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答公众质疑,增强各界对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的科学认识,中国大坝协会于3月26日上午牵头主办了2016中国水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科普论坛。
论坛上,浙江省水利厅副总工、治水办主任朱法君教授以浙江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例,介绍了《大坝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报告中朱教授特别提到,最近在浙江的考古发现,早在5000年前,浙江地区就有了各种高坝和低坝构成的防洪、供水系统,比历史上记载的大禹治水提早了千年。同时,他建议水库大坝工程在趋利的同时,应更加重视避害作用的发挥;不可或缺的水库大坝宜早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调整水库的功能。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教授结合同在中国水周期间召开的"澜湄合作"国家领导人会议以及我国澜沧江水电开发期的成果,作了《从澜湄合作的成功看五大发展理念》的报告。张教授通过回顾我国澜沧江开发初期曾遭遇到下游国家的不理解和反对,到今天下游国家纷纷感谢中国帮助他们度过特大旱灾的历史,阐述了党的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性以及在河流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亦楠研究员在论坛上做了《中国能源转型向何处去》的专题报告。她在报告中不仅强调当前的能源转型一定要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还特别强调了水电的开发不仅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而且还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她认为水电直接关系着中国水安全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老少边穷地区的精准扶贫,还有自主能源供应、资源保证,以及航运发展的改善;在这几个方面水电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而且还是发展其他能源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说要支持水电,不仅是为了电的考虑,还是综合因素的考虑。除此之外,在治理雾霾、缓解环境污染、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振经济等方面,水电也有很大程度的贡献,这都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她呼吁水电发展不容耽搁。
专家报告结束后,媒体代表结合当前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与专家进行了现场交流。来自新华社、、中国能源报、中国水利报、中国电力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改革报、以及《能源》、《财经》、《科学世界》杂志等媒体的近20名记者参加了论坛。
为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国政府也确定 3月22日至28日为"中国水周"。2016年第二十四届"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就业(Water and Jobs)",第二十九届"中国水周"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报告一】朱法君:大坝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
---以浙江为例
(以下为浙江省水利厅副总工、治水办主任朱法君教授在科普论坛上的发言)
各位媒体朋友,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最近最热的话题之一。我们浙江水资源的情况在全国还是有点代表性的,我接到这个任务以后,也认真地进行了准备。现在把我所了解到的大坝与水资源的关系,给各位媒体朋友做一个介绍。
因为是大坝协会组织的论坛,浙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离不开大坝,所以我围绕大坝一一进行阐述。
主要介绍四块内容:一块是大坝水库的功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二是介绍浙江省大坝建设的历史;三是介绍为什么要建大坝;四是认识与建议。
一、功效与问题
水利是协调人与环境矛盾的伟大事业,如果没有人与环境的矛盾,也就没有水利这个行业,我们的目标就是除害兴利,这也是水利人永远的主题。大禹治水以来几千年,国家建成一批又一批水利工程泽被后世,部分工程还在发挥作用。我们浙江的通济堰,建成有1500多年,去年被列为世界灌溉文化遗产。这些工程,都江堰也好,包括刚才讲的通济堰也好,我对它们做了一个分析,觉得古人很智慧,更多地依托地形的条件,用了一个"巧"字。但由于古代筑坝技术的制约,大多以低堰引水为主,工程的受益范围、受益程度同样受到了限制。
随着混凝土的发明和筑坝工程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筑坝建库,拦蓄洪水,从时、空两个纬度调节了径流,变害为利,使得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成为现实。
