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共成长 凝聚青春力量 服务科学发展

(牧科所 汤鹏程)

  题记: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得一寸光阴等于一寸青春,而一寸青春又无愧于一寸生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西藏广袤的草原上,我们撒下草籽,收获青春!——水科院基层科研人员随笔

  春去秋来、寒暑更替,时间像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串成年。2019年,在祖国的70周岁生日之际,我很荣幸的成为了一名父亲,完成了自己主持的第一个基金项目,家庭的义务、工作的责任都伴随着祖国70岁生日的到来而更加厚重了一分,而我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用一小步的成长跨入了2019。

  (一)昨天:不念过去

  我出生于1988年,赶上了祖国经济飞跃发展的好时代,我目睹了家乡城市一座座高楼的崛起,见证了祖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享受了教育、医疗等各项社会福利政策,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是在祖国逐渐富强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因为“新闻联播”里的一句话:兴水利、治水害,永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我在2007年就读本科的时候毅然选择了水利工程专业。2011年我开始就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我没参与南水北调主体工程、三峡工程等一批国家重大水利科技项目的筹备与建设,但2014年我参加工作后,看着师门、长辈依托三峡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为他们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而无悔。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明白科技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基层的科技工作者,哪怕不能置身于国家重大项目中,我们依然可以为祖国的成长发光发热,依然可以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依然可以将汗水播撒在祖国的江河胡泊中。

  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做为一名水科人,我将自己安放在这里成长。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高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无疑使这里成为中国最艰苦的野外试验地点之一。西藏艰苦的自然条件让当地的藏族群众只有生存和信仰,然而在这里,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手握执着与信念,凝聚青春力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科研工作没有一劳永逸的开始,我所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用坚韧的意志挑战自我,他们人生的每一笔经历,都在服务科学书写青春。倘若没有脚踏实地的野外观测试验,一切成绩都是美丽而轻浮的泡沫,科研团队成员凝聚青春力量,用脚踏实地和艰苦奋斗扬起科学的船帆,通过对高海拔地区人工牧草土壤水分与生理指标的实地观测,探求高寒牧区人工牧草需水规律,建立高寒牧区人工草地节水高产技术模式,提高区域牧区水利科技与技术应用水平,科技工作者们努力拼搏摇桨,享受一份青春的美好,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

  (二)今天:把握现在

  国家的富强让我们基层科研工作者有机会追逐世界前沿研究,有机会一展抱负。科研工作不允许我们马虎,哪怕细节上的失误都会导致我们试验数据的不精确:“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数据的采集要求我们要有专一的态度,要求我们心无旁骛。为了精确获得牧草在一天内的生理指标变化,年轻的科技工作人员每隔一小时就要采集一次数据。他们站在泥泞的田间,卷起裤脚,就像扎根于泥土中的大树,他们每一个脚印都是科研工作牢固的根基,在高海拔、强辐射的工作条件下,一天下来,即使注意保护,胳膊与耳朵后面也都会爆皮晒伤,晒伤药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可是他们依然脚踏实地,不躁动,不急功近利,就如一泓清泉,用一颗沉静的心面对科研。

  祖国的成长强大,直接推动了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让我们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有机会去主持申报科研项目,正是国家的富强给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尝试、探索的机会。2017年在我28岁的年纪,我申报获批第一个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我们的科研团队在西藏迎难而上,获得了很多关键的试验数据,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组成员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静下来,铸我实力;拼上去,亮我风采,我们的青春一丝不苟,愿为祖国的成长添砖加瓦。

  (三)明天:不惧将来

  祖国的成长之路就是一条“不畏惧”的披荆斩棘之路:新中国建立伊始,一张白纸,百废待兴,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面对烧到鸭绿江边的战火,中国不畏惧,断然行动,赢得了周边几十年的和平;当年面对美核讹诈,中国没有畏缩,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制造“两弹一星”,为国家安全建立了长久保障;再看眼前,中美贸易战中,中方毫不惧战的立场和表现向华盛顿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是压不垮的,如果美国向中国强加不公平的条件,它就必须准备迎接一场持久的贸易战,而国际社会也广泛对美方发出批评之声。

  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同样用“不畏惧”面对一切,面对每年接近6个月在高寒牧区的野外试验生活,面对“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的思念……对困难的不畏惧、对科研的热情激励他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当雄地区试验点深入羌塘草原内部,海拔高度4250米,在“行路难”的高寒草原为了采集数据、研究对比,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常常汽车换摩托,摩托换牛车奔波于多地。科研工作者在高海拔地区工作,还需要克服几大难题:首先是对恶劣气候环境的适应,在这里空气含氧量少了将近30%,面对缺氧与强辐射的工作环境,在西藏地区工作的科研人员身体一不小心就会受到很大损伤,高海拔牧区日温差变化最高可达25℃,在田间取数据经常要备两套不同季节的衣服,早晚和午间各一套,在这里工作需要脚踏实地,舍弃浮躁;其次我们的试验地点往往是西藏牧民的聚居区,为了开展科研工作还要学会和当地藏族群众交流,工作和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学会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会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学会和他们合作,在工作中调整、充实、完善自己。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才获得鸣叫蓝天的自由,收获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舍弃,我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凝聚青春力量,服务科学发展,用自己的汗水填补了当地的科研空白,为获得第一手的科研资料他们以全心全意、一丝不苟、不畏惧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

  科技工作者的青春总要有所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努力,为什么而拼搏。一个国家没有侥幸的成功,他的成长伴随着无数人的青春与汗水。同时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的成长,每一个人发奋努力青春的背后,必有祖国加倍的赏赐。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12/22 19: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