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我国南方水量充沛,河网密布,尤其是长江的水资源丰富而稳定。长江的入海水量占径流量的94%以上,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即便是特枯年,也仍有7600亿立方米。相比之下,北方十年九旱,缺雨少水。要说由南向北借点水来,大概古往今来有识之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古人曾开凿出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但没有办法让水逆流。最早提出“南水北调”设想的是毛泽东主席。

    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指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6年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打开通天河、白龙江与洮河,借长江济黄”和“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的南水北调方案。接下来有关部门组织进行细致而周密的论证工作,到1978年,南水北调工程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必要的,要在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这些设想,很快就要变成现实了。

    古往今来的调水工程

    水资源分布不均,修渠引水是很正常的。其实,小规模的调水工程古已有之。比如,“卧薪尝胆”故事中的吴王夫差,早在公元前486年,就修造了著名的运河“邗沟”来“引江入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条邗沟都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水上运输大动脉。

    此后,各种调水工程堪称史不绝书。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修造鸿沟“引黄入淮”,不仅是黄淮间的主要航路,后来更成了“楚河汉界”。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引岷江水浇灌成都平原,催生出了举世闻名的天府之国。公元前246年,秦国穿凿出郑国渠“引泾入洛”,将贫瘠的渭北平原变成了富饶的八百里秦川。公元前214年,秦朝修造灵渠“引湘入漓”,打通了长江和珠江流域,形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公元605年,隋朝开凿名震天下的京杭大运河,它联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以及钱塘江等多条河流,极大地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我国又陆续兴修了20余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如江苏的江水北调、天津的引滦入津、广东的东深供水、河北的引黄入卫、山东的引黄济青、甘肃的引大入秦、山西的引黄入晋、辽宁的引碧入连、吉林的引松入长……这一系列调水工程为受水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

1980年,邓小平视察丹江口水库 

1999年,江泽民视察黄河

2004年,胡锦涛视察东线工程江都枢纽

 

邗沟                                          郑国渠

 

鸿沟                                             灵渠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