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共同推动草地生态水文多学科发展和科技平台共享,加强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阴山北麓国家野外站”)内外广泛合作和学术交流,以解决阴山北麓草原水-生态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阴山北麓国家野外站设立2025年度开放研究基金,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集中攻关和突破一批关键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现发布2025年度开放研究基金申请指南,热忱欢迎和邀请国内外研究人员积极申请。
一、揭榜项目
领域一 荒漠草原生态系统过程、功能及生态系统服务
榜单1:阴山北麓草原区蝗虫等昆虫群落特征及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野外调查等手段,对阴山北麓草原区蝗虫等昆虫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分析,提供阴山北麓草原区蝗虫等昆虫名录、图谱、标本等调查资料。
预期成果:明确阴山北麓草原区蝗虫等昆虫群落特征及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考核指标:发表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1篇;提交常见蝗虫名录,蝗虫等常见昆虫名录及图谱;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榜单2:阴山北麓荒漠草原区啮齿类动物特征及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野外调查等手段,对阴山北麓草原区蝗虫等啮齿类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分析,提供阴山北麓草原区啮齿类动物名录、图谱、标本等调查资料。
预期成果:明确阴山北麓草原区啮齿类动物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
考核指标:发表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1篇;提交阴山北麓草原区啮齿类名录及图谱;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领域二 荒漠草原区典型流域生态水文过程
榜单3: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对荒漠草原植被碳水通量的影响机制
研究内容:开展多源数据耦合的草原植被碳-水通量动态监测研究,草原植被碳-水通量耦合驱动机制研究,草原植被碳-水通量对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研究,揭示草原植被碳-水通量对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机制。
预期成果:揭示复合极端气候条件下草原植被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其耦合关系的驱动机制。
考核指标:至少发表 1 篇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三区(中科院分区)及以上SCI检索期刊论文;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榜单4:阴山北麓季节性河湖库水质参数时序分析预测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季节性河湖库生态系统中水质数据监测研究,以多参数水质数据时序特征为基础,提出二种以上基于时序建模的水质参数预测方法,并能够对季节性河湖库水质数据进行可视化平台展示。
预期成果:构建阴山北麓季节性河湖库水质监测分析管理平台1个。
考核指标:至少发表 1 篇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三区(中科院分区)及以上SCI检索期刊论文;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榜单5:季节性河流地下水补排过程对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
研究内容:基于荒漠草原区季节性河流流域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水质及同位素等高频监测数据,阐明河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揭示补排过程对关键生源要素(碳、氮)的迁移转化机制。
预期成果:明晰荒漠草原区季节性河流的地下水补排过程,揭示流域关键生源要素(碳、氮)的迁移转化规律。
考核指标:至少发表 1 篇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三区(中科院分区)及以上SCI检索期刊论文;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榜单6:草原区典型湖泊与地下水互馈机制及生态效应
研究内容:聚焦一湖两海与察汗淖尔等重点湖泊萎缩退化问题,研究湖泊流域全口径水资源平衡状况与转化过程,阐明湖泊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机理,构建湖泊流域生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
预期成果:揭示地下水对湖泊流域水资源的维系作用。
考核指标:至少发表 1 篇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三区(中科院分区)及以上SCI检索期刊论文;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榜单7:基于智慧水利大模型的无资料地区洪水预报预警
研究内容:研究无资料地区多源数据的融合方法,构建全新的基于AI的洪水预报预警模型,模拟无资料地区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洪水预报,分析无径流资料和无径流及地面降雨资料两种情况下的模型泛化能力,最终实现无资料地区洪水预报预警分析。
预期成果:构建全新的基于AI的洪水预报预警模型,实现无资料地区的降雨-径流过程模拟。
考核指标:至少发表 1 篇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三区(中科院分区)及以上SCI检索期刊论文;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榜单8:人类活动影响下草原区季节性湖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生态效应
研究内容:聚焦阴山北麓草原典型内陆湖泊,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各水域温室气体排放时空变化特征,明确其主要控制因素,识别湖泊碳源汇转化水环境阈值,评估内陆湖泊碳循环过程的区域生态效应。
预期成果:明确人类活动影响下草原区季节性湖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考核指标:至少发表 1 篇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三区(中科院分区)及以上SCI检索期刊论文;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榜单9:阴山北麓草原区干旱热浪复合事件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及适应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阴山北麓草原区干旱热浪事件对生态水文过程影响机制不明、植被-土壤-水分的耦合系统响应规律研究薄弱等问题,明晰干旱和热浪复合事件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揭示植被-土壤-水分耦合系统的响应规律,构建适用于荒漠草原区的生态水文耦合模型,提出针对荒漠草原区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预期成果:揭示干旱和热浪复合事件对阴山北麓草原区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
考核指标:至少发表 1 篇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三区(中科院分区)及以上SCI检索期刊论文;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领域三 荒漠草原区水土流失过程及驱动机制
榜单10:封育措施对荒漠草原风蚀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荒漠草原区土壤风蚀严重,不同封育措施对草原植被生态修复影响机制不明确等问题,研究荒漠草原区不同封育措施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明确不同封育区地表风蚀过程,揭示封育措施对退化草原生态恢复及风蚀防治的耦合作用。
