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一代伟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向祖国和人民表达深厚情感的话语,放在我院退休职工石庆德的身上同样适用。2016年7月9日,石庆德走完了自己82岁的人生道路,两天后,他的遗体无偿捐献仪式在北京协和医院完成。
石庆德1934年5月出生,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16岁的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人民子弟兵的一员,复员后被分配到原国家水电部模型厂(我院前机构之一)参加工作,勤勤恳恳至退休,在平凡岗位做出了应有贡献。
据老人的女儿石跃援讲,石庆德有遗体捐献的想法由来已久。最初是看到别人捐献遗体和器官,感觉这一行为是爱人类爱祖国的大美体现,是爱心接力,心灵上有巨大震撼,心理上产生强烈共鸣。后来他在平日消闲散心的读书学习中对遗体捐献事宜做了进一步了解,还特意避开子女亲属向志愿宣传人员与有关医务工作者咨询具体流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上的观点千百年来在国人心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石庆德的子女与亲友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人死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开始大家不理解他的想法,总以为是一时的冲动,纷纷劝他打消这个大家很不理解也不愿接受的念头,于是他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地多次与亲友对话谈心,详述自己对遗体捐献的认识与感受:他觉得,人死了,把遗体捐献出去,用于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或者救助其他患者,是把无用变有用,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子女与亲友明了了他的心界,接受了他的意愿。“我们做为他的儿女,本着‘顺者为孝’的理念,尊重他的想法,在他故去后,把他送到协和医学院,代他完成遗体捐献。”石跃援如是说。“从2013年10月提出申请,到2016年7月11日完成捐献,近三年的时间,他从没反悔,从无犹豫。”
“这是我爸收到的最后一个证书。一个平凡的老人,最后做出了这么一件不平凡的事,这值得我们问一个为什么?说明他的思想境界是非常高的” 。想父亲时,石跃援会捧着石庆德的遗体捐献证书深情看看,她以平实的话语对父亲的大爱之举表示了肯定和支持,表达了对父亲的爱戴,也以有这样一个开明的父亲为荣。
医院遗体捐献区域的宣传板上面有如下几段话语:“把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是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受到人民的赞扬!”,“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很具人性关怀,这些对捐献者褒奖的暖心话语既可告慰逝者也可安慰亲属。
遗体捐赠行为在早年是讳莫如深令人讶异的话题,近年来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和推崇,但践行者寥寥。石庆德做出捐献的意愿确属难能可贵,其奉献精神树立了榜样,开风气先河,以大德义举为我院职工的精神风貌增辉添劲,必将提升广大职工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和奉献无悔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