建设水库、大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水利工作的重点,因此水库大坝也成了水利的标志性工程。人们受益于水库大坝的巨大贡献,获得了更加安全的防洪保障,分享了洁净的水库供水,保障了农业、工业的生产用水,也依托水库的"绿水青山",发展了旅游业。
但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坝建成发挥效益,人们在分享水库各种功效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水库大坝的建设提出质疑,心存顾虑,甚至于误读、误判。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水库大坝建设的进程,进而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社会顾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顾虑来自生态环境:
第一,因为大坝拦截了河流,形成了上下游两个有高差的"世界",对水生生物特别是迴游鱼类的生长繁衍产生影响。
第二,改变了水文情势,从天然状态变成了有一定控制能力的下泄过程,特别是下游地区的洪峰小了(水库大坝的最大作用,能把洪水拦在库里,这是正面的效应)。但是也有一些环保专家认为,洪峰也是天然的状态,小了也是不好的。我们觉得这是个要素,不能极端的回归到原始状态。人类不可能回归到原始社会,要站在现代的视角考虑问题。
第三,部分工程引走了较大量的水资源,对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第四,部分工程(引水式水电站)形成了脱水段,部分调峰电站发电尾水丰、枯差异大。
第五,对区域其他资源利用的影响,如风景旅游、航运等。当然解决措施都是有的。
(二)顾虑来自于安全:
第一,大坝建设以后,存在一定垮坝风险,理论上讲是存在的,事实上我们国家这么多年过来,也有一些因为运行管理过程中没有把握好的,垮坝事件也曾经有发生,所以很多人有顾虑。
第二,顾虑是战争,大坝建设过程中受到打击。
第三,是地质灾害,因为蓄水以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这个也是客观存在的。
第四,,有可能触发震级比较低的地震,蓄水以后,水利条件变了,可能触发一些小的地震,我们浙江在建设过程中也碰到这事情。
(三)顾虑来自于社会稳定跟生产力的要素:
第一,因为建大坝和水库,要淹没一定数量的土地;土地原来可以种植,现在变成库区。
第二,因为水库大坝的建设,要有比较大量的移民。
第三,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
这些问题和顾虑正是我们在水库大坝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行中重点考虑的问题,要认真对待、逐一解决,但不可无限夸大。意思就是物极必反,无限夸大后我们的建设肯定受到影响。
一方面我们需要依赖大坝拦蓄洪水,开发利用水资源。
另一方面水库(大坝)的建设客观上也存在对环境和社会的各方面影响。
如何趋利避害,在最大程发挥大坝综合功效的同时,同时将不利影响降低至最小(可承受范围)或消除,变害为利,正是我们水利工作者们一直追求和践行的目标。
浙江省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70年的建设,建成了小(二)型以上水库4300余座,人均占有水库库容量已经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已基本形成了以水库(大坝)群为重要基础的防洪体系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系统,拟建、待建的水库大坝已为数不多,或者说建设已近尾声。总体上,我们已经走过建设时期,在全国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浙江省大坝建设的历史
第一个阶段是古代,浙江最近发布了一个信息,杭州良渚发现了古城水系,这张图就是古城的大坝。5000年以前,古人在古城外围已经开始筑坝,利用地形条件分了高坝、低坝。这个遗址的发现,将我们的大坝建设历史推到了推至了4700~5100年前,早于“大禹治水”。
古城外建有"平原低坝、谷口高坝"等复杂的水利工程,其主要功能为了防御洪水、蓄水灌溉,促进农耕。
古代浙江更多水利工程集中在河流中建设低矮的引水堰坝上,如丽水的通济堰、奉化的它山堰等,这些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堰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大坝。同样是拦截河流,但和现在大坝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坝体比较低,做不高,做高就要被冲垮。上游形成的水面,不像现在大坝库容大,堰比较小,基本上没有调水功能,只能借助略为抬高的水位实现引水灌溉、引水入村、引水设碓,低水平地利用水资源。
个人以为,古人不是不想做高,而是没有条件、能力做高,受筑坝技术的限制,所以低矮也是无奈之举。如果有办法建高一点,他们肯定还是会建高一点。
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以后,随着我国水利建设工程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国家对水利建设的重视,浙江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代表性的有新安江、富春江电厂、乌溪江梯级、紧水滩梯级等以水电开发为主要目标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曾经是最大的水库,有200亿库容,覆盖了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还有长潭、里石门、四明湖、皎口、横锦、南江、石璧、陈蔡、赋石、老石坎、铜山源等等一大批的以灌溉、防洪为主要目标的综合利用工程,并兴建了更大数量的中小型水库工程。
