域研究。作为课题、专题或技术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涝渍灾害产生机理与减灾方法研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太湖流域洪水风险演变及适应技术集成与应用”、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洪水风险分析软件系统推广应用”、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面向不同对象的洪水风险分析技术研究与开发”、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人保联合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典型城市内涝灾害受灾范围评估模型业务应用模式研究”和“城市内涝灾害实时监测与应用研究”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洪水风险评估课题。作为项目或技术负责人完成了上海、嘉兴、济南、青岛、佛山、广州等多个城市区域的洪涝模型研建、内涝预警系统研发和风险图编制工作,有关成果被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采纳运用,获得较好评价。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7部,编写行业标准1项,获软件著作权7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厅级科技进步奖1项。

 
x

邓俊简介

  邓俊,1985年生,博士,教高。
    长期从事水利史研究、水文化理论及应用、水利遗产保护等方面工作,在大运河、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遗产认定及构成、遗产价值评估、申遗及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水利部、中国工程院、国家文物局、省厅及中国水科院等单位重点研究项目 40 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 30 余篇;参与编写学术著作 6 部,获厅局级科技进步奖 4 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水利行业标准1部。

 
x

付俊娥简介

  付俊娥,1976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地理信息系统与信息工程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
    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水生态环境及水旱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等领域研究。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863、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信息产业部、中澳国际合作、中荷国际合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以及省级科研任务40余项,在水旱灾害监测评估、水生态环境监测、水政执法监管、软件系统集成开发等方面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在模型方法研究、应用系统研发等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研究成果在多个地区得到应用。出版专著4部,编制水利行业标准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多篇,获省部级二等奖3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奖项。

 
x

曲伟简介

  曲伟,1984年生,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旱灾害防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水利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在流域防洪“四预”遥感技术支撑、跨界河流水文模拟、跨境流域洪涝灾害监测和高原冰川冰湖洪水监测分析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其他重点研究项目20余项,在跨界河流基础地理和水文气象数据库构建、基于遥感的水文模型参数提取、遥感数据规范化处理等方面完成了大量重要工作。主持研发的跨时空水利遥感定量监测关键技术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参与完成的“高山峡谷复杂条件监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对跨界河流遥感水文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3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出版专著译著4部。

 
x

任明磊简介

  任明磊,1983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流域水工程智慧联合调度与风险调控技术专委会委员,IAHR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E09学科评议专家,《中国防汛抗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洪水预报调度、人工智能、智慧防汛等,近年一直在一线从事流域洪水预报调度、数字孪生流域先行先试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类科研与生产实践项目,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经验。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8部;参编行业标准3项,国家标准1项;获大禹科学技术奖、淮委科学技术奖、北京市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励,“基于常规矩与线性矩的暴雨洪水频率分析软件”等获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证书。

 
x

刘业森简介

  刘业森,1980年出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委员、住建部海绵城市评审专家、北京市应急管理局聘任专家。
    主要从事防洪减灾、数字孪生、数据挖掘等方向,负责或主要参与近百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水利信息化项目。在防洪减灾方面:探索了融合数值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城市洪涝应急决策方法,负责研发的城市洪涝预警平台在深圳等城市实现业务化应用;将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引入山洪灾害数据质量控制、规律挖掘和集成应用。在水利软件研发方面:实现大尺度三维平台在水利行业的应用,支撑了多个省级以上水利三维系统建设,成功用于汶川5·12地震应急、黄河防汛演习等工作中;负责研发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软件”工具性软件,由主管部门全国下发使用,有效支撑调查数据的填报、审核、汇集;将生态水工学最新理论和技术进行软件化集成,研发的多个生态水工决策支持平台软件列入推广名录。在数字孪生流域方面,设计并主持研发了数据底板、防洪知识平台,为山东省重点流域防洪调度决策项目、沂沭泗数字孪生工程项目等提供了有力支撑。近5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项,在中国科学、水利学报等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SCI检索12篇),出版专著8部,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厅局级奖2项。

