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专题报道 >> 院士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院士论坛 >> 院士观点
潘家铮:水电要为减排做更多的贡献 
http://www.iwhr.com     2010-03-30 10:55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潘家铮      2010年3月22日

    水科院组织本次论坛,邀我参加,深感荣幸。这次论坛称为院士论坛,请允许我先就院士问题说几句题外话。

    有些同志对中国的院士制度提出尖锐指责,话虽偏激,也值得大家深思,我觉得问题之出现,在于忘记了院士仅仅是个荣誉学术称号,而把它变成一个可用以谋利的工具了。正本清源,还是要以平常心看待这个称号,停止炒作,纠正一些错误作风和做法。

    院士称号是国家对某些人在学术上取得过的成绩和做出过的贡献的肯定,是“过去完成时”,不是“现在时”,更不是“将来时”。常有人尊称我为“两院院士”,去年我在清华做报告时讲过,我承认自己是两院院士,只不过这是养老院院士和幼儿园园士,引起哄堂大笑。我不是在说相声或谦虚,而是实情。每个人,即使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最后都要当选为“两院院士”的。院士如能坚持不懈终身钻研,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视界的不断开拓,看问题的观点和立场愈加客观和提高,即使年事高了,仍可以率领团队做出更多贡献,这是国家极其宝贵的财富,值得尊重。例如我们熟知的几位院士:年逾八十的朱伯芳院士,仍然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上,不断做出重要贡献;年近九十的谭靖夷院士,几乎终年在外,哪一个水电工地出现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提出见解,解决问题;还有“当过高官”的钱正英院士,组织团队,对国家最重大的水利问题做了战略性咨询,贡献巨大。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更不要提年轻院士的工作了,足以驳斥某些同志对院士制甚至对院士本身的彻底否定。我们看任何问题都宜全面思考,才能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

    但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的身心健康却与时俱衰,院士在学术上的所谓最高地位,必然要由后人接替,即使是学科的开拓者、领队者也不例外,这是自然规律。有些院士进入晚年后确实难以有所作为,也应取得大家体谅。像我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我曾劝匡尚富院长和贾金生副院长,不要邀我在院士论坛上发言,以免浪费宝贵时间,怎奈院长们不予批准,我只好奉命参与和发言。因此,在这次论坛中,我们既能听到陈厚群院士极其精彩的报告,也有我讲的一些老生常谈。我想,人们参加宴会时,在品尝正菜之前,也可能要喝点酸奶,吃点泡菜,我的发言就算一杯酸奶或一碟泡菜,只要不含三聚腈氨或亚硝酸钠就好。既然是泡菜,就应该是一小碟,所以我的发言也很短,连标点符号在内共5949个字符,以免占用太长时间。

    闲话表过,言归正传。我的发言题目叫“水电要为减排做更多贡献”。据统计资料和预测,今年我国水电装机总规模将突破两亿千瓦大关,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水电大国,这是在中央各项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全体水电同志们用心血和汗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向全体水电战士表示最衷心的敬意!

    当前,全球都在关注气候变化及减排问题。科学家们对此还存在不同见解,而且减排问题(或说排放权问题)已变成了一个政治工具,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西方国家用尽心机搞些动作,企图隐瞒和推卸自己的历史责任,力求尽量由发展中国家来替他们还债。尽管如此,主流观点是温室气体的无限制增排将对地球环境产生灾难性后果,而且一旦出现这种后果,人类就无法使之逆转。再说节能减排对每个国家毕竟都是件好事,所以尽管争论激烈,各国政府原则上都愿为减排做努力。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减排面临的困难比任何国家都大,但我国政府为了大局,还是做出庄严承诺,为会议的成功做出重大贡献,赢得全世界人民的赞扬。中国是言出必行的,今后,如何实施减排承诺将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的头号问题。

    电力行业是排放CO2的大头,任务更为艰巨。尤其我国一次能源中煤占极大比例,电力结构中煤电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如何减排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现在“减排”是最热门的议题,从科学专家到网民们提出种种见解。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能分别轻重缓急,能辨别哪些是真减排,哪些是假减排;哪些持续可行,哪些在材料上、经济上是不可持续的;哪些是当务之急,现在就能大发展,哪些需长远安排,或最近十几年、几十年中做不到或形不成气候,甚至还在设想阶段。要知道最近这段时期(从现在起到2020年或再稍后一些)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大翻身的关键时期,也是电力供需还将剧增的时期,同时又是考验我国是否实施减排承诺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丧失了这段发展时机或未能实施减排,后果都是灾难性的。水电在当前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数量最大、技术最成熟、电网吸纳最现实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中国又拥有极其丰富的水电资源,作为水电人,我们要急国家之所急,任劳任怨“任骂”,尽我们一切努力多建水电,多发水电,为中国和全球的减排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

    在此还必须指出,水电(包括抽水蓄能)对减排是起双重作用的。首先,水电本身是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后,可直接减排温室气体。对于我国在2020年GDP将达到什么规模,实施单位GDP排放量削减40~50%(与2005年相比)要减排多少吨CO2/年,人说不一,我也算不清楚,总之是数十亿吨/年的规模。但水电对减排的大账是很清楚的。发一千瓦小时的煤电需燃烧原煤0.5千克,排放CO2一千克,用一千瓦小时的水电替代它就减排一千克CO2,这是不会错的。我们如能把每年经济可开发的2.4万亿千瓦小时的水电都利用起来,可替代12亿吨原煤,可减排24亿吨CO2!如果在2020年只利用50%,即1.2万亿千瓦小时(这大致相当于水电装机达3.2亿千瓦),可减排12亿吨CO2。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其它措施能够达到如此的减排效果!

