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俞慧友
“进京之前,我先跟我的超级稻告了个别。回去第一件事,还是要下田看看。”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北京接受“共和国勋章”颁奖。面对媒体“围追堵截”,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话很幽默,也很写实。90岁高龄的袁隆平颁奖前一晚到京,第二天颁奖和中国工程院座谈会结束后,就不顾辛劳,马不停蹄地赶往机场返程。又有一整天见不着自己心爱的杂交稻试验田,他心里着实“不适应”。
毕竟,“泡”在田里,是他科研生活中最幸福的事。
“实事求是,是做学问的态度”
“泡”稻田,最能体会“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感觉。
“在田里,人的身体上半截被太阳晒着,很热。腿在田里冷水中泡着,很凉(当时没有水田鞋)。但我们每天都要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在成千上万株稻穗里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那真的就像是大海捞针。”袁隆平向科技日报记者回忆当年,头顶烈日、脚泡“稻海”,众里寻“它”千百度,特别有画面感。
1956年,还是湖南怀化安江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开始了科研生涯。
不过,科研“水太深”,刚“下水”的他,就被当时苏联生物学家“无性杂交”学说误导,走了几年弯路。直到1960年,才转而以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理论为依据,并选定杂交水稻研究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选育高产的良种。
“系统选育要选大穗子。所以每年水稻抽穗到成熟期间,我都去田里选种。”袁隆平说。这也就有了“泡”稻田的那一幕。
1961年7月的一天,“泡”稻田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颗粒饱满、长着10多个8寸长稻穗、明显“鹤立鸡群”的稻株。这一定是“良种”。他小心翼翼地对“良种”进行标记、培育,期待来年亩产试验大增收。
怎知第二年,“良种”抽穗却参差不齐。失望的袁隆平,坐在田埂上,呆望着稻株百思不得其解。突然,他脑海里闪过一个灵感:自花授粉的水稻,出现了杂种后代才有的“分离”现象,是否说明自花授粉作物也有杂种优势?他赶紧记录,并反复统计稻穗参差不齐的分离比例。3∶1,完全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这代表着,他选的“良种”植株,确为天然杂交稻,也说明水稻确实可能存在杂种优势。
尽管当时学术界普遍否认水稻杂种优势的存在,但袁隆平还是坚信“眼见为实”。“实事求是,是做学问的态度。”他说。
为了找寻他预测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每天带着夫人和学生,吃完早饭就下田,带两个馒头当午餐填肚子,一直要忙到下午4点方回家。在这样的日常生活里,他们的反复试验和积累,最终成就了袁隆平在世界杂交水稻历史上,截至目前也熠熠生辉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原来传统理论中,“自花传粉植物自交无退化,因此杂交就没有优势现象”的“魔咒”,因为袁隆平对“眼见为实”的坚持,而被打破。此后他和科研团队历尽艰辛育出的“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也获颁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如果此路不通,不妨换一条路走”
2014年,袁隆平为首的科研团队,又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一次,是因为独创的杂交水稻“两系法”。
两系法杂交稻,是建立在一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基础上的育种技术。与三系法相比,作为“母亲”的“光温敏不育系”,同时充当了不育系和保持系两种角色。换言之,杂交水稻育种从“一妻两夫”,发展成为了“一妻一夫”。
说起来有些轻描淡写,但这水稻的“一妻一夫制”,来的却异常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