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国家大剧院一年一届的五月音乐节踏春而来。
5月10日,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公益演出“吹奏春天的室内乐”——哥本哈根古乐团管乐四重奏音乐会首次走入民间,来到水利部老年大学进行演出。老年大学多功能厅座无虚席, 120位学员代表现场聆听欣赏。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艺术普及教育部部长王大羽、副部长张琳,水利部离退休干部局副巡视员赵龙华、文教活动处处长王志菊,中国水科院离退休职工处处长张欣等人到场观看演出。
五月音乐节,是国家大剧院倾力打造的品牌艺术节,主推高雅精致的室内乐演出,2009年始,今年是第11届,旨在艺术普及与推广,打造亲民、为民、惠民的剧院。音乐节期间,除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音乐会,艺术家们还走进机关、学校、医院、居民社区、厂矿车间等城市不同角落,进行公益演出,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室内乐、欣赏室内乐。参与五月音乐节商业演出的艺术家们对公益演出大力支持,无偿参与演出,使得大剧院能将此项举措长久贯彻,服务社会、回馈市民。
哥本哈根古乐团于1991年进行了第一场演出,自此发展成为北欧地区以演奏巴洛克时期音乐为主的重要乐团,并成为世界上最精彩最有创意的巴洛克乐团之一。乐团对作品独到的诠释以及与观众较强的沟通能力是哥本哈根古乐团的特征。
本场音乐会,管乐四重奏的四位艺术家主要为大家演绎了欧洲皇家庆典上经常出现的音乐。该管乐四重奏由乐团的双簧管演奏家Antoine Torunczyk,Per Bengston,Nienke van der Meulen以及巴松演奏家Lisa Goldberg组成。他们先后演绎了来自几个不同国家的五首不同风格与形式的作品。第一首曲目是由安德烈·丹尼根·菲利多尔于1705年创作的《皇家进行曲》选段。安是法国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宫廷乐师,来自著名的音乐世家菲利多尔家族,自身从事曲目归档整理并在皇家乐团中演奏,谱写了很多相关作品。曲目二是由约翰·菲利普·克里格尔于1704年创作的《户外诙谐曲》F调组曲。作曲家是来自德国的巴洛克大师,他和他的弟弟都是17世纪的著名音乐家和风琴演奏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许多已遗失,现场演奏的是他晚期作为魏森费尔斯管弦乐团指挥时创作的作品,是幸存作品的上乘之作。曲目三是由亨利·普塞尔于1694年创作的《永别了女王》,选自英国玛丽女王葬礼音乐。亨利·普塞尔是17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在他之后的两百余年内,英国没有一位作曲家的名望能与之比肩。该曲创作于他去世前一年,当时他年仅35岁。该曲目也让大家领略到了复调音乐的魅力。第四首作品是由詹姆斯·派斯博创作的《女王安的双簧管乐队组曲》。作曲家是一位在英国生活的法国人,和亨利·普塞尔生活在同一时代,作为留声机演奏家和剧院音乐作曲家而著名。最后一首曲目是由朱利叶斯·伏契克于1899年创作的《第68号半音阶凯旋进行曲》。朱利叶斯·伏契克一生为捷克创作了大量的军队乐曲,部分曲目至今仍在捷克共和国作为爱国作品被演奏。这首作品是其代表作,别称是《角斗士进场曲》,作曲家之所以将这首曲子改换名称是因为个人对罗马帝国的喜爱。
四位艺术家技艺娴熟,在他们唇指的配合下和四人协同下,自然流畅的旋律次第倾泻而出。老年大学现场欣赏感受的学员们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人人凝神聆听,心随律动,那乐声时而明快,时而低缓,时而婉转,时而铿锵,时而云淡风轻,时而黯然神伤,致使大家不断的沉醉和陷入,仿佛一会儿置身庄重肃穆、气派非凡的盛会场合,一会儿又在百卉竞妍、百鸟啁啾春风拂面的户外赏游,一会儿来到了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的追思会,一会儿又来到了让人情绪高涨的军队凯旋观礼现场。大家连续多次将赞美和答谢的掌声送给了四位艺术家。
幽默而又洒脱的四位艺术家演出期间连续与现场人员进行友好和亲切的互动,接连将气氛推向高潮。他们以行进吹奏欢乐曲目进场,又以行进演绎欢乐曲目离场,让美好的欢聚时光完整的留在所有现场聆听欣赏人员的心头。他们说,希望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将回荡起美妙的音乐,让音乐流淌在城市的“血脉”之中。
演出结束,水利部老年大学的学员代表特意向四位艺术家赠送了精心创作和制作的书画作品和具有鲜明传统中国风特色的钩织手工艺作品。几位艺术家一脸惊喜,对礼物爱不释手,连说非常好、非常漂亮、中丹友谊长青表达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