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办公室 何 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脉,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还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水利事业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的意义: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的提高,实现对水有效的治理开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人水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生产实践反复证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往往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和有效支撑。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即是对这一哲学思想最为精辟的论断和极其智慧的概括。当前,面向“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支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客观要求和动力源泉。本文力图通过对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联性的哲学分析,确定出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在客观认识我国特别是水利行业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一、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内涵(一)创新与发展
创新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是人类的主体行为,即人类处在被认识对象和被改造对象面前的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永恒发展体现了创新的普遍性,这是由于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普遍存在,以及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创新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外因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创新和发展。同时,客观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和辩证发展的,有其内在规律可循,这种规律性的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创新,根本上是在对事物客观规律准确探知与把握的基础之上,推动和引导客观世界发展的人类的主观能动行为。创新意味着一种新的突破,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认知对象和实践客体的表象的穿越和本质属性的融合与跨越,但创新不是无中生有,不是发展的断裂,创新既是对以往认识的新突破,又是下一个新的创新的起点。
(二)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科技的开拓和发明,是指新科技的提出和对旧科技的创造性改造,是科技发展和进步的表现,是科技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根本手段。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关乎并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在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中,科技创新本身也是历经着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创新不但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当下人的需求,更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达到一种更高层次、“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另外,科技创新作为一项人类的活动必然具备相应的价值观,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和利益目的。其直接目的,一般是为了解决当下科学技术或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而长远目标,则是要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符合并服务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具体到水利科技创新,不但要解决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现实性的问题,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发挥引领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动力。
二、科技创新能力及其评价指标分析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迄今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并较为精确的关于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和定量指标。目前,常规的科技绩效评价体系中,多取用科技论文和专利权数作为重要的可量化的科技产出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我国科技论文产出情况
科技论文作为科学技术研究直接产出的一种重要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作为国际科技界公认的权威科技文献检索工具,反映并代表了全球重要文献尤其是基础科学文献的科技水平。
据统计,2001年至2011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论文83.63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论文共被引用519.14万次,排在世界第7位。2010年,SCI数据库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42.10万篇,其中,中国内地12.15万篇,占世界总数的8.6%,位居世界第2位。2001年至2010年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量逐年增长,所占世界份额的比例从3.6%上升至8.6%,提高了5个百分点,排名从世界第8位跃居第2位,仅次于美国。具体统计情况见图1。
一般而言,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是对其科学价值的肯定,亦反映该论文的质量、影响力和知识传播程度。2010年,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5.87次提高了5.8%。相形之下,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比上年提高了1.3%。目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还与世界平均值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
图1 2001年至2010年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及所占世界份额统计情况
从学科分布来看,目前,SCI收录的我国论文数居前的10个学科分别是: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科学、临床医学、数学、基础医学、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地学和环境科学,其中,化学占世界份额16.3%。在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中,水利工程学科的论文数一般位居世界排名的第30位左右。
(二)我国专利产出情况
专利代表技术发明活动的产出,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发明专利等3种类型,其中,尤属发明专利的科技含量最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也成为衡量科技产出和进行国际比较的重要指标。
2010年,我国授权专利总量为81.5万件,较上年增长40.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增至13.5万件,同比增长5.2%;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为34.4万件和33.5万件,同比增长分别为69.0%和34.3%。2001年以来,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4.4%,授权量年均增长33.5%。截止2010年底,我国有效专利总量为221.6万件,其中,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为25.8万件,所占比例很低,仅为14.1%。
鉴于各国专利体系存在差异,国际上一般取用OECD(经合组织)提出的“三方专利”作为相互类比的专利指标数。“三方专利”指向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专利局都提出了申请并至少已在美国专利商标局获得发明专利权的同一项发明专利。根据OECD对41个拥有三方专利国家(地区)的统计,2009年我国发明人拥有的三方专利数为667项,占世界的1.43%,排在第11位,比上年度上升1位。2005年至2009年我国三方专利数呈逐步攀升趋势,部分国家(地区)的具体统计情况见图2。
图2 2005年至2009年部分国家(地区)三方专利统计情况
(三)总体分析及存在问题
