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B计划4.0》
193个国家代表团将聚集在哥本哈根,参加12月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气候变化受关注的话题也因此变得非常广泛。来自低海拔岛国代表关心海平面的上升;对欧洲南部的国家来说,气候变化意味着降雨减少和更多的干旱;东亚和加勒比海对更强的暴雨及风暴潮的担心与日俱增。这次气候变化会议将广泛涉及上述问题。也可以说,这次会议是一个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会议。
世界大米的收成极易受海平面上升的危害。世界银行地图显示即使海平面只上升3英尺,也将淹没孟加拉国一半的稻田和8000万人口,以及湄公河三角州的三分之一或更大的面积。
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更令人关切。据瑞士世界冰川监测中心最新报道,高山冰川已经持续第十八年继续缩小。安第斯山、落基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贯穿亚洲山脉的冰川都正在融化。
我们不能在冰融化后才意识到世界在粮食方面陷入了困境。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盖的融化正使海平面升高。如果格陵兰岛冰盖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会抬高23英尺。最近的预测显示,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抬升6英尺。
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正在消失的冰川也备受关注。因为冰川融水支撑着印度和中国主要河流在枯水期的水量,如印度河、恒河、长江、黄河。同样冰川融水也关系着这些流域的灌溉系统。中国著名的冰河专家姚檀栋预测,照现在的速度继续下去,中国将有三分之二的冰川在2050年消失。 中国是世界小麦生产的第一大国,印度居第二位(美国排第三)。灌溉影响着生长在中国和印度的小麦产量。依此可预测,这些融化的高山冰川对亚洲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将产生前所未见的巨大威胁。
对这两个国家小麦和大米收成的关注事关方方面面。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粮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世界上哪个地区收成不好,都有可能引起其他任何地区粮食价格的提高。
温度的上升也会影响作物产量。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由各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在作物生态学研究领域,研究结果证实,在生长季节气温比正常温度每升高一度,小麦和大米的产量就会减少10%。世界上有限的粮食储备仅能帮助全球度过一次粮食欠收危机,一个主要粮产区的欠收就有可能破坏政局不稳并造成世界性粮食短缺。
聚集在哥本哈根会议的各国代表,将共同探讨如何抵抗日益蔓延的饥荒。20世纪后期,饥饿人数有所回落。在20世纪90年代末,此人数降到最低——8.25亿。然后,数字转而上升。2005年达到8.7亿,并在2009年超过了10亿。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和作物干旱将使这一数字上升得更快,迫使上百万家庭靠一天一顿饭来维持生存。
我们在政治和自然临界点之间赛跑。我们能以足够快的速度减少碳排放来控制格陵兰岛冰盖融化的速度,而使它远离消失吗?我们能以足够快的速度关闭煤炭发电厂,来拯救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上较大的冰川吗?我们能阻止使作物遭受严重干涸的强度越来越大的热浪吗?这些归结起来就是哥本哈根会议将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
(摘自http://www.earthpolicy.org/index.php?/plan_b_updates/2009/update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