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草地水土流失生态观测试验场以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研究为主线,同时开展退化草地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修复、植被演替与生物多样性变化、水分运移及碳循环观测研究,坚持长期监测试验,积累基础数据资料。
二、研究方向
试验场围绕草地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草地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等方向,开展基于风沙流观测的草地风蚀特征及其估算方法、草地水蚀模数空间尺度换算方法、草地水土流失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演替、生物多样性、水分运移与碳循环特征等研究工作。
三、研究条件
试验场总面积133h㎡,拥有科研用房30间,配备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科研设备设施135台(套),可以开展草地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技术、草地生态水文、碳循环过程、人工草地引种与灌溉、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四、人才队伍
试验场目前拥有研究技术人员7名,其中具有博士学历3人、硕士学历4人,具有高级职称及以上3人,专业涉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草地生态等,平均年龄35岁。
五、研究成果试验场目前已积累了10年的气象、地下水位、土壤水分、植被、土壤、CO2/H2O通量、近地风沙流、坡面与小流域径流与产沙等方面的观测资料,近几年出版专著2部,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30篇,获得专利5项,在草地水土保持监测与生态修复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六、开放交流
试验场与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以及国际泥沙培训中心、泥沙所、水电中心、减灾中心等院内外科研院所开展长期合作,提升了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