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领导小组 | 任务分工表 | 贯彻落实 | 媒体聚焦 | 专家观点 | 图片长廊
 
  首页 >> 专题报道 >>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实现水利科技新跨越 >> 专家观点
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
发布日期: 2011-04-07  来源: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这是补充常规水资源不足,有效增加水资源量,且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的重要途径。

海水淡化是世界上很多资源型缺水国家和地区解决水资源供给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世界的海水淡化量为3590万m3/d,有1亿人主要依靠淡化的海水生活。这些国家也很重视今后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如澳大利亚计划今后10年大力发展海水淡化;西班牙南部的一项距离为480公里的调水工程被放弃,转而搞海水淡化工程;新加坡原来主要由马来西亚调水,由于水价上涨,转而通过海水淡化、再生水、地表水勾兑进行供水;以色列更是依赖海水淡化,计划到2020年,80%淡水来自海水淡化。海水淡化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最大的为102.5万m3/d,规模的扩大和新技术的采用,使海水淡化的成本降低,比较先进的为45美分/m3,约合人民币3元/m3

经过近40年的研发和示范,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已日趋成熟,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反渗透膜实现了产业化;海水淡化产业基本形成,海水淡化成本不断下降(人民币5—7 元/m3);海水淡化设计能力不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我国已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海水淡化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为大规模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我国海水淡化的总规模比较小,2009年为40.25万m3/d,只占世界总量的1%;年总量只有1.5亿t,仅占全国供水总量5965亿t的0.025%,在水资源公报中都没有列出,虽然2010年增长较快,为60万m3/d,但仍没有达到规划目标(100万m3/d)。与我国优良的海水资源条件和淡水的紧缺不适应,我国大陆海岸线为1.8万公里,如果考虑距海50公里的范围,就有9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适合采用海水淡化,发展潜力巨大。二是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偏低,成本偏高,我国目前最大的海水淡化厂规模为10万m3/d,主要由大型能源、化工、钢铁企业建设,自用为主,没有进入地方供水管网。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特别是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国产率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如节能高效的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四是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尚待加强。五是海水利用标准建设、政策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完善的海水利用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

应该将海水淡化(包括苦咸水淡化)纳入水资源供给的统一规划,享受与常规水资源开发相同的政策。沿海地区新建远距离调水工程应该与海水淡化进行同等条件下的经济技术比较。加强协调和技术经济措施,鼓励水务部门与大型能源、化工、钢铁企业合作,使已建成的大型海水淡化设施的淡化水进入地方的供水系统,发挥效益。在水质方面要解决淡化水ph值偏低(弱酸性)和杀菌消毒问题。

海水淡化发展的重点地区包括:1、存在由于超采地下水而产生地面下沉的沿海城市和地区,要优先发展海水淡化,作为常规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地下水只能作为紧急情况下的战略储备。2、距大陆较远的海岛,海水淡化要作为主要的水源。3、内陆干旱区,淡水资源不足又有苦咸水资源的地区,要积极发展苦咸水淡化,它的淡化成本比海水淡化低很多。另外,在目前条件下,由于成本问题,海水淡化还不能支撑农业的发展。

海水淡化是高耗能产业,世界先进水平的能耗也达到每吨淡水3-4度电,在要求温室气体减排的形势下,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可能利用核能、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

海水淡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浓盐水的排放。一般来讲,由于海洋的容量巨大,对于海洋动力交换强烈的区域,浓盐水直排入海或适当远排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但对于海洋动力交换弱的区域,其环境影响需要注意,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必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防止负面的环境影响。

    开展海水的综合利用,海水淡化产业与盐化工结合,从浓盐水中提取各种有用的化学元素,走循环经济的路,是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海水综合利用第一产品是淡化水,这是沿海城市特别是北方沿海域市的短缺资源;第二产品是氯化钠,这是盐化工用量极大的工业原料;第三是化肥原料,硫酸钾、硝酸钾等,我国是钾资源贫乏的国家,每年大批进口;第四是金属锰和镁,都是市场需求大的原料;第五是溴素,是防火产品、医药和精细化工原料;第六是轴和氘,这是核能战略资源。除了这些当前需求的产品,海水中还有80多种化学元素,这是未来矿产资源的最大宝库。为了开展海水的综合利用,国家需要实施鼓励政策,需要大力发展海洋高科技。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