    其次,为了减排,我们今后要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要建设规模惊人的核电站,使它们在改变电源结构中起重大影响,但风电、太阳能都有间断性、随机性和不可控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是“反调峰”的,不采取有效措施,只强调要全额吸纳,电网不仅难以解决负荷平衡、需求侧管理和远距离输电问题,连控制电网的频率和电压都做不到,甚至导致全网失稳和解体。而核电又是另一极端,为了保证安全经济运行,核电站宜在不变的出力下运行,同样给电网运行带来困难。总之,要改变和优化我国的电力结构,离开水电和抽水蓄能是很困难的。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情况向社会反复讲,讲清楚。

    下面我提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管好用好已建水电,挖掘最大潜力

    历尽千辛万苦建成的水电站十分可贵,水电站一旦建成,就可以持续利用,就是一只下金蛋的鹅。能够多发一千瓦小时水电,就减少排放一千克CO2。但目前许多已建水电站还未能发挥最大作用。根据我的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许多水电站承担着防洪任务。在汛期内必需将水库降到防洪限制水位,腾出库容,调蓄可能出现的洪水,到汛后才能蓄水,但那时也无多少水可蓄了。这个矛盾不但影响水电的利用,还影响下游的需水供水。最理想的办法是能蓄一点汛期的水,皆大欢喜,但又有风险。防洪规范和批准的设计文件当然应该尊重,但随着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现实条件的变化,通过严密的研究和法定审批程序,可以做适当调整。许多专家建议利用现代预报预测手段,进行灵活防洪调度,确实值得重视。今后流域中水电站多了,各水库可以联合优化调度,与一些工程初设时的情况已有很大差别,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改进。当然,各座工程的具体条件是不同的,例如,流域的雨情、水情、监测的精度、信息传递处理的水平、枢纽的规模、库容的大小、对防洪能起到的作用、枢纽泄洪能力及下游河道容纳能力等等都不相同,因此不可能有统一之规,而需因地制宜地研究调整。

    第二是由于受电网调度上的制约,有些水电站汛期即使有大量电量可发,电力系统无法全部吸纳,被迫大量弃水,“弃水调峰”是常见的。这就要增建以抽水蓄能为主体的调峰电厂,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和需求侧管理,通过电网优化调度来解决。

    第三是受枢纽建筑物、设备和输电线路的限制,无法多发多供水电。例如建设时装机容量偏小,机电设备的陈旧老化,输电线路能力不足和系统稳定上的要求,下游淤积减小的发电水头,库容缩减降低了调节能力,枢纽建筑物有缺陷被迫降低水位运行等等,这需要对每座电站进行诊断,或增容、或更新、或扩建、或疏浚、或补强……使老厂焕发青春,有些工程还有条件加高大坝,扩大库容,分期建设的工程更应及时按最终规模完建,所有这些方面有很多潜力可挖。
我曾建议过由一些学术组织(例如全国水电学会及各地分会)来组织推动,联合有关部门(包括水电厂和其上级公司)、设计和科研院校、电网或电力公司以及水利部门),对全国现有水电站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明确还能挖多少潜力,应采取什么措施,做出规划,提出方案,经过审批,予以实施。

    总之,提高现有水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是件非常重要的事,首先要确保枢纽、设备和防洪的安全。去年俄罗斯发生的萨扬舒申斯克水电站惨痛事故,值得我们每位水电运行管理同志反复研究,引以为训,对比查找,改进工作。在此前提下,又要尽我们最大努力,挖掘可以利用的潜力,最大限度的增发、增供、增纳,为国家做贡献,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二、抓紧建设好在建水电,及早发挥效益

    我国在建的水电规模是空前的,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是空前的。希望大家发挥优良传统,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努力创新,全面攻关,不骄不躁,抓紧建设,争取及早发挥效益。这里我想强调两个问题。

    第一  重视面临的挑战

    水电建设要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进行,从来就不能掉以轻心。尤其随着水电开发的深入,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过去百万千瓦的电站就是了不起的大型工程,望穿秋水才能开工一座,现在动辄建设数百万乃至一千数百万千瓦的巨型工程;过去百米大坝就是高坝,现在最高的坝高超过300米了。而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则越来越不利。这是必然的。因为在开发初期,我们当然要选择最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和条件最优越的点子先搞,然后不断向西部、向边疆、向地质最复杂、交通最困难的点子进军。我看过有关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等流域一些水电开发的规划和预可、可行性报告文件,我的印象是:穷山、恶水、高坝、大库、地震、滑坡、大断裂、深覆盖……没有一块好啃的骨头!