浙江目前留存下来的大坝工程,绝大多数就是在80年代以前建的,我们回过头来想,如果没有那个历史阶段建成的一大批水库大坝,浙江的经济、社会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以后,建设水库大坝的步伐没有停止,但建设越来越难,数量也逐年在减少。
80年代以来,浙江小水电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80年代至90年代利用民间资本办电站很热门。至本世纪初,随着滩坑水电站的建成运行,浙江的常规水能开发已近尾声。
近20年来,以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为主要目标的大中型水库工程迎来了建设的黄金期、高峰期,宁波的周公宅、白溪,温州的珊溪,仙居的下岸,湖州的合溪、老虎潭,衢州的碗窑、白水坑等等相继建成,目前仍有绍兴钦寸等近10座大中型水库正在建设。
回顾浙江的水库大坝建设,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功能出发点。
前期重在水能开发,中期重在农业灌溉,改革开放以后,主要着眼于防洪与供水,每个阶段开发目标有一定差异,这与浙江经济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需求决定了各个阶段的开发方式。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特别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下,水库大坝将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名水利人,在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客观理解水库大坝作用不可替代性的同时,支持其建设与运行;更加希望我们水利人本身从当前的各种需求出发,以创新的思维,协调好各种关系,打造水利建设的2.0时代,将水库大坝建设得更绿色,运行得更科学,发挥出更大的功效与作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支撑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为什么建大坝?
浙江省多年平均降雨1600毫米,属南方多雨地区。但是年际变化大,同一块土地上,丰水年大于2500毫米,接近台湾的水平,枯水年小于1000毫米,差异有2.5到3倍。
年内变化很大,极不均匀,浙江的降雨,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份到每年7月中旬,我们习惯称之为梅雨,这个时期下的雨比较多,还有每年7月中旬到10月中旬,台风来的时候,带来一定雨量,这段时间占全年降雨量70%以上,所以年内分布不均匀。
更为不利的是,年中的降雨,多集中在几场暴雨中,一次降雨过程超过200毫米极其正常,300~400毫米较为多见,超过500毫米也不罕见。
2013年的“菲特”台风,2天内余姚全市平均面雨量527毫米,安吉天荒坪单站达1092毫米。
这样的降雨特点,再加上浙江的地形特征是“山区多,平原低,河流源短流急”,极易形成洪灾;雨后水资源留不住,几无过境水量可利用,又是“一片天对应一片地”,又极易形成旱灾。有人说欧洲人不建水库,那是因为欧洲每年每月降雨平均,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古时因为没有水库,浙江的大部分地区(杭嘉湖除外)都曾是贫穷落后的代表;有了水库(大坝)这一伟大工程后,有效消减了洪灾,有效地利用了水资源,浙江全境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才有了保障。所以,也可以说正是水库大坝的出现,改变了浙江发展的自然条件。
我们从原来不好的自然条件到现在可以利用比较丰沛的降雨量,通过水库,把水蓄起来,既消除了洪灾,又能够利用资源实现洪水的资源化,这样才奠定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
建设水库大坝。我认为有这么几个需求:
一是防洪减灾的需要。
浙江目前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上游基本建有控制性水库工程,全省已建水库4300余座,总库容445亿立方米,其中设置了防洪库容46亿立方米。
水库在浙江的防洪体系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新安江水库,控制了100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建成后,其下游洪峰可削减约10000立方米/秒,降低下流堤防高度2至3米,保证了钱塘江两岸和杭州、萧绍平原的安全。。
二是城乡供水、农业灌溉的需要。
全省水库设供水、灌溉库容93亿立方米,目前承担着3850万人和1600万亩农田的供水、灌溉任务。
随着杭州千岛湖引水工程的建成(约2018年),杭州、嘉兴的城乡供水也将转向水库供水,基本实现全省县以上城市水库供水的全覆盖!浙江全省5500万常住人口、3000万流动人口都将用上水库水。。水库供水的优点有水质优、保证程度高、制水成本低等。
三是水能开发的需要。
第一是提供清洁能源。浙江水电总装机接近690万千瓦,每年发电量160亿度。第二是华东电网的调峰、调频无法替代,没有它,电网的结构就会发生重大变化。
四是环境调节的需要。
浙江的河流也同样存在"防枯"的问题。
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城乡水环境形势严峻。浙江正在全力推进“五水共治”,提升改变城乡水环境状况,实现绿水青山。其中,实现河流配水,特别是城市河流的季节性调水、配水,还需水库这一源头。
我们在水库的设计、运行中,都留出了必要的库容和水量用于环境用水,力求在环境有利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水资源。这就是可持续利用!
