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科文化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田孝忠同志事迹简介

发布时间: 2014-12-12 来源: 离退休职工处

    北京深秋,黄叶飘零,一位老人佝偻着身躯,缓缓推走一车又一车的残枝落叶,寒风吹散他耳边的银丝。他是一位善良的老人,他的善良让人们记住他的永远是一张朴实的笑脸;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的慈祥让人们忘记了地位身份差别。就是这位老人,30年如一日,冒着严寒酷暑,顶着风吹雨打,俯下年迈的身躯,捡起43000多公斤废旧钢铁,清运废品9500多公斤,用小推车从各角落推运回100多吨锯末给茶炉房做燃料;义务为居民传递信件39万多件……从这一件件看似卑微的小事之中,从这位老人的执著坚守与默默奉献之中,人们看到了大爱与崇高,也更加深切地感悟到:一个人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都能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位老人,便是我们熟识的老院长田孝忠同志。

    田老1938年入党,同年参军入伍,从一个普通的士兵一步步成长为军队的优秀指战员。新中国成立那年,历经血与火考验的田孝忠转业到水利战线,从华东水利部处长做起,直至担任水科院副院长兼咨询委员。

    1982年12月,田老离休了,但他为人民服务的心却未曾停歇。在常人看来,拼搏战斗了几十年,完全可以在家渡过一个安逸、快乐的晚年,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然而,田老并没有把自己的贡献作为享清福的资本,他决心用自己的余年岁月,为大家做点好事、做点实事。

    “垃圾天天扫,把废变成宝”,这是田老离休后的第一选择。在常人看来,厅局级离休干部拾废钢铁、回收废弃物,是难以理解的事情,但他却干的津津有味。田老说:凡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我都愿意多做一些。

     “小车响车轱辘转,经常的推天天干。战酷暑来斗严寒,已经干了整十年。”从离休那天算起,在这四千余天的晨曦暮霭里,田老身着一件蓝大褂,冬捂棉帽,夏顶草帽,推着他的小推车,游走于水科院里的每一个角落。由拣废钢铁,到拣垃圾,木柴、树枝、废旧橡胶塑料、水泥、水泥纸袋、砖块、麻刀、煤炭等等都难以逃过他的眼睛。

    “在外一把抓,运回再分家”。十多年来,老人的足迹遍布西三环路到二里沟东口的各个角落,哪里有废弃的物品,哪里有垃圾,哪里脏乱,田老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凡是有再利用价值的东西他都捡回来,然后分门别类的送到它们该去的地方。十多年的时间里,田老回收废旧钢铁43000多公斤;清运、处理干树枝、破木头、烂树根9500多公斤;先后从马神庙学校处、四道口垃圾堆、二机部宿舍区、老虎庙、紫玉饭店等地推运回锯末约101000多公斤,送给茶炉房做燃料。

    在拣拾垃圾废品过程中,田老看到院里一些角落有弃渣土,几个公共厕所经常没人打扫,环境卫生不好。于是,他又主动打扫起庭院的卫生,这个没有人愿意干的活。当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个老头起得早,推着小车满院跑,垃圾渣土他搬走,环卫死角他清扫。破铜烂铁他集中,送到仓库往上交,破木树枝他拣走,送到茶炉充煤烧。”这是人们对老人家最朴实的赞美与感激。田老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做着卫生使者,用简单而繁琐的劳动践行着一个老党员的为民理念。

    “不辞辛苦二十年,信找主人不再难”,这是田老做的另一件让人感动的事。1992年6月的一天,田老在收发室的窗台上看到一个小铁筐,筐里有些还没送出的信件,热心的田老,随手翻看了一下,其中有两封信上面的人名,是自己认识的人,再看信封上的邮戳,便知是来了很久而没有及时送出的信件。于是,田老便主动把信件送到了收信人家里。

    再到后来,细心的田老从收发室的同志那里了解到,这些信件没被送出的原因,一是地址不详,二是收发室的人手不够,所以就只好放到筐里等着主人自己来寻找了。打那以后,田老就经常到收发室的小筐里翻一翻,把认识的人和有详细住址的信件,及时送到主人手里。对那些只有人名、地址不详的信件,田老就通过找人事处、房管科、家委会等单位询问收信人的住处。从此,田老“兼职”干起了信件投递工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重的体力劳动,田老渐渐感到力不从心。2001年,田老告别了陪伴他多年的手推车和铁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为各部门、家属区宿舍楼投送报纸、信件的工作上,并与这项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后10多年的时间里,老人家坚持每天到传达室分发报纸、信件,处理错递错投、地址不详的信件,为各部门、家属区宿舍楼分送报纸、信件。

    为了方便分检信件,田老还自己编写了一本用于翻查收信人的名册和户口簿。查不到的,田老就向“劳资科”、“老干部处”等单位询问,仍查不到就用“大字报”公布,十天后无人领取,才退回邮局。

    为了减少错投错递的信件,一心想着大家的田老不厌其烦的给有关部门写信,向他们提供合理化建议。在写给邮局的信中,田老通过编写顺口溜的方式提醒邮局节约使用信袋绑扎绳。根据田老自己的统计记录,1992年至2011年6月,经田老处理的信件有392413件,向邮局退回43657件无法投送的信件。这些信件指的都是“平信”。此外,田老还处理了大量挂号信、快递、包裹、订购的书报杂志、汇款单等其他邮件。

    珍惜资源,节约每度电,节约每滴水,是田老始终坚守的信念。从随手关掉别人忘关的电灯,到主动到宿舍区走廊、办公区楼道、公共厕所等场所关掉长明灯。自开始关灯至2011年6月,共关灯六万五千余盏(次)。

    自己节俭是一种美德,带动大家建立节俭意识是一种境界。为了倡导全员节俭意识,田老自编了许多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一直为大家津津乐道。如:“用时开来不用关,养成节电好习惯;只去开来不知关,这样就会浪费电。”“礼拜五快下班,千万莫忘把灯关;否则,浪费三夜和两白天。”“水是很宝贵,使用莫浪费。忆想上甘岭,口咽多受罪。”等等。此外,田老经常为院领导提供的《办公楼关灯情况表》,更是起到了督促大家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的作用。

    老人的做法有时引起大家的不解,他幽默的说:人们对我有议论,褒贬皆有,说法很多。我是有对也有错,这是事物一规律。做事莫怕别人说,我的态度对的做,错的听、顺耳过。千万别往心里放,免得自寻烦恼多。

    田老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党和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为水利事业及水科院发展付出了一切,但他始终想着多做点事,少给单位添麻烦… …在处里组织活动时,他从不单独要车;老伴生病了,他便自己用三轮车拉着老伴去医院… …这就是一位老党员的品质与风格。

    可敬、可爱的田老,从残酷战场到田间地头,从机关单位到胡同小区,从20世纪到21世纪,始终坚持做好事,做好人,为大众谋利益。在他的身上,闪现着老一代革命者的光辉,他用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历尽百年沧桑,走过世纪风雨,用滚烫的心,热情的手,一生都在雪中送炭,终日都在助人行善,他的生命价值在于奉献为本,甘于平凡。他的善行善举,是有形的正能量,如和煦春风,温暖了每一个水科人的心;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将激励着我们以更强的奉献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在治水、兴水的历史征程中,像田老那样,像身边无数个平凡的人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正如歌里唱的,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你我。

分享到: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11 15: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