一是从科技论文的产出指标来看,近10年来,我国的科技论文数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世界排名已从第8位跃居第2位,表明科研产出效率及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二是SCI论文主要反映一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状况和实力,自2006年以来,我国SCI论文总数一直位居世界第2位。但从反映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的被引用情况来看,我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位居世界第13位,落后于相应的论文总数的世界排名。
三是从学科领域来看,目前我国化学、材料科学的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尚居世界前列,但如果以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计,我国所有学科的篇均被引用次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70%。这反映了我国各学科仍存在SCI论文整体质量不高和学科科研水平不均衡等问题。其中,水利工程排名约居世界第30位,还需亟待提升。
四是从专利指标来看,我国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均逐年快速增长,发明专利数量也稳步增多,这表明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有了较快提高。但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进行国际申请的发明专利数量还较少,三方专利数占世界的1.43%,排在第11位,这反映出我国自主研发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相对较为薄弱。
三、结合水利科研单位实际分析科技创新现状水利科技是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水利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今年6月正式发布的《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管理的3项主要任务中,其中有2项涉及水利科技工作,即一要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二要推进水利科技创新。这也是针对当前水利科技工作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还存在的较明显不足而提出的发展要求。仅从科技对水利贡献率约为40%的这一斑可见,距离发达国家70%贡献率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何稳步、有序、可持续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一课题已摆在了所有水利科技工作者和水利科研单位的面前。以下结合作者所在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水科院”)的实际情况做一简单分析,力求理清科技创新的现实状况、客观条件和内在动力。
(一)单位概况
中国水科院是从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国家级公益性研究机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担当着水利科技创新发展排头兵的角色,主持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国内几乎所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突破性科研成果。其学科门类齐全,研究领域覆盖了水文学与水资源、水环境与生态、防洪抗旱与减灾、水土保持与江湖治理、农村与牧区水利、水力学、岩土工程、水工结构与材料等十多个学科方向。这对于分析科技产出情况、总结成果经验和探索创新途径,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科技论文及专利产出情况
沿用科技论文和专利数作为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2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
2001年至2011年,全院共发表科技论文6070篇。其中,2011年发表论文816篇,比上年度增长5.1%。2001年至2011年的科技论文数量逐年增长,年均增幅约为6.2%,具体统计情况见图3。
全院授权专利共计203项,其中,发明专利86项。2011年授权专利数为45项,比上年度增长28.9%。2001年至2011年的专利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约为8.7%,具体统计情况见图4。
统计数据表明,10余年来,中国水科院的科技论文和授权专利数量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显示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
同时,统计数据显示,在CSTP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科技论文中,2009年排名前50名的研究机构中,收录的中国水科院科技论文数为249篇,全国排名第22位,位居水利行业第1位(其中水利行业研究机构仅为2家,另一单位排名第49位)。在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居前50名的研究机构中,中国水科院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为1319次,排名第33位,再次位居水利行业之首(其中水利行业研究机构仅为2家,另一单位排名第43位)。这不仅表明中国水科院在水利行业中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显著,同时也凸显并印证了水利科技创新领军人的地位。
图3 2001年至2011年中国水科院科技论文统计情况
图4 2001年至2011年中国水科院授权专利统计情况
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及建议厘清了辩证观和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分析了我国及水利行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并结合水利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梳理并提炼影响创新和发展的诸多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提出进一步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一) 把握水利科技需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水利科技顶层设计,广泛组织科技专家深入解读中央及水利部有关水利工作的部署,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新需求。加大对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的研究力度,对具有前瞻性、宏观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基础理论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推广等,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支持和培育工作,激发创新持续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 加强创新投入管理,改善科技创新条件。
加大创新投入管理,对原创性研究提供持续的支持,使其不断形成科研积累和成果储备,为某一特定时期的重大原始性突破创造条件。同时,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和外部环境。稳步推进科研条件平台建设,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条件。
(三) 激励科技成果产出,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完善水利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等,实行科研项目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全过程管理。建立科学、公正、高效的创新体系,树立积极的创新激励导向,鼓励有影响力的科技论文、国家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的产出,抓好重大成果提炼和集成,以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带动各学科全面、持续发展。
(四)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科技创新梯队。
加大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加强优秀人才引进,提高科技队伍整体素质,构建配置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梯队。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标准,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 促进内外合作交流,增强科技创新合力。
倡导“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机制,强化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开展多方位、深层次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凝聚科技兴水治水新合力,提高水利行业科技支持和创新服务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编,《马列著作选编》(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
2、中共中央党校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3、田应奎,《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分校讲稿,2012年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
5、《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12年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