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治水研究新征程

发布时间: 2023-04-03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指出“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对做好水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水科学研究工作者,我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结合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重点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坚持,就新征程上做好治水研究工作,汇报心得体会如下。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着力解决好事关民生的水利问题,保障了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广大人民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从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都抓住了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人民立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突出体现。新征程上做好治水研究工作,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需求、基本生态用水需求、合理生产用水需求出发,在防洪、灌溉、供水、生态等等事关民生福祉的领域加大科研力度,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供坚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二、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实践充分证明,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自信自立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征程上做好治水研究工作,我们必须拥有这种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重要的理论武装,充分考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自信从容应对治水实践中的各种风险挑战,拿出符合中国国情水情、符合人民群众期盼、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治水科技成果,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不折不扣落实到水科学研究工作中去。

三、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使党和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征程上做好治水研究工作,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前进步伐,顺应治水实践发展,摸清治水发展规律,特别是针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临的新老水问题,统筹发展和安全,要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供给和需求,不断拓展治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技术成果、理论成果支撑和引领新的治水实践。

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方法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只有树立了强烈的问题导向,才能实事求是的对待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治水提出的论断、作出的决策和采取的措施,都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水资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总体上面临着水资源的短缺问题。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对水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伴随着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新征程上做好治水研究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客观规律研究如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节约保护,解决当前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问题,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提高国家水安全保障水平。

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鲜明体现了系统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求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也是系统观念的生动体现。新征程上做好治水研究工作,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治水实践主动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内在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既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研究如何建立并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也要充分考虑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研究如何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着力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六、坚持胸怀天下的战略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不断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充分彰显了胸怀天下的深厚情怀。新征程上做好治水研究工作,也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放共享,针对全球面临的水问题,加强开放合作交流,拓宽水利科技的研究视野,丰富水利科技研究领域,使水利科技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更大深度、更广领域的融入世界水科学领域,也更多层面、更多方位、更加多元的有机融入到我国治水事业、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立足岗位实际努力工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让治水研究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贡献更大力量,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5: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