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合作交流 >> 水利水电国际资讯摘要 >> 佳作有约

美国能否养活中国?

发布时间: 2011-04-15 来源:

1994年,我在世界瞭望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随后出版了同名书籍。当这篇文章在8月底出版的时候,记者招待会只产生了中度的影响。但周末在《华盛顿邮报》瞭望台版以《看中国如何使世界挨饿》的标题再次刊登的时候,引发了北京的政界热议。

反应始于中国农业部星期一上午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会上副部长万宝瑞宣读了这篇文章。他表示,先进的技术可以使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随后,大量政府导向的文章对我的观点表示质疑。

他们的反应如此强烈,使我震惊。在综述部分,尽管我提到了导致3000万人饿死的1959-1961年大饥荒,但并未提及它造成的心理创伤。北京的领导是那次大饥荒的幸存者。因为有那次痛苦的经历,没有领导人承认中国有可能有一天必须依靠进口大量粮食。中国自己总认为他们过去是自己养活自己,将来也可以如此。

2.JPG部分领导人评议了现状,决定举全力维持粮食自给。政府迅速采取一些增产措施,包括粮食价格提高40%、增加农业信贷和对主导作物小麦、大米、玉米增加予以巨额投资以提高产量。

中国通过西北省份草地耕种来补偿快速工业化的沿海省份发展造成的耕地减少,这一措施是中国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过度开采,中国还通过超采地下水进行大量灌溉。

最近,中国决定放弃大豆自给,将农业资源自给放在谷物上。作为原产国,忽略大豆的种植这一政策效果非常显著。1995年,中国生产并消耗1400万吨大豆,2010年中国仍生产1400万吨大豆,但消耗量达到了7000万吨,大部分用于补偿牲畜和家禽的饲养。中国现在进口的大豆占4/5。

中国进口大量大豆的政策导致了西半球农业结构的改变。西半球是唯一一个可以与如此大的需求相关联的区域。美国现在大豆的种植面积要比小麦多。巴西大豆的种植面积比其他所有作物种植面积之和还要多。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是其他粮食的两倍,种植结构正在迅速转变为大豆单一结构。对西半球整体而言,大豆种植面积已超过了小麦或玉米的种植面积。

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是三个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占据了世界上超过80%的大豆产量和近90%的大豆出口量,其中大约有60%出口到了中国。

尽管中国采取措施尽力增加粮食产量,但一些趋势抑制了这些措施的实施,像土壤侵蚀等趋势是长久的,灌溉能力导致含水层水位下降的趋势则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中国快速增长的汽车和相应的土地硬化则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

1.JPG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正在中国的北部和西部形成巨大的沙尘暴中心。通过遥感影像,可以观察到每年的冬末和春初会在西北部形成大量的沙尘。例如,2010年3月20日,一场令人窒息的沙尘暴覆盖了北京,导致北京的空气质量急剧下降,迫使人们呆在室内或外出时携带面纱。能见度很低,迫使许多机动车白天需开灯行驶。

北京并非唯一一个受影响的地区,这次沙尘暴覆盖了五个省份的多座城市,直接受影响的人口达到2.5亿,而这并非偶然事件。每年春初,随着沙尘暴季节的开始,中国东部的居民总会因沙尘暴而苦恼。随着沙尘暴带来的呼吸困难和对眼睛的伤害,人们不得不关窗以防止沙尘暴进入室内,并持续地打扫沙尘覆盖的街道。居住在中国辽阔的西北部的农牧民也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世界上主要的沙漠学者王涛曾研究,自1950-1975年,中国西部和北部每年有600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沙漠。在世纪之交,每年大约有1400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沙漠,这一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并非入侵的敌人在侵占其领土,而是逐渐扩大的沙漠。原有的沙漠正在扩大,新产生的沙漠像游击队一样袭击而来,迫使北京与多方面共同战斗。在与沙漠的战斗中,中国失败了。

