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完成人:彭 静,李 翀, 廖文根, 赵奎霞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
发表刊物、著作编号、专利号、标准编号及日期: ISBN 7-5084-3828-02006.6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任务来源: “94.8”技术创新与推广转化项目(CT200322)资助
1 技术内容简: 介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而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是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本书阐述了广义水环境承载可持续性的评价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从环境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拓展认识和界定了水环境和水环境承载的内涵意义和特征。水环境是包括水体和水循环空间诸多要素的一个系统,是与以人为主体的生命系统有关的“水的空间存在”。(2)分析了水环境实现可持续承载的机制,源于其系统内水的循环、自净和水生态系统固有的自我组织、自我维持和对外界胁迫的恢复能力。(3)从水环境的水源、资源、纳污、生态等四个主要功能过程,兼顾考虑社会调节活动对水环境功能的影响,设计并构建了水环境承载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以指数-指标-变量的分级框架模式,以1个指数、6个分类指标、36个表征变量,评价区域水环境承载与经济社会荷载之间的相互关系。(4)构建了基于GIS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承载状态分析平台,对白洋淀流域保定地区的水环境承载特性进行了实例分析。该平台实现了水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与区域水环境承载分析的结合,对水环境保护决策和管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 创新点 1) 拓展认识和界定水环境和水环境承载的内涵意义和特征,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分析的理论体系。2) 从水环境的水源、资源、纳污、生态等四个主要功能过程出发,兼顾考虑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功能的影响,设计并构建了水环境承载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以指数-指标-变量的分级框架模式,以1个指数、6个分类指标、36个表征变量,评价区域水环境承载与经济社会荷载之间的相互关系。3) 构建基于GIS的水环境承载可持续性分析平台,对白洋淀的水环境承载特性进行了实例分析,实现了水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分析和评价体系与区域水环境承载分析的结合。
3 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 1) 将承载力理论拓展应用到广义水环境,构建不同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区域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的广义水环境承载力理论体系。2) 水环境承载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从水环境的水源、资源、纳污、生态等四个主要功能过程出发,兼顾考虑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功能的影响,为指数-指标-变量的分级框架模式。指标体系形式虽近国内外同类研究,但内涵自成一体。3) 基于GIS的水环境承载可持续性分析平台,不同于已有的承载力评价成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4 成果应用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研究水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安全利用和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保障人类的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诉求,也是从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的重要需求。水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刚刚萌芽,从基本理论到技术方法,均需要后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发展。而国家、部门行业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更好地协调水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速度和规模,以保持可持续发展,对于水环境承载力及其相关研究成果有极大的需求。因而,本书阐述建立的水环境承载力理论分析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构筑其上的定量评价方法、实用化评价模式与分析平台,可以提供管理部门了解区域水环境承载的实际水平,评判其在一定发展阶段内,能够承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从而从技术上支撑政府决策,合理调整经济布局,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投入,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