预期成果:揭示封育措施对荒漠草原风蚀过程的影响机制。
考核指标:至少发表 1 篇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三区(中科院分区)及以上SCI检索期刊论文;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榜单11:典型草原区放牧强度对降雨分配过程的影响机制
研究内容:采用野外调查、降雨模拟与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放牧强度下典型草原区土壤入渗、地表径流产生、冠层与枯落物截留过程的动态变化,阐明不同放牧强度下截留-入渗-径流过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探明放牧强度变化对降雨分配过程的作用及影响机制,为典型草原生态水文功能提升、生态修复、合理制定放牧制度及流域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预期成果:明确放牧强度变化对降雨分配过程的作用及影响机制。
考核指标:至少发表 1 篇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三区(中科院分区)及以上SCI检索期刊论文;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榜单12:人类活动驱动下阴山北麓草原区典型内陆水域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及水环境阈值界定
研究内容:以阴山北麓草原区典型水库和内陆湖泊为对象,通过野外监测与遥感反演,解析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揭示不同生境的通量差异及季节动态规律;量化人类活动与自然因子的交互驱动机制;通过室内梯度模拟与,评估碳循环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气候反馈效应,提出基于阈值管理的“阴山北麓草原区典型内陆水域的低碳调控方案”。
预期成果:提出阴山北麓草原区典型内陆水域的低碳调控方案1套。
考核指标:至少发表 1 篇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三区(中科院分区)及以上SCI检索期刊论文;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领域四 荒漠草原生态修复与水土资源调控技术
榜单13:阴山北麓人工饲草地土壤服务功能提升及驱动机制
研究内容:聚焦阴山北麓灌溉人工草地,探索土壤碳氮固存能力与微生物多样性,解析土壤碳氮协同增储-微生物群落优化-盐渍阻控联动的多要素互馈机制,创新研发调控技术体系,推动人工草地生态-生产功能协同提升。
预期成果:明确阴山北麓人工饲草地土壤服务功能提升及驱动机制。
考核指标:至少发表 1 篇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三区(中科院分区)及以上SCI检索期刊论文;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榜单14: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氮形成机制及调控研究
研究内容:以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结合同位素示踪技术,量化优势种植物对土壤的碳氮输入量和土壤有机碳氮固存量,探究植物群落结构对土壤有机碳氮固存的影响大小及方向,结合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土壤酶活性,揭示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对土壤有机碳氮固存的内在调控机制,为荒漠草原碳汇功能提升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预期成果:揭示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对土壤有机碳氮固存的内在调控机制。
考核指标:至少发表 1 篇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三区(中科院分区)及以上SCI检索期刊论文;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榜单15:荒漠草原植被格局演变下生态水文效应及调控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典型草原植被退化的生态水文效应问题,应用植被-水文多尺度耦合模型构建与效应量化方法,研究植被格局演变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阐明植被-水文过程动态耦合机制,并基于强化学习进行生态水文调控策略智能优化研究,构建典型草原区“水文-生态-碳汇”综合指标体系,提出适宜于荒漠草原区的生态水文功能协同提升的调控修复方案。
预期成果:提出适宜于荒漠草原区的生态水文功能协同提升的调控修复方案1-2套。
考核指标:至少发表 1 篇以本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三区(中科院分区)及以上SCI检索期刊论文;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各一份。
二、项目类型及资助额度
1.一般项目:资助额度为4-5万元,主要支持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创新思路的科研人员开展深入研究,解决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
2.优秀博士基金:资助额度为2-3万元,旨在鼓励优秀博士研究生、在站博士后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应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三、项目期限
项目执行期不超过2年,自立项批准之日起计算。
四、申请要求
1.具备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非阴山北麓国家野外站依托单位的研究人员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鼓励与阴山北麓国家野外站依托单位研究人员联合申报。博士研究生申请优秀博士基金项目时,需由导师推荐,并提供导师对研究计划的评价意见。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称且不具备博士学位的项目申请人,须有两名本专业领域内具有正高级专业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同行推荐专家不得同时为本项目合作成员。原则上不接受国内自然人单独申请。正在承担阴山北麓国家野外站开放研究基金、且尚未结题验收的申请人,原则上不得申报2025年度开放研究基金。
2.项目申请、评审及立项等程序将按照《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附件1)的有关规定执行。
3.论文成果按照《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三、十四条有关规定执行。除论文外,鼓励申请人提交研究报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五、申报程序
1.自本申请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受理项目申请,截止日期为2025年5月20日。
2.申报单位须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并签署审核意见。
3.不同单位可联合申报同一榜单,申报单位及个人应按相关要求按时提交项目申请书(附件2)一式2份(以邮戳日期为准),同时报送电子版文件(包括可编辑的申请书Word文档、PDF文档和盖章后的申请书扫描件PDF文档)。电子版文件请命名为“阴山北麓站2025年度开放研究基金申请书 - 依托单位名称 - 申请人姓名”。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冯秀
电 话:0471-4690612
E-mail:fengxiu@iwhr.com
通讯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东街128号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A座316室
邮政编码:010020
七、附件
附件1 -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pdf
附件2-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模板.docx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