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伟大奋斗精神绘就80后青春本色 ——记我们和祖国共成长

(财资处 周普)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全国人民沸腾了!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2019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伟大祖国母亲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一路走来,中国人民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凝聚了前所未有的中国力量;一路走来,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彰显了集思广益的中国智慧。

  史料告诉我们:在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列强逼迫中国政府签署了《辛丑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

  直至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共产主义先驱们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千千万万的勇士为了守护领土、建设和平而抛头颅、洒热血、献生命,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给我们80后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源源不断的向上动力。

  镜头一:为航天使命上下求索的80后

  依晰记得2012年6月18日14时14分那一刻,是个举世瞩目的时刻: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顺利“牵手”,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就在成功的那一瞬间,怎能不令炎黄子孙为之自豪、为之动容、也让我们对航天人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众所周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落后于世界航天大国。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航天青年自觉把个人理想与民族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以苦为伴,始终保持着坚持不懈的革命意志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奋战在艰难险阻的航天事业第一线。从茫茫戈壁到浩瀚海洋,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普通操作平台到指挥岗位,都留下了他们峥嵘岁月的足印。

  此次神舟九号飞船从入轨到返回舱落地,从太空中的航天员到大海上的测控船以及飞行器所做的每一次姿态调整,都听令于一群平均年龄30岁出头,学历硕士以上的80后青年人。80后主任设计师张永接受采访时说,“严慎细实”这四个字一直伴随着他所从事的航天工作,靠着这四个字,他所带领的团队几乎把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每一根线、每一个设备测试了无数遍。飞船调度27岁的“神九妹”王鹏鹏从神九发射前100天开始,前后演练的次数超过了上千次,这种兢兢业业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用青春、智慧和血汗书写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传奇。他们对国家的奉献、对事业的追求、对成功的渴望,无疑不是各行各业80后青年学习的楷模。

  镜头二:为水利事业艰苦奋斗的80后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40岁出头,博士学历占80%,以“白+黑”、“5+2”为主要工作模式的青年科研团队,这是我院学科专业最齐全、科研成果最突出的水资源研究所。为深入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紧密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国家水需求为导向,以健康水生态为目标,自觉把个人理想与水利科研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兴水为荣、以治水为乐、以亲水为伴,始终保持着矢志不渝、兢兢业业的科研作风,奋战在艰难险阻的水利事业第一线。从茫茫戈壁到浩瀚海洋,从沟壑峻岭到平湖险滩,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都留下了他(她)们峥嵘岁月的足印。一项项水利科研成果发挥效益,一个个民生水利工程润泽山峁,一条条江河安澜佑民,一汩汩清泉滋润万物……呈现出“泉涌、河畅、水净、景美、人和”的美好画卷。

  有幸在水资源研究所学习交流,我亲眼目睹了80后青年才俊的工作状态、生活环境及其努力奋斗的满腔热情,使我身临其境地感应到了投身水利事业的精神力量:他(她)们始终保持着每周工作8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没有正常休息的工作状态,有时熬夜至凌晨两三点,就临时搭起简易床小憩片刻,紧接着又精神抖擞地攻关下一项科研难题;她们坚持着产后一个月,立即投入繁重紧张的科研任务中,丢下正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奔赴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受困地区开展现场调研、试验等,为灾区人民尽早用上安全可靠的饮用水争分夺秒;他(她)们秉持着“既要低头脚踏实地,又要抬头仰望星空”的人生信条,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奔赴西藏、新疆、青海等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打好水利扶贫攻坚战,致力于贫困地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王建华副院长所言“历经三重磨难,方能修成正果”,只有秉持“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科研作风,坚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作作风,才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之中,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之中。

  镜头三:为生命科学坚定追求的80后

  2014年1月17日,颜宁和她的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没想到,成功的欢欣来得如此之快。傍晚5点多,颜宁坐在办公室里,紧张地等待着实验数据的收集结果。5个多小时过去了,她给学生邓东打了一个电话。“还在处理数据。”邓东回答,他也从计算室里走了出来,紧张的心情让他觉得,即使一分钟的等待,也仿佛过去了半个世纪。5分钟后,大约晚上10点半。“哇!”当打开电脑软件查看数据结果时,在场的所有同学不由得大声欢呼。邓东已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激动地跑到导师颜宁的办公室。此时的颜宁,平静地看着邓东,一句话也没说。数据结果一锤定音,这项成果的历史意义,此时无法用言语表达。
    在经历两年多的集中研究、近半年的全力攻关后,颜宁研究团队终于攻占了又一个生命科学研究高地——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在人类理解和治疗癌症与糖尿病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这是过去几十年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的诸多世界顶尖实验室都曾经或正在为此全力攻关,但始终未能成功解决的难题。

  2014年6月5日,英国《自然》杂志揭开了这个源自生命内部的奥秘:由37岁的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率领的80后、90后年轻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

  追寻科学梦,一支年轻的“本土”团队。平均每天12个小时的高强度实验,恒温4度的“冰箱”实验室,实验团队几百个日日夜夜执着地进行着他们好奇而又热爱的科学战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这个创造世界科研领域奇迹的研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更难以想象的是,在这个被浮躁裹挟着的社会里,这群年轻人却如此心无旁骛地醉心科研。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短短几年内就让中国科学家自己的实验室里生长出了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更锻造出一支精干的科研“奇兵”?好奇、热爱、坚持、锲而不舍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正是年轻团队坚定追求的忘我精神,加之亦师亦友的纯洁关系,让他们一步一步揭开了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神秘面纱,迈上了科学殿堂的一座高峰。

  也许上述的3个片段不足以淋漓尽致地反映80后一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的全景全貌,但这3个优秀榜样足以证明80后一代,他(她)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显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精神,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用智慧和汗水绘就80后青春本色,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祖国母亲70华诞献上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青春厚礼。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5: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