 
x

刘昌军简介

  刘昌军,1976年生,教高,硕导,现任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技术部负责人、中国水利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应急预警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水利信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山洪灾害防治、防洪减灾、遥感水文和数字孪生流域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全面参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管理和技术研发工作,参与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规划、实施方案及全国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参与撰写山洪灾害防治调查评价及监测预警等相关技术要求20余项,组织研发河南、黑龙江、山东、浙江、重庆等省中小流域山洪灾害动态预警系统;主持山东省重点流域防洪联合调度决策支持服务项目,探索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方案并组织研发多项软件平台和关键技术,在淮河、海河、大汶河、沂沭河等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中得到示范应用;主持“中国洪涝灾害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时空变源山洪模拟模型与参数区域化研究”等科研和生产项目100余项;作为国务院调查组专家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进行了复盘分析,近年来多次参加重大灾害事件调查、应急抢险和复盘分析工作。
    参编著作8部,主编行业标准1部;发表相关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论文 50余篇);申请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专利2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13项,厅局级奖8项。
    获得2020年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2021年全国水旱灾害防御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重点任务先进个人嘉奖及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与风险管理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等。

 
x

刘建刚简介

  刘建刚,1979年生,正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总工。主要从事水利史规划和遗产保护、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水旱灾害演变规律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中国和世界幸福河湖评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国家水利遗产申报、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技术支撑等工作,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参编水利行业标准4部,在编国标1部,获得司局级级奖励5项。

 
x

刘荣华简介

  刘荣华,1979年生,正高,山洪预报预警专家。现任中国水科院/水利部减灾中心工程部副主任,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技术负责人。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及省级课题50余项,亚行山洪预报预警专家。近5年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主持国家级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建设,首次实现了基于HPC集群的超大规模洪水预报预警业务化应用;(2)主持研发了完全自主产权的中国山洪水文模型软件CNFF Suite,研发了基于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和集合邻近分析、相似性分析和机器学习的缺资料地区产汇流参数区域化方法,不同类型区产汇流模拟精度平均提高20%以上;(3)提出多阶段递进式山洪灾害预警模式,研发了集气象风险预警-临近预报预警-实时监测预警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型体系;(4)率先提出并研发了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相关成果得到水利部和各省水利厅的高度评价。基于省级平台的福建省2021年“南平市6·28”山洪防御案例,被评选为2021年水利部十大典型山洪灾害避险转移案例之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EI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参编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1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软著39项,相关成果5次入选水利部的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目录,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一等奖3项)、优秀论文奖1项。

 
x

刘舒简介

  刘舒,1975年出生,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专家,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研究人才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住建部海绵城市评审专家,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委会委员,北京市、深圳市水务、应急专家组成员。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城市洪涝模拟、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者技术负责人,先后完成了6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决策支持业务应用系统、北京市洪涝模拟模型(一、二、三期)、北京市重点流域调度系统、深圳市河湾片区洪涝模拟模型研究与应用、昆明城市洪涝模型及防汛智能预警系统、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安庆等城市的暴雨积水和外洪模拟、荆江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分析等项目。参加了2008年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溃决风险分析、2013年松辽流域洪水应急退水分析、2019年深圳市“4.11”短时极端强降水事件调查等等重大灾害的减灾救灾工作。项目组成员曾参与了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重点受灾地区的洪涝过程复演调查工作,直接支撑了国务院调查组的灾害定性和相关重要结论。参与撰写专著、译著多本,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参编标准一项;软件产品多项,进入水利部的先进技术推广名录多项。

 
x

刘媛媛简介

  刘媛媛,1978年出生,博士,中国水科院减灾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在公开刊物及会议上共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大数据挖掘及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对AI技术在气象、海洋、水利等方面的应用,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发表了多篇SCI、EI检索的高水平的文章,并获得多项专利。

 
x

孙东亚简介

  孙东亚,1965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
    主要从事洪水风险管理、堤坝工程安全与失事机理、河流防洪治理与生态修复、山洪灾害防治、防洪抢险等领域的研究。全面参与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项目、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的顶层设计,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研究人才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担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专家,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组成员,四川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产业导师。发表论文130余篇,参编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一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规范8项、全国项目规范性技术文件30余项。

 
x

孙涛简介

  孙涛,1973年生,教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防洪工程技术研究部总工。
    主要从事遥感与GIS在水利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包括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遥感定量反演、水土保持遥感监测评价与监督管理、涉水灾害遥感监测、山洪灾害防治等。作为负责人和科研技术骨干,先后完成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课题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计划项目数十项,在涉水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生态及国际河流遥感监测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目前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5部。参加主编行业标准1项,获软件著作登记权10余项,并撰写了大量科学研究报告。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三等奖1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昆仑二等奖1次。

