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日期:
搜索:
5
24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尤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更是起着特殊的作用。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62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几代水利工作者齐心协力,兴修水利,整治江河,水利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生水利惠及亿万群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对水利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奏响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号角,为推进水利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了《中国水利——历史上的今天(1949—2010)》,以日历的形式简要记述了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以及水利建设活动中的重要事件,并在2011年第十九届“世界水日”和第二十四届“中国水周”之时隆重推出网络专栏...[阅读全文]

1952年5月24日,毛泽东为荆江分洪工程题词
1952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及中央人民政府到达荆江分洪工程工地,向参加施工的30万劳动大军赠授了毛泽东亲笔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的锦旗。
1983年5月24日,198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召开
1983年5月24日—6月2日,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把“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作为水利建设的指导方针,把水利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
1994年5月24日,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在安徽蚌埠召开
1994年5月24日—26日,国务院环境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会议确定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方案,提出制定法律、编制治理内容规划等。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主任宋健强调:必须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措施,在限定时间内把淮河污染控制住,以确保实现在本世纪末使淮河水变清的目标。这次会议拉开了淮河流域大规模治理水污染的大幕,在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央政府第一次提出了“一定要在本世纪内让淮河水变清”这一让全世界震惊的口号。后由李鹏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再次向全世界郑重承诺。同时提出,要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为突破口,“为我国其他一些跨地区的江河污染治理提供经验和做法”。
2000年5月24日,全国政协常委组织视察陕西 宁夏水利工作
2000年5月24日—6月5日,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率领下,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赴陕西、宁夏视察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视察团先后视察了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延安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宁夏的扶贫扬黄灌溉工程以及沿途黄河水利工程,对农田灌溉、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防洪设施建设、节水灌溉及农村供水建设等进行了调研。指出,干旱缺水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开发大西北必须把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及合理利用放在首位,切实抓出成效,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工农业的生产条件和人们的生活条件。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by www.iwhr.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