    现在我们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已有极大提高,正如一些外国专家说的,中国工程师能够在中国任何江河上修建需要的任何工程,这是值得自傲的事,但千万别因此而自满和急躁。还须特别指出,由于任务重,现在学生们一出校门就肩挑重担,几乎没有培训和反复实践充实提高的阶段。现在的一些分析计算工作,多用计算机而不是计算尺完成,实际上无法一一追踪其运算过程,进行复核,加上一些业务领导同志的忙碌,在科技工作以外还要做许多“关系工作”,这和过去又完全不同。而我们工作中最微小的缺陷疏忽,都逃不出大自然的严峻考验,并实施无情惩罚。萨扬水电站的悲剧虽产生严重后果,还限于水电站本身,我们在建工程如果出现重大事故,不仅毁了工程本身,还会对下游产生灾难性后果,而且会影响整个水电声誉,会影响国家形象。所以我们不仅要对工程负责,而是要对水电行业负责,对国家负责,这一点我们要永铭于心。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要保持谦虚谨慎态度,要坚持安全和质量第一。对一些重要决策,如无确切把握,要留余地,要有预案,要慎之又慎。有人说这是不是保守,是不是影响新技术的采用?我的理解是,安全和创新并非绝对不相容。一位成功的工程师,就是能够通过创新来增加安全度。我还呼吁各层领导要悉心研究业务,掌握大规律,对重大课题要平行复核,对重要文件要字字审读或自行起草,切莫做签字工程师。我们要向国家庄严保证:中国水电特别是大坝的安全是绝对有保证的。

    第二  建设中要把移民和生态环境问题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现在开发水电的阻力主要来自移民和生态环境问题上,其实,水电开发总是利大于弊的,水电和移民及生态环境之间并非零和游戏,只要努力,可以做到双赢。我们要听得进反面意见,改进工作,向上进言,争取政策,经常站在弱势群众一边,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尽我们之力去做到:建设一座水电,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批人民,美化一处环境,使水电开发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巨大动力,用我们的至诚和实际成绩来回答和消除社会上对水电的误解与质疑。

    三、掀起更大的水电建设高潮

    我国还有巨大的水电资源,许多工程在等待审批,或在规划设计中,更多的则尚待开展工作。为了今后吸纳核能、风能、太阳能,还要修建无数抽水蓄能电站,我们要排除万难,抓紧战斗,积极呼吁,争取水电理应享受的政策,掀起更宏伟的建设高潮,把我国能够合理利用的水电,无论大、中、小型,都开发出来,我相信以前调查的资源数据还会被突破。抽水蓄有资源要再次普查,包括在电网末端地区和风能、太阳能大基地地区。现在水电陷入“停批期”,我非常担忧,这是很不正常、很不合理的。

    我们要开发尚未开发的江河,要从江河的下游进军中游、上游,直达西部等边境地区。尤其是西藏,目前还较落后,没有石油、天然气、煤,却有得天独厚的水电宝藏和太阳能,我们要通过开发水电,让西藏电力工业以几十倍、上百倍的规模腾飞,使西藏来一个跨越式的发展,率先进入富裕和谐社会,给叛国分裂分子以致命的打击。西藏水电开发公司的领导邀请我去西藏参观,说哪怕是站在江边向大河湾望上一眼也好。去西藏当然是我的梦想,但我现在去西单也困难,去西藏会给人家带来什么麻烦真不敢说。不过我即使身体去不了,我的灵魂会去的。我去不去没有影响,一定会有大批的年轻同志高举红旗进军西藏,西藏的水电一定会得到充分而科学的开发利用。

    在建设中国水电的同时,我们还要毫不犹豫地继续大踏步走向世界,进军东南亚、进军非洲、进军拉美。把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带到全世界,开拓国外市场,使全世界有更多的水电资源得到开发,为全球减排做出贡献。这方面中国水电工程集团公司和许多设计院已有很好的基础,今后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在水电领域,21世纪就应该是中国世纪。在进军海外时,对生态环保问题要特别重视,少数水电站如确有较大负面影响,其开发就要慎重,我们并不是唯利是图的开发商。

    同志们、战友们,当前的能源危机对水电来说是最大的机遇,我再次呼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形势,尽一切努力加快开发水电;呼吁国家尊重水电是再生清洁能源这一客观事实,给予政策;呼吁国家加快安排和审批水电建设项目;呼吁国家把开发水电和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和农业经济转轨、农民改变身份的国策结合起来,彻底解决移民问题;呼吁大家联合起来改革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使中国的水电开发和管理技术再登高峰!让我们举起双手迎接这一巨变的来临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