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电力公司开始意识到,为了应付日常和季节性用电高峰一味扩建大容量电厂,并非电力系统管理的明智之举。
现有电网是典型的由地方电网拼凑而成,通常效率低下、用电浪费且功能不够健全。例如,它们往往无法把一个地区剩余的电量传输到电力短缺的其他地区。今天,美国的电网就像20世纪中叶的公路系统,而真正需要却是类似州际高速公路网络的电力系统。与交通堵塞相似,由于输电线路挤塞而无法把低成本的电送达用户,会造成很大浪费。仅在美国东部,因缺乏电力传输能力消耗的用户资金就达约160亿美元/年。
一个强大的国家电网能够不断地将剩余电量从一个地区传输到缺电地区,从而减少总发电量。最重要的是,新的电网还可以把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源丰富的地区与电力消费中心连接起来。一个能利用一系列可再生能源的国家电网是稳定的。然而,建立一个有力的、可以根据需要将电力与新能源传输和用户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电网,只是成功了一半。与此同时,电网和设备需要更加“智能”。简单地说,智能电网就是一个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该技术融入电动发电机、传输和用户系统,使电力公司直接与用户相联。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直接与他们的家用设备相连接这样的网络。
美国电力研究所称,智能电网技术可以减少电力中断和波动,每年可为美国节约经济成本近1,000亿美元。在2009年美国的一份优秀研究报告—《有线电网的进展2.0》中,关于建立国家清洁能源智能电网,Bracken Hendricks提出了能够提高电网效率几个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力:“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同步相量被广泛应用来监测整个电网的实时电压和电流。据估算,这种实时信息在美国整个电网中的有效利用可以使能源效率至少提高20%。”
智能电网不仅能够在地理区域上更有效地传输电量,它也能使电量随时间调整。例如,从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需求转移到非高峰期。要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电力公司和用户合作,这些用户需要安装“智能电表”,从而能够精确地知道在任何特定时间其电量的使用情况。这有利于电力公司和用户之间的双向交流,使他们能够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合作,以减少高峰期的用电量。
智能电表使用的设备可以接收电网信号,这使智能电表能将高峰期用电量转移。用电高峰期较高的电价也督促用户改变他们的用电行为,从而提高市场效率。例如,一台洗碗机可以编程设置为在电力需求量低得多的凌晨3点开始工作,而不是晚上8点,或可以将空调关闭一小段时间,以减轻负荷的需求量。
另一种在欧洲率先使用的方法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但使用的技术不同。任何电网在电量传输过程中都有一个小范围的波动。一个意大利研究小组正在测试可以监视电网电流的冰箱,当电量需求上升或供应下降时,就简单地自动关闭直到能安全运行为止。《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如果这项技术应用在英国的3000万台冰箱上,国家高峰用电需求量将减少2000兆瓦,相当于4个火电厂的发电能力。
类似的方法也可用于住宅和商业建筑的空调系统。美国一家设计智能电网的公司—GridPoint的首席运营高管Karl Lewis说:“我们能够做到把某人房子中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关闭15分钟而保持房中温度不变。”智能电网的底线是,对信息技术适度投资从而降低峰值功率,这样既节省电力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部分电力公司已率先实行分时段定电价:非用电高峰期的价格明显低于高峰期电价。同样,在夏季气温高的地区,通常有一个价格不菲的季节性需求高峰。例如,巴尔的摩天然气和电力公司(BGE)在2008年进行了一项试验,参与该试验的用户允许电力公司在最热几天的选定时间段关闭他们的空调,电力公司将统计他们节省的电量。该区域在用电高峰期电力公司支付给用户的峰值电价高达每千瓦小时1.75美元,是平时的12倍多。因此,如果他们一个下午节省4千瓦/小时的电量,就可以得到7美元的电费补偿。这样,用户在用电高峰期消耗的电量至少减少1/3,这就鼓励了BGE公司在2009年夏采用类似的程序设计更加“灵活”的技术。
美国正在加快国内智能电表的安装,大约28个电力公司都计划在今后几年安装智能电表。其中,两个主要的公司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太平洋天然气及电力公司和南加州爱迪生公司。这两个公司规划截止2012年,为各自的510万和530万客户全面安装智能电表,双方都将实行浮动电价以减少高峰用电量。准备全面部署安装智能电表的电力公司还有中西部地区的美国电力公司(500万用户)、佛罗里达电力和照明公司(4.4万用户)。
以芬兰为首的一些欧洲国家也在安装智能电表。瑞典的研究机构Berg Insight公司计划到2013年欧洲将安装8000万部智能电表。
然而,“智能电表”包括多种电表,从简单的能够给用户提供实时用电数据的电表,到能够促进电力公司和用户、电力公司和家用设备之间双向交流的电表。不管哪种,其基本的原理都是:电表越智能,节电量越多。
利用信息技术同时提高电网、传输系统和用电效率本身是明智之举。智能电网与智能电表相结合,将提高电力公司和用户双方的用电效率。
(摘自:
http://www.earthpolicy.org/index.php?/book_bytes/2010/pb4ch04_s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