水库大坝建设,还能提供其他有利条件。
水库相当于浙江大地的"明珠"。它既有防洪的"大肚子",又是供水、灌溉的"大水缸",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还是生态环境的"调节器",作用巨大!必须重视它、关爱它,保护好、利用好!
四、认识与建议
(一)在趋利的同时,更加重视避害。
1、环境。协调好坝上、坝下的水文情势变化带来的影响;重视对水、陆生物生存的影响;把握好水资源调出流域的“度”,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照顾到其他。但是,不可简单地因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放弃作为环境、社会的最重要因子——人类的基本需求!
2、安全上。设计中力求"万无一失",高标准;运行中注重监测,预报,应对各种风险;动态进行除险加固,保证每座水库能够千秋百代发挥作用,能力不降低、功能不衰退、不老化;做好各种风险预案。
3、社会稳定与生产要素。建设期的移民工作,重在舍得付出。政府可以结合下山脱贫、城镇化等工作协同推进,让移民得更多实惠。这样移民工作就可以有序的推进。 要加强后期扶持,还要重视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二)不可或缺的大坝(水库)宜早建
随着移民、土地成本的不断上涨,建设成本将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上升,5年左右翻一翻。如不抓紧,部分工程将丧失建设条件(浙江的某工程,4000万总库容,投资将达40亿。)。如果规划的一个工程不建,既对老百姓不负责任,也制约当地社会发展,所以要建的早建,实在建不了的,可以做一些调整。早建设、能早受益。
(三)重新审视、调整水库的功能
对于每一项工程建成的年代不同,开发的初衷不同,管理的部门不同,可能影响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目前,应当将防洪、供水等功能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同时将环境的调节功能进一步往前提。通过综合规划实现,政府批准实施。
【报告二】王亦楠:中国能源转型该转向何处
(以下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亦楠研究员在科普论坛上的发言)
这两年我写了很多反对核电的文章,我一直在呼吁水电,无论是反对核电还是支持水电,我最关注的不是电力的需求问题,而是中国水周科普论坛的主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个角度才是核心。所以我今天的题目是谈能源转型的问题。
两会刚过不久,努尔局长在3月7号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让一直鼓噪宣传的“十三五即将解冻内陆核电,2016年即将动工“的事情暂时有了结论,没有时间表这一说法,依然还在研究论证,而且特别要广泛听取意见。所以我特别希望今天在座的媒体朋友不要继续炒作内陆核电势在必行,十三五即将重启,甚至有时候打着中央要发展内陆核电的旗号,将话题人为的搞成敏感话题,阻挠正常的讨论。
在中国制定“十三五”规划以及研究今后二、三十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绝不可犯战略选择错误——“在长江流域大干核电站”。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能源选择问题,而是决定着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和子孙万代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问题。。
我虽然发表了反对核电的文章,但是我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我不是反核人士。我完全赞成核能需要发展,但要用在独具优势、其他能源都无法替代的领域!采用核裂变技术的商用核电站的出路在于移师海上、走向海洋,而不是在长江大建核电站。目前只有核能能取代海运石油动力,且优点很大,一次装料可应用10年~20年。应用核动力升级改造大型船舶舰艇、建设海上浮动核电站等等!这才是核能发展的创新所在。
核电科普、安全论证,不能“欺上瞒下”。需特别注意:2015年6月总理四次强调核电 “必须保证绝对安全” !绝不允许有任何失误。内陆核电能否做到“绝对安全”,是一切“安全论证”前提!不能“纸上谈兵” !
