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资处 周普
初识于丹,恰同学少年。随着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健康自信、知性沉稳、活力四射的于丹教授就悄然走进亿万观众的心中。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细细品味,思绪万千,不经意间使我触觉到了漫漫人生路中的此起彼伏。

生活中优雅谦和的于丹教授 百家讲坛中激昂亢奋的于丹教授
《于丹<庄子>心得》一书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笔者大致将其归结为以下六要点:(1)真正获得自身需要的知识与感悟,尽可能地不断超越自我;(2)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努力获得人生的高效率;(3)拥有健康平和的人生心态,保持快乐积极的生活状态;(4)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坚信世界上总有路可走;(5)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人心应顺乎自然;(6)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尽可能地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于丹<庄子>心得》一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于丹教授为该书所作的自序“我们的心可以遨游到多远”;第二部分是该书的核心—详细解读模块,分为“庄子何其人”、“境界有大小”、“感悟与超越”、“认识你自己”、“总有路可走”、“谈笑论生死”、“坚持与顺应”、“本性与悟性”、“心态与状态”、“大道与自然”共十个专题;第三部分为《庄子》原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共收录庄子三十三篇文章。认真研读《于丹<庄子>心得》一书后,我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让我体会颇深、深思最多、启发之大的是“坚持与顺应”的内容。

《于丹<庄子>心得》封面 《于丹<庄子>心得》之“坚持与顺应”
21世纪,是展现个性自我的时代。在这个纷繁芜杂、物欲横流的大熔炉里,很多人都想迅速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尤其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都渴望在各自的领域里具备“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之势。久而久之,年轻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免会产生些急躁与浮躁的情绪。毋庸置疑,年轻的时候我们内心是有很多坚持的,但日常生活总是考验着我们,外部世界总是试图改变着我们,年轻人应如何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人生,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完美,这其实归结于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理想、内心坚持和外在顺应。本文引用圣人孔子的名言与宋朝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作进一步地阐述。
(一)“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外化而内不化”字面意思是说,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其蕴含深意是说,与外界相处时要通达,遵从法度、与人为善,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相适应,而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个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包括独特的价值观、独特的风格等正确、合理的特性)而不要随波逐流。借用于丹教授的话也就是说,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内化而外不化”字面意思是说,外表随物不变,而内心随波逐流、本位主义;其蕴含深意是说,与外界相处时往往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桀骜不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了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为社会所不容。因此,个人的内心往往会偏离最初的坚持,见风使舵,以致走向罪恶的深渊。
孔先生借用先前古今两代人内心与外在的对比,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人未能适时地调整自我、改良自我,导致了内心的背离。三思之后,笔者认为“做一个外化而内不化的人”应是现代人所要秉持的人生信条。比如最近发生的百年学府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和原党委常务副书记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被捕曝出的腐败案,以及近年来各地大学腐败案件的频繁曝光,不得不让人匪夷所思:本为言传身教、学术“净土”的高校缘何成为腐败案件的频发区呢?达官显宦为何要改变内心最初的坚持,频频步入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禁区呢?关键是在面对五花八门的诱惑、面对灯红酒绿的生活时,他们“内不化”的力量太弱了,无法抵挡住外在的变化。
(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格历来受到文人志士的褒奖,成为名垂千古的心灵家园。但凡了解荷花生长过程的人们都清楚:湖中耀眼迷人的荷花,其实是在塘泥污水相混的环境中毅然茁壮成长的。可见,外在环境的变化是次要,荷花之所以花姿妖娆,是因为它生命中存在一种“坚持”的元素,激发着内在的潜能抵制住外界的阻扰。这不免会让人想起哲学原理:内因是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淤泥中茁壮成长的荷花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每天都有新情况、新规则,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新尺度、新坐标。无论你在何种工作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就如图片中俏丽的荷花那样,而关键是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在漫长的工作征途中,年轻一代的水科人需要从内心做一个坚持的理想主义者,在外在做一个顺应的现实主义者,多尊重他人,多强调合作,多与人为友,少一点飘离与苛刻,尽可能地做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才可能孕育出美好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