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事西北干旱区社会水文学与国际河流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主持或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完成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973/科技支撑/国家重点专项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次、省部级优秀哲学社科成果三等奖1次、其他奖项5次。
1、基本情况
姓名: 龙爱华 出生年月: 1976 年 9 月
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
学历: 理学博士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职务:研究室副主任
专业: 水文学及水资源
研究方向:西北干旱区水文学及水资源配置、国际河流
2、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9.9-2005.3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
1995.9-1999.7 兰州大学地理系/管理系获理学/法学双学士学位
2013.6—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
2009.11-2013.5 新疆水利厅 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8.3-2009.10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2006.1-2008.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2004.7-2005.1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
3、主要科研经历与业绩
主要西北干旱区社会水文学与国际河流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与省部级基础科研及规划咨询项目40余项(主持20项),其中主持或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完成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973/科技支撑/国家重点专项课题(专题)10项;出版发表专(译)著、论文120余部/篇(SCI/EI论文4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次、省部级优秀哲学社科成果三等奖1次、其他奖项5次,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百名“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与优秀援疆干部表彰各1次,荣立三等功1次。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变化环境下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迁移转化及其耗散机理、跨界河流开发利用的多维响应与综合调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主要工作成绩如下:
(1)创新发展了水足迹、社会水循环理论方法及西北干旱内陆区“自然—社会—贸易”水循环模式,拓展了水循环与水安全研究的尺度与视角,揭示了非自然因素改善干旱内陆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机制;
(2)从社会资源、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恢复价值等多维视角,创新开展西北干旱内陆区水管理与持续利用理论与应用研究,为重大工程决策与生态补偿实践提供了科学支撑;
(3)构建了西北跨界河流信息系统与综合研究平台,揭示了跨界河流、重要用水户的水耗散机制及流域水循环机理,提出了西北跨界河流“一河一策”开发利用与应对预案,有效支撑西北跨界河流水量分配谈判工作。
4. 学术思想、学科发展思路与研究团队建设
学术思想:以水为核心,坚持从西北跨界河流与内陆河流平行、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度的视角,围绕变化环境下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迁移转化及其耗散机理、跨界河流开发利用的多维响应与综合调控关键技术,开展研发与应用工作。
学科发展思路与研究团队建设: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开展社会水文学的前沿科学问题与工程应用研究,不断干旱区社会水文学内涵;在社会水文学与西部国际河流研究领域,努力建设一支在理论方法、关键技术、调控应用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团队。
5. 科研感悟
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进步,得益于程国栋、王浩、邓铭江等导师的悉心指导,团队及同事的帮助,院、所的大力支持。博士导师引领我进入生态经济学研究领域,博士后导师引领我进入水资源与水循环研究领域,挂职工作导师带领我跨入国际河流研究领域,正是他们的悉心指导、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我才能很快进入这些研究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科研道路上有所收获。院、所、研究室以及本人团队,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帮助关爱,相关的硬、软条件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将继续保持对科研的热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1年调研在额尔齐斯河上的水文站考察留影
2017年在哈萨克斯坦参加双边技术磋商工作会议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