 
x

苏志诚简介

  苏志诚,1975年出生,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副总工。国家防总防汛抗旱专家,水利部水旱灾害战略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
    长期从事抗旱减灾研究,主持和参与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利部“948”项目10余项,主持和参加了全国抗旱规划、全国扶贫专项规划、全国灌溉规划、全国城市备用水源建设实施方案等多项规划的编制,同时主持了70余项省级技术咨询和开发项目,在综合旱情监测评估预警、旱灾风险动态评估、旱灾风险管理战略、旱情集合预报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咨询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实用成果,在全国近20个省区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和深入应用,抗旱减灾效益显著,获得良好评价。获得全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金奖1项,财政部暨亚洲开发银行“杰出成就奖”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水科研科学技术奖4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11部、译著3部。参编国家标准2项和行业标准6项,取得发明专利6项。

 
x

杜龙江简介

  杜龙江,1976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委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专委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会员、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从事历史水文过程重建、流域空间演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为水利部减灾中心优秀创新人才,曾获得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厅局级奖2项,水利行业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1项。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京津冀水系统优化调控与水网工程布局”,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面向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编制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农业节水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农业节水资源监测与管理”。获北京科协优秀科技工作者一等奖。出版相关专著三部,发表包括SCI、EI论文30余篇。

 
x

杜晓鹤简介

  杜晓鹤,1981年生,正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洪水风险评估和管理、水旱灾害防御战略研究、蓄滞洪区管理与运用、 调查统计制度建设、城市洪涝仿真模拟等方面研究工作 ,以及蓄滞洪区建设管理评估和洪水风险管理等方面管理工作,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组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流域机构及省级项目等40余项,合著出版专著5部、译著1部,参与编写行业标准1项、国家防总及水利部规程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主笔完成科研报告20余篇,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厅级科技进步奖1项,主笔编写年度中国水旱灾害公报等13部。

 
x

李小涛简介

  李小涛,1974年出生,教高,硕导,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防御中心工作。兼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农业农村地理信息工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减灾协会理事,北京市气象标准化学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黄土高原遥感分会理事。
    主要从事水利遥感技术应用与防汛抗旱减灾专业方面的研究工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洪涝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业务化系统的实现以及基于遥感和地面观测的旱情监测方法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项目国家863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自然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和其它相关项目50多项,多项成果被国家防办和水利部及地方水文局采纳和实际业务应用。目前已合作出版专著7部;公开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30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2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目前担任国家科技奖,中国科协人才奖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等评审专家以及水利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评议专家。

 
x

李匡简介

  李匡,1983年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入选中国水科院五大人才计划。2006年在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2019年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取得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洪水预报调度、水库调度自动化、设计洪水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应用系统开发。出版1部专著,发表论文24篇,主持科研项目2项,获得18项发明专利,取得软件著作权6项。荣获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R1)、大禹奖三等奖1项。

 
x

李昌志简介

  李昌志,1971年生,教高,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长期从事洪水管理战略、山洪灾害防治、洪水风险分析与图件编制、水库大坝安全、洪水综合管理以及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等防洪减灾工作,作为技术骨干和技术要求撰稿人,参加了水利部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等工作,以及科技部堰塞湖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水库大坝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等重点研发项目的工作,作为洪水管理专家参加了多个亚行技术援助项目;近年主要工作为山洪灾害洪水复盘、灾害隐患调查与影响分析、监测预警、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防治。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大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x

李娜简介

  李娜,1973年生,教高,博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洪水管理与影响评价研究部主任,兼任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洪水风险管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学委会委员和防灾学委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洪水风险分析与评价、洪涝风险管理和防洪减灾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同时主持和参与了全国防洪规划、全国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等重要项目的科研和技术咨询,在洪涝灾害仿真模拟与预报预警、洪水风险管理战略与防洪减灾政策、城市洪涝模拟与防治、洪水风险图编制等领域的研究和咨询中取得了重大发现和成果,有关成果在七大流域、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江西、湖北、辽宁等省市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获得较好评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译)著6部。参编主编国家、行业标准4项。获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与风险管理研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重点任务个人嘉奖,中国水科院青年科技英才等称号。

 
x

李辉简介

  李辉,1981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
    长期从事水沙灾害调控、洪水风险分析与洪水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在水利遥感应用、洪水预报调度、洪水模拟计算、洪水资源化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科技项目、推广项目、亚行项目、以及相关省市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译著/专著5部,参编行业标准和技术导则各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获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x