一篇由美国大使馆发表的题为《沙漠合并》的文章,描述了遥感影像上显示的中国北部两个沙漠扩大并合并成为一体的过程,大沙漠已经覆盖了内蒙古和甘肃两省。在西部的新疆,两个更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和库姆塔格沙漠——也在扩大并呈现出合并为一个沙漠的趋势。穿越沙漠之间正在缩小的区域性高速公路经常被沙子淹没。自1950年以来受沙尘袭击从而迫使农民离开农田的影响,中国西北部大约有2.4万个村庄已经全部或部分消失了。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不同,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平原的农民可以移居加利福尼亚,但中国的“俄克拉荷马州”并没有一个美国那样的西海岸可以接受他们。他们只能迁向人口密度已经很大的东部城市。

像过度放牧一样,地下水超采也是个严重的问题。随着中国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在中国北方平原区,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开始打井取水灌溉来来增加粮食产量,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灌溉井干涸。北方平原生产了中国一半的小麦和三分之一的玉米。超采地下水灌溉短期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产生粮食增产泡沫,随着含水层的消失,这一泡沫必将破灭。地球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认为,中国约有1.3亿人口是依赖超采地下水灌溉生产的粮食而生活的,而超采只能是权宜之计。

2010年在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Steve Mufson采访时,中国地下水专家何庆成介绍:北京的水资源供应中地下水占四分之三。北京的抽水井深度已达1000尺,是20年前水井深的5倍。他表示,随着华北平原深层含水层的消失,整个区域将失去最后的水资源安全保证屏障。世界银行关于中国的水资源的报告中,有一句对未来情况预测的话可以概括他的观点,即:如果未来水资源供需不能回归平衡,那么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3.JPG同时,中国的耕地也有许多正转成居住和工业用地,以及为了满足急速增长的车辆而建造的公路。2009年,中国车辆销售量达到了1400万辆,首次超过了美国。2010年,销售量达到了1800万辆。2011年,预计将达到2000万辆,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从未达到过的数量。增加2000万辆汽车意味着要增加100万亩公路、高速公路和停车场。中国的汽车现在正和农民争土地。

中国农村也面临着劳动力供应紧张的问题。随着企业工资的提高,农村很难找到从事低回报的从事农业劳动的年轻人。城郊和小块的耕地不再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甚至都已被废弃。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实施粮食增产计划的双季种植措施(比如北方冬季种植小麦后夏季再种植玉米和南方种植两季水稻等)也在减少。这些趋势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国粮食供应更加紧张。2010年11月,中国粮食价格指数比年初上涨了12%。现在看来,经过15年的粮食自给自足时代,中国将会转向世界粮食市场,进口更多的粮食,就像大豆进口已占世界的80%那样。中国将进口多少粮食?与进口大豆相比如何?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结果。但如果中国进口的粮食占到全国粮食的20%,那么将有8000万吨的需求量,略低于美国每年9000万吨的粮食出口总量。这将会给本来就紧张的小麦和玉米出口量,增加额外的压力。

对中国而言,灾难已经降临。他们必须向世界市场寻求粮食供应以避免粮食价格上涨的波动。为进口大量的粮食,中国肯定要依赖于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依赖美国的粮食进口,必将使中国的噩梦变成现实。

对美国的消费者而言,中国的噩梦同样也会变成他们的噩梦。随着中国进一步介入美国的粮食市场,而且这个趋势看来是不可避免的,美国的消费者将会发现,他们将与14亿收入快速增长的中国人来竞争美国的粮食,这必将导致粮食价格的上涨。这将直接拉高许多食品的价格,不仅包括直接由粮食生产的面包、面食和早餐谷物,还包括肉类、牛奶、鸡蛋等需要更大量的粮食才能生产的产品。如果中国进口五分之一的粮食,必将产生来自美国消费者的禁止向中国出口粮食的压力,就像20世纪70年代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大豆一样。

但在对中国的问题上,美国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局势。当美国财政部拍卖国债以维持美国财政赤字时,中国是主要的购买国。中国持有9000多亿美国国债,是美国的债主。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可以拒绝提供粮食给中国,但现在却无法做到。

对美国人而言,他们生活在一个半个世纪以来为世界提供早餐的国家,从未遇到过粮食短缺,也从未出现过粮食价格失控,但这一切将会改变。看上去,无论粮食价格多高,我们将和中国人共同分享我们收获的粮食。

(摘自: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网站)

分享到: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