关于核电,我这两年也经历过很多争论,一些力主中国启动内陆核电的专家”认为:公众科学素养太低、对内陆核电的认识存在思维误区!是中国核电发展的最大障碍!然而,内陆核电事关重大,不能不深入研究分析,我去年写了一个文章,《日本核电专家十大反思》,这十大反思是日本核电界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是过去老旧机组的问题,这些棘手的难题,中国核电能否幸免,这些难题需要给我们一个信服的说法,虽然我们不会碰到,但我们不能不做应对,但是至今没有看到有质量的回复。这些很具体、很现实的问题需要逐一进行一个详细的解答,而不是用制订了高标准,做了充分考虑,这样的言语来搪塞。
半年前,我给国家核安全部门提了十大问题,但是因为一直没有得到可以说服的答复,所以说只好公开发问。这次在两会期间,这个问题又被炒出来,有几位核电专家出面解答这个问题,虽然距我首次发问已经过了半年,但是也没见到详细的回应文章,他们仅仅是谈谈看法。之后有朋友问我看了他们回答什么感受?我说很遗憾,我说章写得很长、也很认真,但是所谈的道理无法说服我,没有直面问题,没有深度,而且有些问题和事实不符。比如说日本的核污水有没有得到控制,什么时候得到控制谁也不知道。这里边特别谈到一个问题,要绝对安全。虽然确实没有任何能源能绝对安全,但是你不能把你解决不了的风险,你就完全不考虑,因为如果一旦出现后果实在太大了。之后有一个核电专家评论《就王亦楠研究员对内陆核电安全的质疑谈谈我们的看法》这个文章,说这个文章首先没有敢于承认错误的态度,其次就说文章写得一上来就掉坑里了,居然说核安全是国家别的部门的事情,这个时候还在推卸责任。核电界的专家也属于能源界的专家,应该对重大能源工程的安全问题清楚了解,而不是说推到别的部门。
另外谈到了核武器的攻击问题,我们专家说有《日内瓦公约》约束。现实中这个东西无法靠公约约束,比如说伊朗真的出现过核电站遭到导弹攻击,索性这个核电站没有建成运行,而是在建设中遭到导弹攻击。
欣慰的是,在这期间,一些国外的专家谈了对中国内陆核电一些看法,传递了一些信息,比如“所有的核反应堆包括所谓的第三代核反应堆都可能发生事故,这些核反应堆都具有可能导致诸如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的基础材料:再复杂的技术都会因为一点小的错误而导致高温高压下的大量放射性物质失去控制”; “虽然核工业采用概率风险分析技术去证明发生事故时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这个方法论因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而导致其分析结果的不可靠”;“即使不发生核事故,核电站对水的巨大需求也使得内陆核电站在中国变得不可行”、“全球范围内,每年由于内陆水体温度过高而无法冷却核反应堆的事件正在增加”;“对内陆核电发布禁令将是一个好的开始,它将明确表示中国政府是将民众的生命和生计放在当地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上的”。显而易见,国外专家也不认为内陆大干核电是一个明智之举。
在这场争论过程中,核心问题就是中国能源转型,不能犯战略选择错误,我们应该往何去?有一句话叫“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世;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如果不看事物将来的发展,对当前的事情就看不清楚;如果不看世界发展的格局,就看不清楚中国未来的发展形势。中国和以G7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呈现非常鲜明的对比,对中国而言,在如此巨量的可再生能源尚未开发、而铀资源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90%的情况下,某些人却力主“在中国内陆大干快上核电站、核电占比应该提高到10%” 、“只有核电才能替代煤炭“等等。而发达国家正一致转向“力争2050年电力全部可再生能源化”战略目标!为避免强放射性物质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的直接伤害与长期潜在的特殊风险,当前除个别国家有少量在建机组外,发达国家呈现出明显的“弃核”、“减核”态势,而全面转向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经济学人》去年12月有一篇报道,对世界当前的核电状态做了三个描述:
第一个,核电站数量递减。2010年福岛事故前,全球共431座运行中的核电站,现在减少到了394座,这个时候中国却增加了十好几座,这个数字是值得关注。
第二个,核能发电入不敷出。核能不受欢迎的原因很明显,一个是危险性高,需要严密的监管,还有要提高安全性保证标准,因此造价越来越昂贵,所以核能发电已经入不敷出。
第三个,核电前景随风而逝。风能、太阳能是要不断迅速壮大,核电正在走下坡路。
当全世界的核电都在因为安全要求大大提高而导致成本大大增加、从而丧失了对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的时候,当发达国家核电站都已陷入“苦苦挣扎”的时候,我们却在宣传核电很有经济性,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核电便宜,是好事还是坏事?
