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
2012年12,在北京第一场大雪到来之前,研究生部及水科院2010级研究生一行7人,在张学琴老师和宋晖老师的带领下,奔赴祖国宝岛台湾,开展为期5天的水利学术交流。
飞机在12月9日的破晓从祖国的首都机场出发了,从早晨绵绵睡意中渐渐清醒,在见到飞机下方一片浩瀚的海水时,飞机播报距离抵达台湾只有30分钟。台湾真的离大陆很近,想起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大陆和台湾应该是一体的。
飞机落下后,台湾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湿热,冬天的台湾依然需要穿上过冬的衣物,从航站楼的窗户向外望去,四周都是绿色,空气中的能见度高的惊人,所有的景物显得格外的分明,天空似乎也更加高了。离开航站楼,天空下着极细的雨,逢甲大学的许秀慧女士已经在门口等着我们了,将行李装上车之后,我们便奔向台中市,看着周围的景色,我想,我们正式开始台湾之行了。
2、交流
这里,首先赞叹一下宝岛人民的热情和细致。我们的行程安排是以五分钟为基本计算单元的,行程单里甚至连交通的时间都已经计算的清清楚楚。来到台中市的第一个晚上,这里的主人为我们备下了丰盛的洗尘宴,晚宴的时间和日程表上的时间对比,分毫不差。
和台湾的第一次交流从这次晚宴开始,首次的交流当然没有严肃的学术。台湾逢甲大学的许盈松主任和水利署王瑞德副署长主持。席间没有官场的客套,没有一板一眼的讲话,没有繁复的礼仪。副署长给我们讲了很多台湾水利管理的趣事、水利署面临的一些问题,也调坎自己家庭的一些琐事和对台湾地区文化的见解,似有侃大山的味道。水利署的职员在宴席气氛正浓时,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娱兴表演,让我们听到了台湾本土的一些歌曲,甚好。
12月10日的清晨,从宾馆出发,前往逢甲大学,开始正式的交流。在逢甲大学土木水利馆,、廖清標主任为我们致了欢迎词并介绍了逢甲大学、建设学院以及海峡两岸科技研究中心的基本概况。陈昶宪院长给我们简单介绍了台湾的水问题之后做了一个主题关于非机理洪水预报机制的学术报告,生动详细的讲解了基于模糊分析,采用遗传优化的模型的建模思想和理论分析,并结合了历次台风的数据应用和分析,能较好的推估洪水水位。接着逢甲大学最年轻的女副教授,张嘉玲博士为我们讲解了目前该水利工程系研究的集水区水质模型和其应用状况,其主要工作在城市的防洪规划、水土保持及水资源治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后是逢甲大学GIS中心的主任也为我们讲解了逢甲大学的GIS研究概况,台湾目前的GIS应用。从汇报中能够看出,台湾GIS的软硬件结合非常紧密,能用的探测装备,从太空、航空到陆地甚至移动式装置探测,都物尽其用。软件系统平台也丝毫不示弱,从全台湾监控视频的调用、遥感专题图的处理及展示、自然灾害的预警、市政管理的集成,都能够实时呈现,令人叹为观止。
下午的行程首先是参观GIS研究中心,逢甲的GIS研究水平得益于这个子单位,每年能够创造1亿台币以上的产值。迎接我们的GIS中心的讲解员对我们的“导览”更加详细。从遥感对农业的服务、对市政的服务再到遥感硬件的开发,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而后又参观了多个软件开发区域及无人机机载航拍装置。我们提出的很多问题,也在这次交流中得到完美的解答。参观完GIS中心后,我们前往逢甲大学的图书馆,相比大陆的学校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中能用“tiny”来形容,一共三层楼,每一层楼从进口望去,都能看到尽头的四个边角。管理员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接近完全数字化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数以万计的电子书资源,也因此,相应的纸质图书就非常有限。一楼的大厅为学生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并提供人工和自助的借书服务。二楼提供给同学们研讨以及一些软件培训,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提供给学生使用ipad,并开发了应用于ipad的实用学习软件,丰富了学习的方式。三楼提供给一些同学使用计算机和借用视频资料。
12月11日,在台中匆忙的交流之后,来到了台北市,号称台湾第一学府的台湾大学就坐落在这座城市。走进台湾大学,两排耸立的棕榈树绵延至主楼,显得非常壮观。走过曲曲折折的小道,我们来到了台湾大学的水工所,等同于大陆高校里的水利系。首先听取了台湾大学给我们的汇报,讲解了台大在水利研究领域的地域优势和研究成果。数值模拟方面,以城市及沼泽的数值模拟为主,服务于城市防洪。在汇报结束后,我们参观了流体力学实验室、泥石流试验装置和泥沙实验室,并详细了解了工作原理。参观结束时夜色也渐渐来临,在离开台大的路上,我们注意到一个种满水草的小池子,台大的老师告诉我们,池子里的水是经过处理的污水,用于景观可以省去不少维护成本。
12月13日,一大早起来,我们前往台北水源特定区管理局。这里,接待我们的是陈局长,他为我们讲解了台北水源区的发展历史、现行政策以及目前运行所遇到的困难。讲解中很有意思的他们对库区拆迁的管理以及库区内污水治理的技术。在台北水源特定区,并没有将所有的居民拆迁出去,而是保留一些根植于此的住民,并限制本地区的扩展和发展。这样更有利于维护当地人的权利,也能保持水源干净。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加重管理局的责任,为此,在库区内就必须设置两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几十个中型和家用的污水处理装置。实际运行表明,整体的治理效果非常喜人。
下午的行程是参观库区内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并没有在大陆看到的污水处理厂规模那么大。在处理厂内也没有刺鼻的气味。厂长告诉我们,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成本都是由政府提供,处理后的污水并不排向库区,而是直接排入下游河道。这种治理在大陆也很常见,然而,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对库区内的面源污染,采用了生态处理的方法,利用山地的坡降,开凿几个人工池,利用不同是池深、不同的水草,使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经过多重净化,历时7天,完成其中营养素的去除。
3、后记
14日的清晨,我们就踏上的北归的路程。3天的考察十分的充实,从人文的角度和科研的角度我都收益颇深。台湾不愧是祖国的宝岛,有着宜人的气候、友爱的人文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保留也是叹为观止的。当然,从科研的角度,台湾有许多值得大陆学习的地方。从水利事业的政府多角度、全方位、高科技的管理,到数值模拟的多模型配比,再到全效用GIS服务平台的建立,以及全社会共享的基础数据,都是大陆有待进一步跟进的方面。其实,我认为,大陆和台湾在这方面的合作还有更加广泛的空间,也希望中华民族能够真正的统一,为我们的水利事业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