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通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妇工园地 >> 文章
家的旅行 
http://www.iwhr.com     2009-12-22 15:38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中水科技   杜宏梅

    现在,我的新家装修正在进行中,居住条件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这是自己的第几次搬家了?回想自己的一次次搬家,感觉就像自己的家进行了一次次旅行。那么,我的家旅行了几次,每一站的风景和感受又是怎样的?读者朋友,如果您感兴趣,请伴随我的回忆进行一次家的旅行吧!

    第一站:繁华都市,小院人家——地安门西大街

    1984年国家住房分配还在计划体制下,单位如果不分房,个人几乎是没有办法得到住房的。当时已快三十岁的我,得到了好朋友的帮助,好友把自己的房子借给我们使用。
    房子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处于中心地带,出门即马路,路东是著名的北京小吃店,路西是著名景区什刹海,路南往西不远即北海公园,站在十字路口北望则是历史悠久的鼓楼,还有那京城十景之一的银锭桥,附近还有京城三大斜街之一的烟袋斜街。
    小院的唯一邻居是一对老年夫妇和他们的儿女们。家里没有上下水,每天用水我都到邻居大妈家接一大桶水,废水则都集中到一个废水桶内,倒在院门外的排污池。特殊的地理位置给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和乐趣。曾记得新建的家缺少东西,包饺子一切准备得当,准备包了,却发现没有擀面杖,立刻穿过马路在路东小杂货店买回来,按时吃上可口的饺子;曾记得严寒冬日早上起来,炉火灭了,嗷嗷待哺的孩子喝不上热奶时,路南小店解了燃眉之急;曾记得邻居大妈把他家的球形铁丝笼借给我们烤干孩子的尿布;曾记得炎炎夏日,华灯初上,狗不理包子铺当街开夜市,红彤彤的火苗映衬着厨师雪白的工作服,随着厨师炒勺翻腾,美味弥漫在空气中,那场面,声光色齐聚,对观者真是一种享受。还有那地安门百货大楼前几十家个体摊户伴着夜色开张,进货于开放城市广东的漂亮时尚的服装、箱包、工艺品,来自俄罗斯的望远镜以及其他异地风情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讨价还价声、赞叹声不绝于耳,最高兴的是年轻姑娘们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拎着漂亮衣服离去时那种兴奋与满足。真是一道奇异的景观!
    在这里,我住了两年,成立了家庭,诞生了我的儿子。

    第二站:成片的平房,拥挤的家:婆婆家

    朋友的房子总归要物归其主,单位分房还遥遥无期,无奈之下一家三口住到婆婆家,这使得本就不宽敞的家,更显拥挤,全家人夜晚睡觉里外套间分成男女宿舍,我则独占一个钢丝折叠床,占据外屋中心位置,每日最后一个躺下,早上第一个起来。
    在这里,带着对退休在家的婆婆带孩子有为难之处的一份理解,也因自己的一份自强心,当时八个月大的儿子开始了他的幼儿园生活,每日和我一起上下班,经风雨,挤公交,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工作日,当时的公共交通远不如现在这样发达,全市的上班人员除了自行车就是挤那少的可怜的公交车。每日挤车就像是打仗,抱着孩子的我跟那些身强力壮的年轻单身们拼力气,抢速度,没有人给抱孩子的人让座。幼小的孩子两只小脚站在座椅背上,两只小手学着大人的样子紧抓着车上的扶手。我则一手抱孩子,一手抓着车上的扶手,身体早已不成直线了。
    在这里,我住了两年,儿子从婴儿到幼儿。

