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引起世人注目。日前,中国教育电视台《国视60分》栏目邀请水科院水资源所水循环研究室主任王建华教授走进演播室,顺延“生态文明-经济增长方式—和谐社会”的思路,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
在访谈中,王建华教授谈到,“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原意是指家(house)或我们的环境,现代涵义是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与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的社会体系,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的总和。因此“生态文明”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人们在进步社会理念的支配下,采取理性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维系着生物健康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友好的关系。
王建华教授认为,生态与人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和互动关系,生态友好,则人类社会发展有一个良性的外部环境;生态受损,则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生态崩溃,人类社会文明则会随之中止。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是针对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引发的一系列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所提出来的,也是面向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需求而提出来的。同时,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将生态置于文明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于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刻性。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道,整体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内核。
在谈到生态文明的内容时,王建华教授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要以生态的理性来替代经济的理性,判断社会发展好坏、社会行为的对错不再单纯以经济价值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还要用生态环境的这把标尺进行度量;二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框架下的生产方式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为基本特征。生态文明框架下消费方式是以社会公平为基础,提高效率为准则,以适度消费和理性消费为特征。因此,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一种实践,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而且能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在访谈的最后,王建华教授分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生态文明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脉相承并进一步发展。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比如国务院正在大力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等。事实证明,只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