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领导小组 | 任务分工表 | 贯彻落实 | 媒体聚焦 | 专家观点 | 图片长廊
 
  首页 >> 专题报道 >>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 实现水利科技新跨越 >> 媒体聚焦
经济日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发布日期: 2011-03-23  来源:

 

    经济日报2月28日14版讯:(本报记者王新伟,实习生吴秉泽) 编者按:旱涝灾害重,一直是我国农业的心腹大患,必须下决心大规模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安徽省和贵州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安徽省:夯实粮食增产根基
  安徽省积极创新投入机制,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基本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确保了粮食丰产增收,对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徽省连续7年粮食丰产增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功不可没。2010年是安徽省粮食生产第7个丰收年。在这一年,安徽省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七次长江、淮河并发的严重洪涝灾害。但是,主汛期长江、淮河干堤无一处重大险情,各类水库安全度汛无一垮坝,5000亩以上大圩无一溃破,防洪减灾效益达260多亿元,保障了粮食安全。
  除了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也为农业丰产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安徽省建立了2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采取先搭"戏台",各方资金再一起"唱戏"的模式。省财政通过政策引导、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吸引农民、社会力量劲往一处使,形成"财政引导、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3年来,2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共投入农发资金7.7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1.5亿元,吸引社会资金50.7亿元,为大规模、高标准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据介绍,2007年至2009年,安徽省改造中低产田374万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3亿公斤。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8座大型水库、81座中型水库和164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积极推进淠史杭等7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了33座共18万千瓦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6.5万公里,新增农村户用沼气35万户,共解决了12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当前,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安徽省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加强综合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利投入和政策扶持,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和机制,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安徽省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
  据悉,安徽省将进一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建成高标准农田水利受益区1000万亩;结合全省新增2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实施,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淮北平原坚持旱涝兼防、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大中小沟清淤疏浚、涵闸农桥配套、机电井建设及设备配套为重点,着力抓好排灌配套和恢复发展灌溉,提高农田排涝抗旱标准;丘陵山区特别是江淮分水岭地区要以中小水库、当家塘、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和灌溉泵站新建与改扩建为重点,切实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对现有沟渠进行清淤、整修、蓄引提相结合的综合整治,提高蓄水供水能力;沿江、沿淮和沿湖圩区重点实施圩堤和涵闸除险加固、沟河塘清淤及泵站更新改造,提高防洪除涝能力。
  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针对这两大难题,安徽省提出自2011年起,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省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力争今后10年各级财政年平均水利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各级财政都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省级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在2010年的基础上,两年内从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新增收入中,再增加6亿元规模。 文/本报记者 文 晶
  贵州省:推进水利设施建设
  贵州省从本省水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水利建设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加大投入,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实施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支撑了农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贵州省多管齐下,不断加大投入,一批农田水利工程先后建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农村道路里程迅速增加,形成了全省上下齐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局面,为该省农业实现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贵州省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64亩,比2005年增加73%,尽管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粮食总产量仍超过1112万吨,与往年基本持平,农民人均收入也达到3400元以上,同比增长9%,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初步显现。
  贵州省是我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农业发展环境极为恶劣。全省有73%的国土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境内沟壑纵横,土地零散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极为缓慢,素有"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之说。
  "十一五"时期,贵州省把水利建设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50多亿元,通过"一事一议"、"以工代赈"等形式,广泛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在农村建设小水窖、小水塘和小水库"三小"工程100多万个,同时投入巨额资金修建小型水利工程50万个,整修加固山塘、水库5889座,一批大中型综合水利枢纽工程也相继动工。
  水利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农业用水难问题,让增长缓慢的农业得以较快发展。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合兴乡的茶园村是一个烤烟重点村,通过"三小"工程等水利建设,近3年,该村每年的烤烟种植面积都在1700亩以上,年产烟叶超过40万斤,产值近300万元,比过去增长了近一倍。
  贵州省还相继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一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据相关部门测算,"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完成新增水土流失面积5073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长江、珠江的泥沙量减少70%以上,粮食亩产量也提高了两倍以上。同时,贵州省还积极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路子,创建了以30平方公里为规划治理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在山顶种树,山腰实行坡改梯,山脚种植粮食及经济作物,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有效保护水土资源。
  水利设施、农村道路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贵州省"十二五"时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据了解,贵州省计划在未来5年内动工建设3座大型、111座中型和208处小型重点水源工程,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建成农村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同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贵州省还将建设通村油路4万公里以上,力争实现7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