李蓉简介

  李蓉,1979年出生,教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
    主要从事水旱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水土保持遥感监管、水利安全监管与评估、水利信息化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86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项目、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项目、流域机构及省级项目等4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论文10篇),出版专著3部,参与编写行业标准、团体标准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x

杨昆简介

  杨昆,1969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遥感中心自然灾害遥感监测部主任、中国水利企业协会防灾与抢险装备技术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利水电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防汛抗旱》杂志编委会副秘书长。1991年-2017年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秘书处、减灾处、综合处、长江处、防汛一处、防汛四处、技术信息处工作,2014年任技术信息处处长;2012-2014年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交流,任副总工程师;2017年起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从事防洪抗旱减灾、水利信息化、水利遥感、水利史等方面技术管理工作。
    执笔起草《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全国防洪抗旱减灾“十一五”规划》《水旱灾害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修订及预警级别划分标准》等技术文件。全面组织参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主持和参与编写《水利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导则》《防汛储备物资验收标准》《洪水调度方案编制导则》等规程规范。作为技术负责人或骨干参加2007年西藏日喀则地区定结县冰湖抢险、2009年西藏墨脱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及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堰塞湖应急处置及河道清淤疏通等工作。出版《防汛抢险技术手册》《不让任何人掉队-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2019》《城市水安全:风险管理》等专著译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水利部“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现金个人”等荣誉。

 
x

何秉顺简介

  何秉顺,1980年生,硕士生导师,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水利部减灾中心(防御中心)防御事务三处召集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建管部负责人,
    主要从事山洪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洪水监测预警和抢险应急装备研发等工作,在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模式、局地陡升洪水新型监测预警设施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的创新性成果,主编《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21-2023年)实施方案》和山洪灾害防治方面的多项行业标准,入选中国水科院“五大人才”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多次作为国家防总、水利部专家组成员赴洪灾现场指导抢险救援及灾害调查,2021年作为国务院调查组专家参加河南郑州“7.20”暴雨洪水灾害调查,发表文章10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一项排名第2),二等奖1项(排名第1),三等奖1项,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项,厅局级奖6项,2008年被水利部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22年获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重点任务嘉奖。

 
x

何晓燕简介

  何晓燕,1972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总工。
    长期从事洪水预报与调度、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水库安全风险评估、洪水风险管理、水利信息化等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系统提出了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风险的基本概念、风险因子及其辨识方法,建立了水库汛限水位调整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系统;主持了河南板桥、山西漳泽、广西岩滩、四川大桥等的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工作和三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风险分析与评估工作;主持了江西省洪水预报调度系统研发、江西省小流域智慧防汛预警系统、陕西省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方案编制与系统研发、安徽省淠河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系统、河北省中小河流洪水预报系统等项目,取得良好应用效果。在洪水综合管理方面,参加了中国洪水管理战略、防洪安全战略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洪水风险评估、水库溃坝风险与减灾技术、溃坝洪水风险分析、雨洪资源利用潜力和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项目,提出防洪安全度概念,衡量了我国省级、流域级现状防洪安全程度;基于水库溃坝灾害复杂大系统构造了大坝安全综合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系统框架,建立了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等级评价模型、堰塞湖危险性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成果以章节和附录形式纳入(SL450-2009)《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译著1部,主持/参与编写行业标准5项,获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x

宋文龙简介

  宋文龙,1983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遥感技术研究部门主任。
    主要开展遥感应用理论、洪涝与旱情遥感监测、无人机平台系统研发等研究工作,提出了跨时空观下的遥感应用新视野,发展了遥感应用理论;构建了基于像元尺度光谱匹配技术、热惯量方法与宇宙射线中子法的实际灌溉面积遥感动态监测与验证技术方法,突破了田间水文过程模拟与农业旱情监测的重要技术瓶颈;研发了2型专用无人机平台,开发了1套无人机航片处理与信息提取软件,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管、典型作物旱情快速诊断判别等研究应用工作,成果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2020年度成熟适用水利技术清单。近五年在农业旱情遥感监测、实际灌溉面积与灌溉水利用效率遥感监测评估、深度学习、无人机技术研发应用等研究方向,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4项、国家级技术示范项目1项、省部级技术示范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行业标准2部,地方标准1部,获国际专利1项、国家专利23项,获省部级奖励4项、厅局级奖励5项,培养研究生9人,2016年入选中国水科院产品研发型“三型人才”。