    第三站:四合小院,和谐人家:西城区冰洁胡同

    一个永不会忘记的情景:88年夏日的一个中午,我正在职工食堂吃饭,所办的同志告诉我:院里分给你一间房,在二环边上,有点小,只有7平米,你看要不要,吃完饭我和你一块去看看。真是雪中送炭啊,哪管什么大小,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就是全部的希望啊。记得我当时不假思索:“不用看,要!”“还是去看看吧!”所办同志下午就陪我骑车到了那间“7平米”小屋。进得院内,只见一户户门窗,密密匝匝,怎么也得有六七户,我那间在一进院的左手第一家。家门口有一个全院的排水口。上得三个台阶,打开房门,环顾一周,只见除了地面,四周墙上,房顶都糊着纸。房顶的白纸已经泛黄,这块咧着嘴,那块搭拉着胳膊。墙皮吐着白沫,有的地方砖头探出了头,一面墙上还挂着一张凉席。地上泛着潮水,黑乎乎的,满屋子充斥着潮气味。房屋大小?哈哈!何止7平米,足有十几平米哪!
    休工龄假,开始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装修:废打印纸、废绘图纸纷纷派上用场,亲戚朋友齐上阵,很快一个洁白明亮的家诞生了。老天照顾,不多的几件家具都可钉可铆的摆设其中。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生活开始了。
    据说,这间小屋是76年地震时自行搭建的,不太防雨。坐东朝西,窗户只采光而不能通风。厨房是家门口自搭的一个宽窄比煤气灶稍大的小屋,灶具放屋内,人只得站在屋门外操作,灶眼也只够得着使用外面一个。每逢夏日当头,人们都盼望着下雨纳凉,我则祈祷上天千万不要下雨,我那脆弱的小屋经不起雨水的光临。每逢下雨家里的脸盆、澡盆甚至洗菜盆发挥兼职作用,就位于冰箱上、柜子上、桌子上。依着漏雨程度的不同和接水器具的各异,雨水打在上面发出不同韵律的声音,小屋俨然上演着一部雨水交响曲。最严重的是院里新一轮分房的时候,像是在有意赶我快快搬入新居,一场大雨来临,在床的正上方,顶棚大面积阴湿,眼看就要禁不住雨水的重量,一点点的破裂,最终,“啪”的一声,一大沱水连同顶棚纸掉进洗衣盆,溅湿床单。遇上晚上下大雨,我则成了全院的排水工。大雨大风将院里大枣树的叶子顺流集中到我家门口的排污口,我则打着手电用火筷子把叶子扒开,瞬间院里半尺深的水,哗哗地涌进排水口。
    秋天,雨季过去,房管所会免费重新裱糊顶棚。这时,雨水音乐会就会被另一种音乐会所代替:夜晚躺在床上,房顶上嘶啦哗啦的声音不绝于耳,演奏的主角当然是老鼠。被它搅得睡不安稳,索性起来跟它游戏:拿根棍,这敲敲、那打打,让它也紧张紧张。
    冬天,告别雨天的麻烦,又来了煤气的担忧,买煤搬煤,倒炉渣是每天的必做功课。随时可用的热水,炉盘上烤焦的馒头都给凛冽的寒冬增加了暖意和乐趣。煤气中毒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我的生命因夜晚哭闹的儿子把我从昏迷中吵醒而得到挽救。
    在这里,我住了两年,取得了成人大专文凭。
              
    第四站:街坊四邻皆同事:南院平房

    这里是真正的水科院宿舍,位于今日科技会堂后背身,昔日水力实验大厅的东面。十字交叉的小路将排排平房分割成四部分。我的家就位于小路交叉口的西北角上。我家的东边一棵茂密的枣树成为夏日纳凉的佳景圣地,秋日枣子渐红,孩子们仰着脖儿等待大人们用长杆把颗颗枣儿打下来,快乐地争着抢着捡拾在地上蹦跳的红枣。邻居大妈家的石榴树开花了,鲜红欲滴。成熟的果子粉扑扑的乐开了嘴。自种的瓜果蔬菜不时上了我的餐桌。夏季里生机盎然,花草争艳,树木繁茂,蜻蜓、蝴蝶飞舞其间,小昆虫跳来爬去,孩子们游戏其中。猫儿喵喵,蜻蜓滑翔,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这里的家有了自己独立的厨房,有了上下水,孩子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床。
    在里我住了四年,孩子上了小学。

    第五站:小楼一统,独立单元:塔楼一居室

    94年南院盖起了第一栋塔楼,抱着住一次新房的想法填了报名表。
    虽建筑面积只有不到40平米,但厨、卫、厅、卧一样不少,也是五脏俱全的“小麻雀”了。从此告别了买煤搬煤的炉火日子,生活变得简单而干净起来,从楼上向下眺望:新建的花园草木葱葱,鲜花盛开,坐落其中的小亭子红漆耀目,新铺的砖路笔直平坦。每天做饭时我都会借着厨房的窗户欣赏花园的美景,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悠闲着老人们的悠闲。最高兴的是我的儿子: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屋”,折叠沙发被放在小厅里,当做儿子的床。儿子抑制不住兴奋:妈妈,外屋就是我的屋。每当小朋友来玩他都会说:走,到我屋去玩。
    在这里,我住了四年,孩子上了中学。

    第六站:大树成荫,鸟语花香:砖楼两居室

    随着院里的又一次分房,我搬进了南北朝向的两居室,儿子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己的房间。房间里衣柜、写字台、电脑桌一应俱全,关上门就是他自己的世界。南北通透,所有房间都有窗户是我最大的满足,透过南北窗户向下俯视,入眼的是小路幽静、花草成毯、绿树成荫的小花园。鸟儿的飞翔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知了的鸣叫唱出夏季的热度。
    在这里我住了十一年,儿子从高中到大学,如今走上工作岗位。
 
    第七站:砖楼三居室

    今年院里又分房了,我得到了俗称“金角”的东南向的三居室,装修中的房子正一天天改变着面貌。这一次,房子的功能更加全面,有了专职的客厅和书房。今后,我将在充满阳光的功能齐全的新家中开始“高瞻远瞩”的生活。
 
    读者朋友,我家的旅行至此暂且告一段落。在您跟随我家旅行的时候是否注意到我家旅行的每一站都比前一站居住的条件更好,生活更舒适?是否从中看出改革开放,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为首要任务的见证?是否感受到历届院领导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所做的努力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