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刘文朝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1964.10 党 派:无
单 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
学 历:本科 职 称:教高 职 务:室主任 专 业:农田水利
研究方向:饮水安全 兼 职:
2、学习及工作经历
v 1982-1986年,邯郸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农田水利,学士
v 1986-1998年,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工,高级工程师
v 1998-2006年,中国水科院水利所,农村水利,高级工程师,室主任
3、工作业绩及主要成就
在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完成了14项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其中4项工程获北京市优秀设计奖。
在中国水科院水利研究所期间,主持了完成了3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规划,2项国外工程设计,3项国外工程的设计审查;主持或参加完成了10项国家级课题研究,5项横向课题研究,6个标准的编制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专著6部,论文16篇,省部级先进个人2次。
在基础处理、泵站、坝工、输水管渠、村镇供水等工程设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水资源利用、橡胶坝技术、管道输水技术、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村镇供水与饮水安全领域,做了大量的关键技术工作,起到了技术带头人的作用。
主持完成了《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3项规划工程建设总投资880亿元,其中应急规划和“十一五”规划都是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温家宝总理在审议该“十一五”规划时指出:“这个《规划》很重要,做得比较好,我赞成”。
主持完成了水利行业标准《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编制了《农村供水工程技术要点》和《村镇供水工程辅助设计系统》;作为水利部代表,参与完成了卫生部主持的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修订;还正在主持编写《村镇供水工程实用技术手册》和《村镇供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规范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起到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
同时,作为主要起草人还参与了北京市地方标准《村镇供水工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农村机井水表安装维护规程》、《村镇集中式供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村镇集中式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程》和《村镇供水工程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为规范北京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持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提出了农村饮水安全的概念、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农村饮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上述成果已分别被中国工程院编制的“农村饮水安全咨询报告”、水利部和卫生部颁布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
主持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摸清了农村饮水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主持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路线专题研究》,提出了“尽可能适度规模联片供水到户”的发展模式,以及不同水源水质的适宜水处理技术措施等,上述成果已被水利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认可,并写入“十一五”规划。
主持完成了《降氟技术研究》、《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消毒技术研究》,上述成果已开始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示范应用。
2000~2004年还一直负责水利部农水司农村饮水解困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期间主持起草了《中西部地区农村人饮工程项目建议书》、《全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第二期项目建议书》、《农村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农村人畜饮水项目阶段性监测与评估暂行办法》、《人畜饮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人畜饮水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提纲》等,上述成果被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采用。
同时,还是2项国家级公益性项目的技术负责人,1项为全国妇联“母亲水窖”项目,1项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甘泉供水”项目,主要负责工程选点、技术指导、技术审查、验收和评估等工作。
在《农村饮水安全需要科技支撑》中,提出了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和研究方向。
目前正在主持北京市“村镇安全供水配套技术研究”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安全供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
4、学术思想、研究团队建设、学科发展思路等
农村饮水问题在我国历来严重,但真正提到政府议事日程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2004年以前,基本属于饮水解困阶段,2004年以后,开始全面转向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的历史阶段。
城市供水已有较成熟的技术,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相比,具有面广、工程数量多、形式多样、规模小、差异大、建设与管理难度较大的特点,而且研究工作刚刚起步,需要借鉴城市供水的经验,研究适宜农村供水特点的技术。
从2000年开始从事农村饮水事业以来,我深知学习与工作同样重要,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识不是一两天能够形成的,知识的掌握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一直注意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学习城镇供水中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学习中国水科院老一辈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与刻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经常到图书馆、书店查阅、购买资料,同时注意总结各地发展供水中的先进经验与存在问题。截至目前,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均已实地调研过,有的地方甚至去过了多次,了解各地供水的情况与实际需求。总而言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是我这么多年来从事本职工作的一些总结。
“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花满园”,我深知仅凭个人的力量来从事农村供水还远远不够,干好事情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鉴于农村供水技术力量的薄弱与经验的欠缺,从2004年起就聘任了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所的两位知名老专家作为研究室流动专家,今年又聘任了专门从事政策研究与制定的专家来加强研究室这方面的工作。同时,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发挥年轻人的积极性与朝气,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与优势。截至目前,研究室在编人员9人,返聘专家3人,年龄搭配合理、知识结构协调、队伍融洽和谐,为做好农村饮水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依靠科技,提高供水水质与供水可靠性、保障工程的可持续性、降低供水成本,是今后农村供水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刚刚起步,许多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亟待研究解决,迫切需要在水源开发与保护、劣质水与微污染水处理、消毒、检测、自动化控制、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科技攻关,开发适宜农村供水特点的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现有技术和设备的可靠性、实用性,同时,需要研究可持续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做好技术集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培训与推广工作。因此,今后研究室要加强上述方面的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供水技术体系,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5、科研及成才感悟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一个人才,所谓的一些成绩与荣誉无非是笨鸟先飞和执着,以及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厚爱,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把工作真正做好、做大、做强。
2000年开始从事农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作以来,我经常学习或工作到深夜,以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拓宽知识面,更好的完成工作;我出生于农民家庭,深知贫困落后地区农民的疾苦与辛劳,带着对农民、父老乡亲的一片挚爱,使我对农村水利事业更加热爱、工作更加投入;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使自己没有了苦和累的感觉。
无论是农村饮水的复杂与落后程度、还是专业上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为人处世方式等方面,我都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我将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职工作,为我国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为祖国的农村饮水安全事业奉献自己的毕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