 
x

张大伟简介

  张大伟,1980年生,博士,教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主任助理、基础部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委会委员、城市水利专委会委员和东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校外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洪水运动机理、新一代水动力模型研发应用、智慧水利信息化等领域研究,全面参与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主持完成溃坝、溃堤、城市洪涝等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开发完成一整套基于Godunov格式的新一代洪水动力学模型,成功主持研发通用高性能洪水分析软件FASFLOOD。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国内国际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译著7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曾获中国水科院第七届青年科技英才、建院60周年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水科院“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五大人才”计划。

 
x

张伟兵简介

  张伟兵,男,1974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任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利作协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利科学传播专家等。
    长期从事水利史、水文化与灾害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水利科技史、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历史水旱灾害及防灾减灾方略、江河水利志编修,以及水利科技政策与管理、水利科技术语标准、水文化与水利科普等方面。负责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防洪抗旱减灾史研究》《我国历代治水经济思想及其新时代应用价值研究》《重大自然灾害经济恢复与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研究》等。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人口研究》《军事历史研究》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大运河》《中国运河志(河道工程管理)》《中国水利 历史上的今天(1949-2012)》《中国三十大发明》等著作10余部。曾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图书类)银奖、水利部首届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x

张红萍简介

  张红萍,1976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技术部正高级工程师,美国Clarkson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水动力学模型开发、洪水风险分析、防洪减灾技术等领域研究。自主编写城市暴雨洪涝二维水动力学模型一套,并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研发了一套完全自主的城市洪涝模拟模型平台,该平台已经成功应用于北京、深圳,昆明等大型城市洪涝模拟模型建设。主持或参与全国山洪灾害建设管理、河南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北京市洪水风险图编制、北京城市洪涝模拟模型建设、怀柔水库洪水淹没风险分析评估、枣庄庄里抽水蓄能电站溃坝洪水风险分析专题报告编制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和咨询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译著2部,取得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科学技术奖项20余项,其中省部级2项。《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近3年代表作有“A distributed hydrodynamic model for urban storm flood risk assessment_finalversion”(Journal of Hydrology,2021)、“计算流体力学中的有限体积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1)、“城市洪涝模拟应用场景及相应技术策略”(水科学进展,2022)等。

 
x

张启义简介

  张启义,1981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
    长期从事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边坡稳定分析、水文水力学及防灾减灾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研发了二维和三维饱和-非饱和地下水数值分析软件,提出了结点优化算法和加速迭代技术,显著提升了地下水分析模型的计算速度和适应性;研发了GPU加速技术,使地下水数值求解速度提升15倍以上;研发了各种子结构技术,实现了密集排水孔、复杂地下管网、复杂溶洞群的精细模拟;提出了地表水-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等多种耦合模型,实现了地下水数值分析的扩展应用,为边坡稳定分析、堤坝安全检测等提供技术支撑;广泛参与减灾技术试验研究,提出了管涌防治范围,研发了防洪子堤等减灾技术。参加国家级项目6项,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报告40余本,合编著作8部,获专利3项,成果列入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推广1项,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

 
x

张念强简介

  张念强,1980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洪水风险管理、海绵城市建设、洪涝模拟应用系统、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在城市洪涝模拟模型、风险分析与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工作积累。负责和参与完成科技部、水利部、国家文物局、七大流域委等单位重点研究项目;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6部;主编《城市洪水风险图编制导则》《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实时工情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等行业标准7项;参编《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办法》等行业指导性文件3项,《城市洪水风险图编制细则》等工程技术标准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第一发明人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9项。开展的“复杂防洪区实时洪水风险模拟与动态评估技术及应用”研究获江西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厅局级奖励4次,淮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应用一等奖1次、优秀成果奖1次。

 
x

张诚简介

  张诚,1981年生,工学博士,现任国际洪水管理大会(ICFM)管理委员会委员、常设秘书处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防洪韧性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5部、译著4部,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10余项,获得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2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1项。SCI期刊《La Houille Blanche》(英文版)编委,《Water》审稿专家。科技部入库专家,水利部海绵城市入库专家。荷兰代尔伏特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

