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技术领域学者身上,几乎都会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他们的血脉里,似乎天生就带着吃苦耐劳、孜孜不倦。水利事业发展长河中的专家们,尤为如此。范家骅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习近平主席的观点可以说是范家骅至今为止的人生总结。今年96岁的他也时常念叨着“喜爱科研的人可以获得充足的幸福感。”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从物质精神贫瘠的时代,到娱乐至死的当今社会,范家骅的“辛苦事”一坚持就是大半个世纪,无论是物质贫乏时期,还是辉煌的学术成就加身,哪怕是在退休之后,他都勤恳依旧,用不断地自我修炼,发挥所学所能,为水利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现下,岁近期颐的他为水利奉献了近一个世纪,回首踏入这片领域的那一刻,他依旧心潮澎湃。像大多数科研领域的大师一样,他一路走来,始终埋首于心爱的水利事业中,默默无闻,淡然笃定,向着远方、向着深处不停探索。
意气风发奉献于国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虽然没有真正的沙场秋点兵,年轻时代的范家骅亦是意气风发。194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土木系的他不过23岁,与投身战场的同龄人相比,他的“战斗力”丝毫不弱于当时的名将。当然,这样的战斗力,他用在了钻研水利上。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尤其是水利领域,极度缺才少贤,见证新中国成立的他选择继续为国家水利奉献,与祖国一同进步向前。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带着这般的豪情壮志,范家骅先后主持三门峡水库异重流排沙实验研究以及改建中泥沙研究、大港电厂大型引水工程实验研究等工作。彼时,科研条件极其有限,设备、人力远远跟不上技术需求,且这些研究皆无先例参考,范家骅只能克服重重阻力,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心中的高志驱使着他前行,质朴的品质给予他勤奋刻苦的动力,每一次研究,都会为了确定一项数据,通宵达旦查阅各国文献。当时不比现在,键盘上轻轻敲击便可搜索千万条信息,那时的各种数据只能依靠逐字逐行的翻找,这样的繁琐劳累,他好似根本不曾察觉。在他的眼里,仅有水利二字,为此,他甘愿付出所有。退休前,他的荣誉已是沉甸甸——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
退而不休力获称赞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退休后,范家骅却用不停地钻研的脚步延续着“盛年”,甚至更加投入。退休宛若另一个开始,让他向科研深处走去,特别是在异重流方面,斐然的研究成果征服了无数人,诸多项目也竞相找到他寻求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1985年,美国波多黎各自来水中心的两个水库淤积严重,需要处理,拟新建一坝。负责人毛瑞斯在研究过程中,偶然看到范家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水库处理方法的绿皮研究报告,深感认同。当即与范工通信联系探讨水库淤积问题,并在1990年邀请他赴美参加中美加专家组,进行两水库的实地考察和讨论。虽已过花甲,科研的心却依旧火热,范家骅没有犹豫,即刻动身奔赴异国,以丰富的经验以及学术累积顺利协助其解决水库泥沙淤积处理。因为在这个项目中的突出表现,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员推荐,范工接受美国能源部的邀请,赴美编写“泥沙控制保持水库库容的准则”全英文报告。并受邀访问美国垦务局和Iowa大学水工试验室,分别作水库泥沙和异重流报告印度工程大学还邀请范工赴印为水库泥沙控制培训班作两个报告。
对于早已习惯不断学习与进步的范家骅来说,以所学所能解决水利研究中遇到的难题不过是最基本的学者素质。而参与这个水库淤积研究项目成为了他在水库淤积处理上的经验总结工作被介绍给国际社会的契机。1991年,在德国召开的第5次国际泥沙会议上,曾与范家骅一同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库淤积研究项目的南斯拉夫专家布鲁克将范工名为case study approach研究法的水库淤积处理方法提出,立即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大力肯定,并建议教科文组织以后研究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人都使用此法。毛瑞思与国内的同事们也见证了各国水利精英们对其的称赞,回国后将此事告诉范工,都觉得很欣慰。
淡泊名利钻研依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对于大多数科研学者来说并非如此。水科院刚建院时,不鼓励技术人员写书,会被认为是“有功利思想”。而此刻的范家骅却被黄文熙教授指名发表文章,于是他将稿费一分不少地上交了泥沙所。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或许是高洁的品格让范家骅的科研更为纯粹,他的成就也继而愈发之高。自case study approach研究法在国际上获得肯定后,毛瑞斯便建议他合写一本关于水库淤积处理 的书籍。范家骅用时5年,完成英文专著《水库淤积手册》一书,于1997年由美国McGraw_Hill出版公司出版。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一本含金量巨大的科研巨作,范家骅却在书绝版之后毅然放弃版权,直接在网络上免费共享。
其实,早在1959年,范工就通过水槽实验,以单位的名字发表有关异重流泥沙研究的报告。截止2018年,仅异重流潜入点一项的研究成果就被引用40余次,他早年翻译的泥沙著作——巴伦布德拉特理论也被诸多知名学者引用。赤诚之心注定进步辉煌将接踵而至。退休后范家骅仍然忙碌,经常受邀在世界各大名校做报告,1998年在香港大学水库异重流问题报告、1990年抵达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进行访问,爱荷华州立大学、苏明尼达大学等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老当益壮依旧前行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范家骅所著的学术报告、书籍有许多,每本都是让同领域人士如获至宝的“绝学”,范工深知研究报告缺少数据,需要看报告的人自己去查,很不方便,因此不同于一般报告简化研究过程,他的文章里都附有数据,研究的细枝末叶皆在其中,因而他做报告也会比常人花费更多精力。尽管他知道,这样的结果是篇幅较长,论文不易发表,却依旧是把实验过程和研究数据附上,便如他的人一般,一步步清楚明白,每步骤数据如何得来一目了然。这样的钻研精神也驱使着他不断思考,温故而知新,2011年还出版了专著《异重流于泥沙工程实验与设计》。现下,96岁的他仍旧坚持每天思考问题,并进行实验与整理研究,2018年4、5月还在水利学报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实际上,这样“较真”了大半个世纪的科研老学者并没有如世人想象的那般,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去钻研水利。相反,他有着高雅的情趣,英语自是不用说,对待喜爱的古典音乐、美学,他一样是潜心欣赏,单单是收藏的唱片就有几百张。他告诉我们青年人,做科研,永远都要记得学习,多学习、常思索,汲取先进经验,运用于实际,方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水利人。就像他一般,即使退休年事已高,依旧不忘在科研世界里笃定前行。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因为勤奋好学,范家骅为水利献出所有赤忱,从风华正少至垂垂老矣。无论退休与否,他从未止步,在辉煌成就的背后,他淡然却坚定。他的勤学精神已然成为一盏明灯,指引着当下的青年人奋进向前,鞭策大家如他一般,用勤恳刻苦为辉煌未来而奋斗,继而收获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