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6科技创新论坛 >> 院06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 科技论文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的不稳定性 
www.iwhr.com     2006-12-21 10:56   

 

主要完成人: 陈建国,周文浩,邓安军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所

发表刊物、著作编号、专利号、标准编号及日期: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VOL.21,NO.1,MARCH 2006

技术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黄河下游河道发生了新的河床演变现象—河道萎缩,其特点是河床持续淤积,过水断面和过流能力持续减小。本文指出河道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具有较高含沙量的连续枯水系列造成的河床淤积,特别是主槽的淤积,而高含沙的中小洪水使嫩滩淤高,强烈压缩主槽,促进河道的萎缩。文章分析了形成河道萎缩的主要水文泥沙条件,认为枯萎的平面河势及断面形态具有不稳定性,只要来水来沙有利,萎缩河道的复甦是可以期待的。因此,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作用,加速河道整治,开源节流,增加黄河下游的可用水量是改善当前黄河下游河道萎缩的当务之急。

创新点:

    (1)首次给出了造成黄河下游河道萎缩的定量条件和判别关系;(2)首次指出了畸形河湾发育是河道萎缩的基本特点之一;(3)首次发现了河道萎缩具有不稳定性,并提出了萎缩河道复甦的具体途径。

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

    该成果较其它同类成果更加明确、全面的提出了黄河下游河道萎缩的基本特点和指出了萎缩的定量条件和判别关系,首次发现了河道萎缩的不稳定性,提出了萎缩河道的复甦的具体途径。该论文的这些研究成果能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应用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河流生命空前危机,河道萎缩,泄洪排沙能力降低,“二级悬河”态势持续加重,是黄河下游河流生命萎缩的突出特点,也是黄河下游治理的难点,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治理黄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