那么多国家减核弃核就是因为经济包袱太大,核电谈经济性离不开核废料处理和核电退役这两大问题,这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不可承受的天价负担。法国前环境部长康妮·勒巴吉表示“58座核电站的退役耗资大约需要1500亿欧元”。
我们现在中国核电该往何处去?无论从“安全性、清洁性、经济性、资源潜力”哪一个角度来说,中国能源转型的出路毫无疑问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不仅是水能,还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抽水蓄能等等,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能源结构转型、治理环境污染、提振经济、应对减排压力、实现全面小康,这几个目标的同时实现才是最现实的选择。
大家现在非常关心雾霾问题,误认为只有核电是大规模替代煤炭的现实选择。发达国家也经历过雾霾阶段,他们现在减核弃核,难道是要重新回到雾霾怀抱吗?显然不是,是因为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特别要强调选择核电只会让中国更加受制于人。中国目前51座核电站全部投运后天然铀资源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90%,远超过了石油进口依存度,国外进口和运输天然铀资源的难度将比石油还要大。再继续增加的话,将置中国的“资源安全”于何地?中国可开发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的资源储量均居世界第一,而且还有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的极其有利的地理条件。然而到2014年底,水能资源只利用了39%、风能资源只利用了3.4%、太阳能资源只利用了百万分之一!很显然哪一个道路更适合中国。
旁观者清。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里夫金,他就指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正如沙特在石油产业中的地位一样,中国每平方英尺的可再生能源潜力要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其它国家。因此,中国人需要关心的问题是20年后中国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身陷于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中继续依赖化石能源与技术,还是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
为什么发达国家纷纷确定可再生能源发展为中心的电力发展战略?答案就是风能、太阳能发电今非昔比,不仅比核电要便宜得多,而且与化石能源发电相比也正在显现其成本优势。
发达国家水源资源已经充分开发,法国的水电开发程度是92%,英国90%,美82%,我国才为34%,可以说发达国家是在充分发挥水能资源,优先开发水能资源之后,才转向其他能源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英法美这个成功实践借鉴过来呢?
在这个能源转型的时代,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要先充分开发利用水能,发达国家就是很好的佐证。除了充分发挥水能之外,发达国家还通过技术创新机制解决间歇性问题,包括储能、灵活调节和发电能力等等。
我一直做的事情,也就是呼吁水电发展不容耽搁,因为水电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包括水安全、粮食安全、老少边穷地区的精准扶贫、风能与太阳能大发展、自主能源供应、资源保证,还有关于航运发展的改善,而且这六个方面,都是其他能源无法替代的。除此之外,包括治理雾霾、环境污染、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振经济等等,水电也是可以有重大贡献。
水的短缺是比能源短缺更大的危机,水的危机要比能源危机更严重,因为能源可以替代,但是水是没有办法替代。无论从保障用水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缓解减排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哪一个角度来说,大力发展水电水利工程都已是刻不容缓。
我们目前水危机已经很严重,正常年份,我国缺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约为3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我国每年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预计2030年中国的用水需求量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增加61%,并将超出供应量的25%。 所以这样缺水形势摆在面前,我们要及时筹划,未雨绸缪。
现在水电发展有两大障碍,一个是生态环保主义问题,还有一个体制障碍,水电发展需要健康体制,需要捋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三者的关系。
生态环保主义已成为水电发展的重大障碍问题。生态系统是复杂系统,主体很多。人、鱼、树出现矛盾时该以谁为准?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对鱼的投入不惜一切代价要不要?去年我对水电大坝对鱼类影响问题做了调研,我们现在对鱼的保护投入上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这有一个度的问题。针对水电开发的环保理念该如何反思?不能一刀切为环保而环保,而且是脱离国情的过度环保。一些国际专题研讨会上,国际专家认为中国首要问题是解决人的缺水问题。
去年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方针提得更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当现在媒体连篇累牍的指责以三峡为代表的水电水利工程的时候,是否想到了这些水电水利工程让多少人免于洪灾灾害?多少偏远地区的百姓因为水电工程摆脱了“靠天吃饭”工作难、上学难、看病难、通讯难的困境?我们的粮食生产因为充足的水利而有了保证?。特别像长江、黄河,既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水患灾害,1931年中下游全部被淹,死亡14.5万人;1935年江汉平原53个县市受灾,死亡14.2万人; 1954年京广铁路中断100多天,死亡3.3万人; 1998年受灾严重的中下游五省,死亡1562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如果没有忘记这些事情,那又为什么职责三峡呐?
