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位于我国最北端,为中俄界河。由于地处高寒地区,冬季寒冷漫长,江面平均封冻期180天。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春季开江时黑龙江上游易形成倒开江,即上游先开河,下游后开河,使得河面节节堵塞,形成冰坝,导致冰凌洪水。
为保障黑龙江顺利开江,在国家防办的支持下,2015年4月8日在黑龙江上游漠河、塔河和呼玛所辖江段实施开河前预防性防凌爆破。爆破工作以黑龙江防汛保障中心为主导,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撑。爆破炸冰的目的是在开河冰坝形成前削弱和破坏冰盖,控制冰盖沿着既定线路溃决,破坏形成冰坝的条件。
为了得到爆破第一手科研资料,水力学所郭新蕾高工、王涛高工、郭永鑫高工、付辉高工、李甲振和张国鹏一行人来到爆破现场,开展爆破指导和现场观测。
一天的缩影
黑龙江上游纬度较高,这里凌晨4点多天已大亮, 5点我们就起床到几十公里外的工作现场测量,要赶在工人工作之前,把昨天钻好冰孔处的冰厚全部测量完毕。
黑龙江冰情研究水平滞后,同这里交通不发达和通讯落后息息相关。去现场的沿江岸边没有道路,车辆要在冰雪覆盖的黑龙江江面上行驶二十多公里,江面上冰雪堆积崎岖不平,坐的汽车就像坐蹦蹦车一样上下颠簸,一不小心就陷入冰雪中很难出来,我们要不断下车前行。一路上手机没有信号,通讯设备基本是失灵状态。
车子接二连三的陷入冰雪中
到达现场发现运送炸药的两辆车失踪了,于是出动四辆车兵分两路去寻找。冰面上留下我们6个科研工作者开始测量工作,因为时间充分,我们测量非常认真仔细。
工作写真
两个小时过去了,所有的车辆还没有回来,三个小时过去了,四个小时过去了,车辆仍然没有音信……
终于在下午1点的时候,车都回来了,炸药车也找回来了。原来一辆运送炸药车车轮掉了,已经抛锚在路上两个多小时,一辆车迷路了,在一个错误的路上一直前行。大家终于松了口气,在江面上吃了烤饼、咸菜、鸡蛋作为午餐,下午要加紧干活,把耽误的时间赶回来。
冰面上的工作餐
工作开始了,先把上午测量的区域开展爆破,爆破瞬间的精彩让大家忘记了疲惫、寒冷和上午紧张的插曲。
爆破现场的精彩
爆破公司的工人开始另外三个区域打孔,我们分成两组,一组留在现场测量爆破后爆破坑直径、裂缝长度和破坏状态。另一组继续前行,为接下来爆破的区域的选择地址、布置冰孔位置、指导现场打孔、测量冰孔的冰厚和水深。
从日出到日落的坚守
下午六点多了,太阳已经落山了,凉风嗖嗖吹到江面,江面上显得异常冷清。从早上到现在,在冰面上已经呆了12小时了,趁爆破前准备的空闲时间,我想上岸休息一下。顺着一串脚印向上走,雪越来越厚,到岸边滩地时,一脚踩下去雪已经没过膝盖,现在的雪,表面看上去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里面结果非常疏松,一踩就塌陷。上岸的路越来越难,回头的路也不容易,只能继续前行,期待岸上能好点。看到边坡上的枯草和枝杈,就像见到救命稻草一样抓上去,结果草根断了,身子一歪,一屁股坐在雪堆里,连身子都陷在雪里,潜意识的伸手去着地想作为支撑站起来,结果手往雪上一按,双手随着雪一起塌陷下去,整个身子都陷在雪里了。好容易上到岸上,迎接我的是一排排带刺的荆棘,上面根本没有路。只好重返江面,我只能四肢并用往下爬行,狼狈的样子无法形容,时真想坐在雪地里不起来了。好容易到了江面上,眼泪刷刷往下流……这是工作的插曲,但想想仍心有余悸。
最后一个爆破区炸药用量大,场面很壮观,可惜江面上围观的人已经寥寥了。爆破完成,爆破工人也撤走了,留下我们几个科研工作者在寒风瑟瑟江面上,借着夕阳余晖在测量。
漠河印象
漠河县位居中国最北端,在中国大兴安岭中,地处偏远,天气寒冷,一年有半年以上气温在零度以下,我们重点监测和观测的河段在我国最北端的漠河的北极村、北红村和兴安镇。由于气候条件的恶劣,漠河县总面积18367万平方千米,居住人口只有8万多人。
4月8日早上4点多从北京出发,在哈尔滨和黑河转了两次飞机,在下午4点才到漠河机场,然后在冰雪覆盖的大兴安岭上驱车5个小时行驶200公里才到目的地。司机小尚是个年轻的当地人,开车在自己家乡走竟然迷路了,这里到处白茫茫一片,没有路标,没有通讯信号,只能沿着路上车辙走,一路驶来,没有村落,没有人影,只见到一处守林人的小屋透着一丝灯光。第一次在冰雪覆盖的地上乘车,又兴奋又紧张,眼睛一直盯着司机行车速度表盘,嘴里不停提示小尚:“小心驾驶”。
昔日仰慕的林海雪原已经今非昔比,长期以来当地人以伐木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如今放眼望去都是手脖那么细的次生林和灌木林,当地人说:“走到山里也找不到大树了,国家下令封山育林20年”。他们自己说:“过度的伐木已经伤及后代子孙们的利益。”
江面上,随处都能看到打鱼人在江面上下网捕鱼的冰洞。水务局石局长向当地人买一条新鲜的鱼,也就1斤多重。中午,我们给住店的农家院老板说:来一条新鲜鱼吃吃,结果上来是一盆煮的细鳞鱼,大概有十来条样子(因为个头小,所以数量多),最后结账发现是120元(心疼呀)。这里,过渡的捕鱼,江面上大鱼已经不多见了,吃上一次新鲜的江鱼也成了奢侈品。
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森林和黑龙江物产已经开发殆尽,这一代年轻人能走出大兴安岭的都走出去了。珍惜大自然的恩赐,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吧!
