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成果 >> 院科学技术奖奖励

流域初始水权分配与总量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 2008-05-07 来源:

    简要信息

【获奖类型】应用一等奖
【任务来源】水利部
【课题编号】SCX2003-15
【课题起止时间】2003年12月~2006年12月
【完成单位】水资源所
【主要完成人】谢新民、王志璋、王  浩、魏传江、柴福鑫、汪  林、杨丽丽、梁团豪、刘玉龙、崔新颖

    立项背景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和突出矛盾,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节水型社会建设首先是一项制度建设,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当前加强水权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步伐,进一步明晰初始水权,强化水资源权属管理,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构建人水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该项研究和试点应用实践,为我国初始水权分配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研究内容

    在总结国内外有关水权、水市场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水权理论的相关概念,提出初始水权分配的理论框架,包括初始水权的分配类别、级别、范围、分配对象及表征指标,初始水权的分配方法,初始水权分配的协商机制等。根据资料情况及研究工作基础,选取一试点流域,查清其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分析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供用水结构、用水效率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分析节约与挖潜、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供水与治污、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协调关系;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需水量。按照所提出的初始水权的两种分配方法,研究确立试点流域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和分水比例,并对其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研究提出试点流域的初始水权分配宏观控制指标,包括水量指标和水质指标等。

    创新点

    主要创新点包括:

    (1)提出初始水权、自然水权和国民经济水权、政府预留水量、政府监管水量的概念,给出初始水权分配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分配范围,以及初始水权分配类别、分配级别、分配对象、表征指标与分配程序等成果。

    (2)提出政府预留水量由应急预留水量和发展预留水量构成的思路,给出政府预留水量分级、分类和预留优先顺序,以及水银行分类和设置原则等成果。

    (3)自主创新地提出一种确定政府预留水量的双侧耦合分析方法,根据政府预留水量需要与可能两个侧面,采用“自下而上”的预留需求与“自上而下”的可预留水量双侧耦合分水模式,依据政府预留水量确定的基本原则和预留优先顺序,分析和计算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政府预留水量,为政府预留水量的确定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4)率先研制出初始水权分配的双向分配模式与基于分配原则的初始水权分配方法、分配对象和表征指标,以及基于水资源配置模型的初始水权分配方法、分配对象和表征指标等成果。

    (5)全面给出不同类别、不同级别、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的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不同分配方法及其分配方案对比和分析结果,以及初始水权分配水量水质双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等系列成果。

    应用前景及社会经济效益

    该研究在查清流域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三生”用水需求等基础上,通过理论探索与创新,研究和提出了初始水权分配的有关概念、指导思想和分配原则、协商机制、分配类别、级别和分配对象、表征指标、分配方法与程序以及具体分配方案等系列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初始水权分配的理论技术体系,为我国初始水权分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技术依据。该成果已在“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和“霍林河流域省(区)际间初始水权分配”试点工作中得到应用,为大凌河和霍林河流域省(区)间水量分配方案的编制并付诸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大凌河流域水资源分布图


不同水平年大凌河流域不同类别水权初始分配方案

分享到: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5: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