当某些人总是以美国、法国,60%的核电站均在内陆作为依据,从而推断中国也要大力发展核电,为什么不提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水能资源就几近全部开发。当某些人总是拿“核电在世界电力比重约10%”来批评“中国核电比重太低、仅为1%”进入进而主张“中国要大力发展核电、核电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时候,为何不提“全球近1/5电力来自水电,有24个国家90%以上的电力需求由水力发电提供,有55个国家水电比例达到50%以上”呢?。
提到核电的环保问题,核电对水的污染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只是这个事情基本上没有被提上桌面来。今年2月份,《能源杂志》调查报道提出来核电站冷却水热污染,核电站附近局部温热,温水排放造成海洋生态的破坏。还有海域热污染面积赤潮的发生,比如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海域自从94年运转之后,有害赤潮发生由运转前春秋两季到现在全年供应。还有福建宁德核电站2013年4月投产,仅仅两年半时间,周围海域最大热污染面积达到80.51平方公里。
最后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深思的反常现象,同样是着眼于对河流保护的关注,对于中国水电大坝的修建,一些环保NGO组织出面强烈反对,而对于污染后果最严重的长江流域核电建设却几乎从没有听到过这些NGO发出过任何反对声音,这不是很反常的现象吗?与此同时,在欧美发达国家,因为核电潜在巨大风险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减核弃核态势,而承担着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库大坝却没有一座被拆除。可是反水库大坝的舆论和力主大干核电的舆论却在中国国内大行其道。这种种反常,值得深思。
生态环保主义、极端环保主义,为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人类就什么都不要做。雅鲁藏布江几乎零开发,我们去年到岩江走了一趟,触目惊心,荒漠化已经非常严重,这和想象中的森林茂盛、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印象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修什么水库大坝,缺少水利设施,缺少必要的调水设施,所以导致荒漠化这么严重。所以为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人类就什么都不要做的“极端环保主义”真的可取吗?。
十几年前,因为"我们要为子孙保留一条生态江"的原因,我们怒江开发被搁置下来了,搁置了十几年,现如今当地42万居民至今处于非常恶劣的生存环境中:65%处于贫困线以下,1/4住在没有路的地方,1/5已经失去生存条件,居住在山体经常滑坡的地方。因为贫困,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十分严峻。河谷两岸因大量砍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等落后生产方式导致森林涵养水源功能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和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滑坡、山洪、泥石流、旱灾等灾害日趋频繁,生态环境并不是如我们所愿越变越好,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可能就违背了我们保护生态的初衷。
十八大报告里边特别强调了"建设生态"。保护生态不等于人们什么都不做,完全听命于自然,而是要建设生态。已有水电站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急需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宣传。也就是说我们的水电站及水利设施,减少了多少洪水、水荒、凌汛的灾害,解决了多少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哪些原本恶劣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变等等这些,急需客观全面宣传。不能因为搞不清楚的"哲学争论",阻碍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贻误中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战略决胜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长江的讲话谈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长江生态保护”。对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水电站的开发到底属于保护长江生态还是破坏长江生态?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学界、媒体界、政府阶层认真思考, 需要认真科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