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事翻译工作者的自我进化和修养

(国际合作处 孟圆)

  1949年曾经只是我辈在课本上学习到的一个数字,在黑白影像里见到的一个片段;属于课堂上历史老师激情澎湃的一段讲述,属于“基因里流淌的记忆”。1949年是我们的爷爷奶奶辈见证的时光,但可惜他们的大多数如今早已记忆衰退,无法一遍又一遍生动地带我们重温家国情怀下的个人体悟。所以很坦诚地说,在我成长的很长一段岁月里,都无法与1949年产生个人的情感联结,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这种与重要的历史的“疏离感”,在我上大学时之后慢慢消退,如今,在我作为一名职业的外事工作者7年之后,才彻底消失。这种进步,得益于在从事外事工作后对国家大事、国际形势、中外历史的不断追踪和加深的认识,得益于从个人工作中体会到对祖国强大的自豪和感动!

  文化自觉

  2006年我刚上大学,那时国门还没有现在这样开放,还没有掀起数字时代的浪潮,懵懂的学生们对外教灌输的所有知识几乎毫无甄别能力。听美国之音和BBC的广播,几乎每天灌进耳朵里的都是民主、开放、人权、自由、立法等这样的词汇,以及对美欧之外的国家如何“水深火热”的报道,一度真的会产生对国家的自卑感,似乎落后就是一切原罪。

  事件的转机是大二在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的一次实习。我们作为外语系的学生,负责为博物馆收集每日外国游客的游览反馈意见,并随机采访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有一天,我随机采访到了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教授老爷爷。他说他很快就要从大学退休了,这次来中国算是来“圆梦”,并希望把在中国的感悟带回去分享给他最后一届的学生。我顺势追问他,你对中国的感悟是什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教授先生先是一愣,随后说出了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年轻人,当然是积极的多。当然也有和澳大利亚很不一样的地方,但这种不同不是不对(being different is not something bad)。你要对自己的文化更有自信一些。”

  被一个外国人批评缺乏文化自豪感,这真是令我羞愧难当。是啊,如果不学习外语,也不关注外国现实的人被外国的圆月亮轻易洗脑也就情有可原,作为学习外国语言与文化的人,不应该在对比中保持冷静和客观分析,取长补短,更加对自己的国家文化充满信心吗?

  主动讲故事的人

  从那时起,我便把每一次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当作一次传达中国新形象的机会,不仅要用流利的英语让他们印象深刻,更要靠流利的英语,做一个积极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青年,把我们对祖国的爱,诚实和自信传达出去。

  2010年,我顺利考入北外高级翻译学院,离一名专业翻译工作者的梦想更近了一步。那一年,我们北外人的骄傲和女神张璐,在一年一度的总理答记者问上一鸣惊人,大放异彩。优秀的翻译,似乎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了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也让海外社会认识到,中国具备了相当一批见过世面、具备国际视野,但又能坚持中国情怀的优秀人士。

  而在普通岗位上从事外事工作的我们,也在榜样的激励下,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随着国家开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繁荣,我们也有底气向大家介绍中国领先的领域、出色的技术、优秀的团队。我想,作为外事工作者的自豪感,毫无疑问源于祖国的繁荣进步,国民的开放自觉。单是中国用仅仅70年的时间就超越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足以令所有走在中外交流第一线的人挺直了腰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我写下这篇感悟的今日下午,国家发布《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官方英译版同步闪电发布。白皮书发布的背景,是世界第一强国试图联合各式盟友,对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凶猛绞杀。从加征关税到封杀华为,从驱逐华人科学工作者再到拒签赴美签证,打击手段层出不穷,中国前进的道路再一次迎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是时候重温70年前的峥嵘岁月,学习开国元勋们百折不挠的精神了。只要回首那一段血泪的历史,就会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顽强、勇敢、爱国的民族。曾经经历过的苦难,让我们面对新时代的战争更英勇,更自信。

  作为处在中外文化和观点交界处的我们,更应当有国民的责任感,历史的使命感,坚持文化自觉、传达中国声音、兼收并蓄,才能无愧于历史的下一代人。

  加油,我的国!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5: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