 
x

张海涛简介

  张海涛,1981年生,教高,硕导,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委会副秘书长,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实验室委员。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从事全国水资源公报、水资源管理年报编制工作多年,研究领域包括水资源规划、水资源核算、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管理和水教育等多个方面,全面参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第三次新疆科考伊犁河片区集成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参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统计与考核制度、国家用水统计制度的设计与制定。合作出版专著15部,发表SCI、EI、核心期刊等论文50余篇,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次,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技术标准10余项。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海淀区岗位能手、中国水情教育特聘专家等荣誉称号。

 
x

陈胜简介

  陈胜,1977年生,正高级工程师,2002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水利信息化相关工作,主持水利信息化项目100项以上。具有全面系统的水利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主持完成多项洪水预报调度、智慧水利等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对本专业科技发展及前沿技术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本人重点研究方向为洪水预报调度和智慧水利。洪水预报调度方面,基于洪水预报、水工程联合调度相关原理、方法等的深入研究,研发相关专业模型,并应用到小流域智慧防汛实际工作中;提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水工程联合调度方案生成方法,并应用到水工程联合调度平台系统中,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对洪水预报调度科技及前沿技术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智慧水利方面,经过系统、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人工智能、水利专业模型和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成功研发了流域防洪“四预”应用系统、数字孪生流域系统等多项独创性软件产品,相关成果得到水利部、流域委、省市县各级部门用户单位的认可和采纳。近5年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业著作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厅局级科技进步奖2项,撰写的多本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实施方案等重要基础性工作被厅局级单位采纳认可。

 
x

周波简介

  周波,1981年出生,正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水利史、水利遗产、水文化、水利志书编修等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多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调研、咨询、申报与规划工作,参与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多部门主持的大运河相关规划。曾先后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水利部、中国工程院等重点科研项目,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相关著作8部。曾任“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运河志·河道工程与管理卷》一书副主编,参与撰写水利部《“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获中国水科院科技成果应用二等奖1项、宁夏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编水利行业标准3个,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

 
x

庞治国简介

    庞治国,1975年生,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遥感委员会第二届常务委员、中国水利学会遥感专委会副秘书长、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无人机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遥感、GIS、GPS在水利行业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遥感数据处理及信息提取,水资源、水环境遥感监测,国际河流遥感监测及无人机遥感等。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国际合作以及流域和省部级相关项目五十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出版合译著6部,参编行业标准3部,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x

郑敬伟简介

    郑敬伟,1976年出生,男,汉族,福建顺昌人,无党派人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动力学数值模型的应用研究、洪水风险分析及评估方面的研究、防汛决策支持技术研究、洪水风险图编制。参加工作以来,科研成果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我院的科技奖,参与过出版专著与译著3部,参与行业标准的编写1项,合作发表论文6篇,取得专利2项,累计编写科研报告30余篇。
 
x

屈艳萍简介

    屈艳萍,1981年出生,硕士生导师,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抗旱管理与技术部主任,是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战略研究人才创新团队骨干成员、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英才。
    近年来,承担历史典型场次极端干旱事件重建及重演研究、农业旱灾风险动态评估技术等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40余项,主编《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干旱灾害)》,正在主持开发在水利部信息中心业务运行的全国旱情产品加工制作子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全国旱情监测预警综合平台,参编标准5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封面作者专著4部,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亚洲开发银行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杰出成就奖”1项、《水利学报》优秀论文奖1项。
 
x

胡昌伟简介

  胡昌伟,1979年7月,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之后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工作至今。
    一直从事洪水数值模拟计算、洪水风险图以及水质模拟等研究。在工作过程中独立自主研发了河网、管网、水质等多个数值模型以及多模型之间联合协同计算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域级大范围模型分层、分散建立和拼装方法。采用这套模型以及技术体系在北京、深圳等重要城市的十余个项目中广泛应用,取得丰富成果,经实际检验表明具备适应性强、灵活高效、易查错、易维护的优点。在完成几十个大中型项目过程中形成多个定型通用软件和技术,得到水利部和国家防办认可,进入了水利部、国家防办和各大流域机构的重点推广目录。

 
x

姚秋玲简介

    姚秋玲,1981年出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水利部减灾中心(防御中心)防御事务三处,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成员。
    主要从事防洪工程安全评价与风险管理、山洪灾害防治等方向的科研与管理工作,在堤基管涌破坏机理与防治关键技术、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调水工程防洪风险评估、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防汛抢险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编写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和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等一系列技术要求。作为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水利部“948”技术引进项目、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等几十余项。撰写科研报告50余份,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EI检索7篇,出版专著5部(英文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多项。许多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或国际领先、先进水平。相关科研成果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x

