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 攻坚克难 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水资源所 孙青言

发布时间: 2023-04-0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次把创新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说明创新在我国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收听收看院里组织的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线上培训后,我对此深有感触,总结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各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对全球的影响警示我们: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必须紧紧抓住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增强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内大循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以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强大科技作支撑,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助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创造和转化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嫦娥”奔月、“北斗”组网,“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梦天”“问天”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蛟龙”“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取得成功并转化实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特种不锈钢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呈现群体突破态势。我国科技创新按下“快进键”,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不足,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出现短板,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定有效的科技创新法律和政策,大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立基础研究与教育、人才培养相结合,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例,通过制定科技创新基本法律制度,完善以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另一方面,我们要瞄准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全面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前瞻性、战略性技术预见研究。要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以专利与技术标准融合为抓手,紧盯“卡脖子”薄弱环节,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群体突破,以更广的视野、更新的思路、更实的举措,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加强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应当说,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核,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对于基础研究和原创科技的至关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在全球新一代科技竞争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因此,亟待发挥基础研究的原创力,为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而这对于基础研究而言都至关重要。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大力度破“四唯”,避免单纯通过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对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减少通过“帽子”、头衔等对科研人员进行简单评价。在科技成果评价和科研人员考核方面,要突出代表作制度,避免简单粗暴地采取“工分制”,使科研人员为追求科研产出数量而牺牲科研质量和科技影响。不能单纯按照论文来考核科研人员,要认识到科研活动也需要科学仪器、数据库、检验检测等方面的参与和支撑,并对从事这些活动的科研人员给予同等重要的认可。

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科研成果。切实减轻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的行政负担,使他们可以轻装上阵,也很重要。科技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论资排辈问题,初出茅庐的青年科研人员往往成为科研单位的“临时工”,被使来唤去,做各种和科研没有直接关系的行政辅助工作。由于他们的去留和晋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单位,所以往往敢怒不敢言,不得不忍气吞声地做这些烦琐工作。2022年8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启动为期一年的减负行动3.0。要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保护,配备足够数量的行政辅助人员,使他们可以抽身而出,真正把聪明才智用于科研创新。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类似的问题。

加大基础研究跨国合作力度。推动开放共享的科研文化,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科研人员可以自由探索和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同样很关键。这需要坚持探索无禁区,使科研人员的自由探索受到制度保障。科研活动强调团队合作,特别是跨国合作。全球科技论文越来越多表现为合作,特别是跨国合作,一些大型科研项目甚至需要全球数十个国家数千人的参与。比如,新冠肺炎病毒的基因测序、疫苗开发、药物研发等研究,就是由来自众多国家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完成的。当前,由于疫情防控,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常规学术会议不得不转为线上召开,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也受到较大制约。因此,未来,需要加大力度保障科研人员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使他们能够通过跨国合作来增强原创研究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基础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原初的动力。

四、结语

作为一名水利科技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刻领悟并坚决贯彻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精神,努力在水利领域攻坚克难,解决阻碍我国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各种基础性、技术性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完全由我国自主掌握的水利先进技术和软件产品,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继续解放青年水利科技工作者各方面的研发、创新束缚,鼓励青年学者自由探索,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8/29 21: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