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晚,水利部总工程师、唐家山堰塞湖抗震抢险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刘宁,就唐家山堰塞湖抗震抢险有关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刘宁表示,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有其确定性,目前已采取的工程除险措施正在发生较好的效果。唐家山堰塞湖除险减灾总体方案是一个系统周全的方案,体现了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至上的思想。
刘宁说,根据统计,地震形成的堰塞湖由于遭受较大洪水引起溃决的概率达到了93%。唐家山堰塞湖是5·12大地震后形成的滑坡体堵塞了湔江,而唐家山堰塞体高程达到82-124米,形成的水头在60-80米,可以给下游造成巨大威胁。同时,唐家山堰塞湖上游来水面积达到3550平方公里。据测算,流域内每降2毫米的雨量,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将提高1米。而据历史资料,6、7、8月的降雨量分别为140毫米、360毫米、330毫米,也为唐家山堰塞湖带来巨大的风险。
刘宁告诉记者,在指导唐家山堰塞体工程除险的过程中,他和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在现场坚持了7天6夜,唐家山不断遭受余震,特别是6级以上的余震,山坡塌方不时出现。这使他对唐家山的险情有更深的感触和认识。
“根据多次实地考察,唐家山堰塞湖淹没的漩坪镇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滑坡体,一旦发生滑动,会造成巨大的涌浪,瞬间引起溃决。”
刘宁认为,唐家山堰塞湖除险减灾方案立足早动而不是晚动、主动而不是被动,工程除险与撤离群众避险相结合,是一个系统、周全的方案,体现以人民群众生命至上的指导思想。目前,有关部门对唐家山堰塞湖正进行全天候、全自动的监测,可以在指挥部清晰地观测到堰塞湖的情况,以便提供及时的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