柴福鑫简介

    柴福鑫,1979年生,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部门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防洪减灾与信息化,主要从事洪水预报调度、洪涝模拟、风险评估、防洪规划与评价、智慧水利与数字孪生流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负责或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30余项。已在国内外刊物或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5篇),合作出版专著6部,参与编写专著或译著6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奖励7项,参与编写标准4项,翻译出版标准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x

徐卫红简介

  徐卫红,1984年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洪涝风险防控机理与评估、蓄滞洪区管理与发展模式等领域的研究。先后负责或参与“三峡及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枢纽群联合调度技术”等国家级课题,“灾难性洪旱回溯模拟及对策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等水利部项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洞庭湖区治理及松滋口建闸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保障项目,“国家蓄滞洪区建设与运用评估”等防洪规划修编前期研究、“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复盘”、“黑龙江2013年溃堤洪水应急处置方案论证”等应急处置分析工作,天津、湖北等多省洪水风险评估与防治区划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专/译著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参编行业标准2部。

 
x

徐美简介

    徐美,1974年生,女,汉族,2008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专业,获博士学位,目前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洪水风险图编制、城市洪涝模拟、洪水风险区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加的主要项目包括“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一期试点、二期试点”、“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北京城区精细化洪涝模型建设一期、二期、三期”、“北京市自然灾害普查-洪水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合作出版专著5部,合作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编写行业标准3项,主持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利先进技术推广2项等。
 
x

凌永玉简介

  凌永玉,女,1966年生,正高级工程师,《中国防汛抗旱》杂志编辑部主任。
    主要从事防洪减灾工作,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流域机构等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水利部重大课题、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水利部财政课题、水利部政研等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2项,取得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3部,参编行业标准4项。

 
x

黄诗峰简介

    黄诗峰,1972年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目前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及数字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无人机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利遥感应用,包括水利遥感大数据与智能解译、水灾害遥感监测、水循环要素遥感反演、水生态环境遥感评估等。近年来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等,开展了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旱情遥感监测与预警、水资源立体监测、江河湖库遥感监管、水土保持遥感监测与监管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了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系统、旱情遥感监测系统、湖泊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堰塞湖遥感监测与三维可视化系统等软件,相关成果为防灾减灾、水土保持、河湖监管等提供了科技支撑。正式出版专著6部,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x

韩松简介

  韩松,1979年生,正高,博士。
    主要从事防洪减灾宏观政策、流域洪水风险管理、防洪标准体系、洪水风险图制作、洪涝仿真模拟、城市内涝预警技术、洪水影响评价等方面研究,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水利部公益性项目、流域机构及省级水利厅项目等2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参与编写专(译)著5部,完成科研报告30余篇,发表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2篇。所完成的研究成果在防洪减灾研究领域中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为防洪减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部分成果被国家业务主管部门的标准修订和流域规划的制定所采纳运用,部分成果在防汛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x

解家毕简介

    解家毕,1975年生,教高。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
    长期从事工程安全评价与管理、防洪减灾、山洪灾害防治等领域研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成员,技术专家;水利部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技术专家组成员。先后承担包括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等50余项。法国La Houille Blanche - Hydroscience Journal编委会委员。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10项,参与编写专著10余部。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长江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x

万晓红简介

  万晓红,1978年生,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境生源要素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水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化研究,主持和参加各类研究、规划和管理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3项,包括国家“十二五”水专项“不同水位运行下水环境问题诊断及安全保障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三峡库区健康水系统构建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 “梯级水电开发下澜沧江径流过程与生源物质输运变化监测研究”、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新型等离子体质谱关键部件研制与创新应用研究”、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 “重金属污染农田生态水利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西藏河流流域综合规划编制项目等。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主编水利行业标准1项、参编3项,主编团体标准2项、参编3项,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专业文章20余篇。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0/13 10: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