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水利部京津冀水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广泛合作和学术交流,吸引实验室以外的科研力量参与京津冀水安全保障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共同推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实验室设立了水利部京津冀水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通过“揭榜挂帅”方式集中攻关和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问题,现发布2024年度开放研究基金申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热忱欢迎国内外研究人员积极申请。
一、揭榜项目
榜单1:京津冀平原超采区水资源转化与动态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在京津冀平原选取地表、地下水监测数据相对完整的研究区,以解析超采区地表-地下水迁移转化规律为目标,构建耦合自然-社会水循环、地表-地下水的水循环模型,识别月尺度上天然水循环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要素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揭示水循环自然-社会、地表-地下互相影响、变化共生的机理与规律,提出水资源动态评价关键技术,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合理建议。
预期成果包括:构建1套适合京津冀平原的地表-地下水耦合水文模型;提出1套月尺度水资源动态评价方法体系,并在典型区应用。
考核指标包括:发表高质量SCI(或中文EI)论文不少于2篇;撰写研究报告1份。
榜单2: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动态评估
研究内容:综合GRACE重力遥感、InSAR对地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多途径,发展地下水超采量动态评估技术,评估跟踪华北重点区超采状况。
预期成果包括:提出1套可业务化的地下水超采动态评价技术;提供典型区遥感监测数据集和图集各1套。
考核指标包括:发表高质量SCI(或中文EI)论文不少于2篇;撰写研究报告1份。
榜单3:季节性河流生态环境复苏适宜水量阈值研究
研究内容:选取海河流域典型季节性河流,研究季节性河流生态系统特征,识别维持季节性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流量过程,确定季节性河流生态环境复苏的适宜水量阈值。
预期成果包括:提出1套适用于季节性河流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流量过程计算方法;选取海河流域1条典型季节性河流,确定适宜水量阈值。
考核指标包括:发表高质量SCI(或中文EI)论文不少于2篇;撰写研究报告1份。
榜单4:智能识别模型算法提升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水利对象全要素和治理管理全过程典型应用场景,研发基于多源数据的对象级识别算法,研发智能识别模型,在海河流域进行示范应用。
预期成果包括:研发基于多源数据的关键要素对象级识别算法1项;研发支撑京津冀水安全保障的关键要素智能识别模型1套。
考核指标包括:发表高质量SCI(或中文EI)论文不少于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撰写研究报告1份。
榜单5:蓄滞洪区洪水演进与风险评估
研究内容:结合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演进情况,开展洪水演进机理与变化特征研究;研发高性能洪水演进模拟模型,开展洪水模拟分析计算;开展蓄滞洪区运用退水机理及退水方案多目标优选研究;开展基于洪涝模拟模型的蓄滞洪区建设管理风险评估研究。
预期成果包括:选取1-2处蓄滞洪区开展应用研究,提出1套高性能洪水演进模拟模型;针对选取的蓄滞洪区优化退水方案并提出风险评估结果。
考核指标包括:发表高质量SCI(或中文EI)论文不少于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撰写研究报告1份。
二、申请要求
1、具备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有固定依托单位的研究人员(本实验室依托单位人员除外),均可在申请指南规定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鼓励与本实验室研究人员联合申报,原则上不接受自然人申请。
2、项目申请、评审及立项等程序将按照《水利部京津冀水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3、每项开放研究基金的资助额度5-10万元,项目研究期限不超过2年。
4、每项开放研究基金资助课题至少应发表1篇以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或以实验室成员为通讯作者的SCI/EI检索高水平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见《水利部京津冀水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三、申报程序
1、自本申请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受理项目申请,截止日期为2024年7月31日。本期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的开始时间为2025年1月1日,完成时间为2026年12月31日。
2、申报单位须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并签署审核意见。
3、申报单位及个人应按相关要求在截止日期前(以邮戳日期为准)提交项目申请书(一式2份,加盖公章),同时报送电子版文件(包括可编辑的申请书Word文档和盖章后的扫描版)。
4、电子版文件请命名为“所申请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名称-申请人姓名”。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董飞 司源
电 话:010-68781860
E-mail:dongfei@iwhr.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科技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38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