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4日上午,我院举办国学知识系列讲座第二讲,邀请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作“诗词鉴赏与人格修养——略谈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艺术”专题讲座。人事处刘宁副处长主持讲座。来自院属23个单位共120余名职工参加学习。
讲座从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特别指出:“领导干部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 。唐诗宋词是古典文学的瑰宝,主讲人带领听众一起探寻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感悟作者之诗心文心与士心,洞悉社会、人生、时代和艺术的幽微。
主讲人从送别诗讲起,列举了王维的《渭城曲》、《送沈子福归江东》、李白的《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高适《别董大》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表达出缱绻的离愁别绪。主讲人又介绍了以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以及王维的象征主义为代表的唐诗的三大流派,让听众对唐诗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具有丰厚诗教传统的国度。诗歌的传统悠久、丰厚而魅力无穷。拥有包括诗骚传统、乐府诗传统、唐诗传统、宋词传统、元散曲传统、民歌传统在内的六大诗歌传统,以及现代以来的新诗传统。主讲人对唐诗的魅力进行了重点讲解,并对唐诗兴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盛唐气象的出现是由大一统的局面下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所决定的。因此,唐诗是盛世情怀的展现。而今天我们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也是我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安定局面决定的。实现中国梦,既体现了今天中华民族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主讲人为讲座做了精心准备,收集了大量文学艺术资料,综合运用音乐、演唱、朗诵等多种欣赏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让大家在了解古典诗词的历史、掌握欣赏方法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通过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春风化雨,有益于提高个人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