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0日,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在北京举行了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历史大旱及典型场次旱灾水文特性复原"项目结题和财务验收合并验收会。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水利部国家防办、中国水利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华能集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水利部预算执行中心、水利部财务经济司的专家成立了专家组。专家组听取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关于项目完成情况的汇报,审阅了有关材料,经过质询。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综合评价为优秀。
专家组认为项目通过旱灾史料研究干旱,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历史文献研究中,提升项目成果的科技水平,填补了我国和世界旱灾研究的空白,具有突出的科研学术意义,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并建议进一步发掘旱灾史料的科技价值,为我国抗旱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基础性工作一般指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求而开展的获取自然本底情况和基础科学数据、系统编研或共享科技资料和科学数据、采集保存自然科技资源、制定科学标准规范、研制标准物质等科学活动的统称。科技基础性工作是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识自然现象和发现科学规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和公益性等特点。
我院水利史研究所具有丰富历史文献资料馆藏资源,这些资料的整理工作符合科技基础性工作一般要求。根据科技部要求2008年提出了项目申请,2009年立项。项目经过5年的工作,完成了资料性专著《清代干旱档案史料》(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整理编制了“中国近500年旱灾年表”、编写研究报告2分,出版了学术论文8篇,培养锻炼专业化的历史灾害文献整编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