传说中的林海雪原已经今非昔比
工作的得与失
4月11日,黑龙江省水利厅厅长侯百君带领黑龙江防办彭旭明主任、王彦主任和吴煜楠科一行到破冰现场考察工作。吴煜楠科长跟我们比较熟悉,他伸长脖子看半天,说了一句话:“差点认不出你们了,还以为是路边摆地摊的”。这句话说出了我们工作中的 “失”,经过几天的江面上风吹日晒,我们已经皮肤变黑,蓬头垢面的。
初来乍到白富帅一个,工作几天后该如何形容你呢!?
晚上和视察的领导座谈,他们这样告诉我们:“你们的工作已经得到这里人一致赞叹,说见过认真的,没见过这么认真的。”“你们在这里即使科研工作者,也是监理,使得肖经理(爆破公司经理)想偷懒都不敢。”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得”。
为了得到一张清晰的照片,抓到完整的爆破瞬间,我们总是冲在爆破的最前线。为了测到爆破后裂缝的长度,爆破坑的直径,我们穿梭在爆破区域的最前沿。为了看破碎后冰的裂缝,被人看成傻子一样,在冰面上铲雪。为了得到完备的数据,每个冰厚、每个爆破坑直径都是在不同角度反复测量。以至于郭新蕾告诉我:“你要是把数据丢了,我就掐死你。”每个数据都是来至不容的,所以倍感金贵。白天现场工作,晚上回到驻地,我们就把当天数据录入电脑,照片和视频导入电脑,生怕出错、丢失和遗漏。
来黑龙江之前绝对没有料到,来到爆破现场我们竟然充当了监理。去当天就发现工人在安放炸药时,炸药量用的乱七八糟,基本没有按照设计要求去做;炸药安放基本都是垂直送到冰孔里,导致爆破时炸药直接顺着冰孔冲天而去,炸药没有完全起到作用,造成极大浪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当天设计了爆破工作流程;在放置炸药方式上,提出了横排放置方法;制作了小红旗,插在爆破孔旁,并且全程检查炸药安放过程。这样,炸药安放环节得到了规范、校正和监管。确保严格按照爆破设计方案来实施,也保证科研数据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所以,他们就给我们冠上“监理”名号。
在这里虽然冰天雪地,条件恶劣,但我们走到哪里,就把科研精神带到哪里。我们严谨务实、善于思考、迅速高效、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已经赢得了当地水务局、地方官兵、政府部门和工人们的一致认可和称赞,为中国水科院赢得了好名。
团队的力量
感谢国家防办李兴学处长对黑龙江防凌工作的大力推动,才使得该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感谢黑龙江水利厅侯百君厅长,几次亲临指导工作。感谢黑龙江防办彭旭明主任和吴煜楠科长在防凌爆破中给予鼎力支持和指导,彭主任坚持防凌爆破“以科研为主”,为科研工作亮起绿灯。感谢漠河水务局的石厚良局长和李琳主任,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了周密安排和关照。参与本次防凌爆破的还有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边防、公安、政府等部门。我们组成坚实的团队,大家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2015年黑龙江防凌爆破工作。
团队力量
在漠河北极村,同事们还在那里坚守,每天观测冰情的变化,直到黑龙江上游完全开河。科研工作是不容易的,要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无论环境多艰难,条件多恶劣,都需要亲躬力行。作为科研人就要时刻准备奉献于科研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