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合作交流 >> 水利水电国际资讯摘要 >> 专题报道

水与灾害:蓄势待发(上)

发布时间: 2010-01-18 来源:
    澳大利亚的历史大旱,加利福尼亚的水资源短缺,中欧最近的洪灾,以及中国的四川大地震和缅甸的超级飓风,这一切都表明自然灾害席卷了我们的地球,对人类造成极为严重和深刻的影响,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干旱、海啸、雪崩和滑坡等。某些危机比如武装冲突也可以带来灾难,例如科索沃战争或是最近的苏丹战争,导致供水和卫生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灾害数量逐年增加
    近年来灾害数量增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与水有关的灾害。
    媒体往往认为自然灾害数量的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我们所看到的自然界的演变现象,有些是无法解释的,但是它们对灾害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许多灾害(主要是对人类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那些灾害)基本上都是由人类反复无常的行为以及地球上的人口增长而造成的。所以,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之间的界线是非常模糊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我们必须把影响全球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纳入考虑范围。
1900年,全球仅有20亿人口,目前全球人口是70亿,随着人口的增长,到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达到90亿到100亿之间。这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尤其是滨海城市地区人口密度增加,使其更容易发生与水相关的灾害。
大城市人口日益膨胀,特别是居住在危房和贫民窟的人口密度的增加,促使每年人为原因造成的灾害日益严重。
    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退化也加剧了灾害的破坏力。缅甸的红树林是阻隔风浪的天然屏障,然而由于近年来大面积砍伐改作农田,红树林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是造成此次纳尔吉斯飓风巨大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造成的严重后果
    世界上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提醒我们: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它造成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以及巨额的经济损失。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这些灾害或无家可归。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仅2008年,全球就有236,000多人在300多起灾害中丧生,2亿多人受到直接影响,经济损失超过1,800亿美元。
    自然灾害席卷各个大陆,而亚洲受到的灾害冲击尤为严重,特别是发生在2008年的两个重大灾害:一是缅甸的纳尔吉斯飓风,给缅甸南部造成重创,超过14万人死亡;另一个是中国四川大地震。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地域往往比较集中。联合国减灾战略公布的一份灾害死亡风险指数报告显示,自然灾害突发时,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人口所面临的风险最大。该报告还提到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等其它国家也遭受着地震、飓风、洪水等灾害特别是山体滑坡的极大威胁。全球由洪水导致的死亡有75%发生在孟加拉国、中国和印度这三个国家。
    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制约了受影响地区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发展。同时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打破了现有的自然平衡。自然灾害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尤为严重,它可以导致几十年的努力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进一步加剧了重灾区的贫困。当今,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
    为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我们应该将言论转变为行动。尽管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是灾害带来的死亡及经济损失等高额代价并非不可控制,人类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应对,减轻灾害程度。
    由于自然灾害会造成巨大的死亡和经济损失,阻碍地区和国家的发展,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因此挑战在于怎样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
    国际社会有责任采取措施减少当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采取预防措施应对灾害,并有责任提出具体的、可持续的、可行的解决方案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
    认识到灾害的严重性和紧迫性,2007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发起成立了水和灾害高层专家组(HELP),主席为现任韩国总理韩升洙博士。高层专家组有12个高层专家,由来自于联合国系统、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中致力于水利事业的高级专家组成。水和灾害高层专家组由世界水理事会指导,是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和日本水论坛的秘书处。通过各成员协力工作,并吸纳了伊斯坦布尔世界水论坛的成果,该专家组提出了行动计划。
    这项行动计划的名称是“水与灾害”,计划提出了简单、具体和易于实施的措施,旨在减少灾害和其产生的破坏,这些预防和管理措施充分体现了世界人民在灾难面前的相互支持与相互帮助。
    这项计划有两个急需解决的目标以及在地方、国家、区域及全球等不同层次上实施的一系列的行动方针。(下期待续)
    (摘自http://www.worldwatercouncil.org/fileadmin/wwc/News/WWC_News/Article _global_ Security_L.Fauchon_english.pdf )
分享到: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