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所 郑卫东
自从院职能部门来到专业所之后,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一定要找个机会去看看建设中的水利工程。2004年,适逢所里在三峡承担了监测项目,在项目组同事的盛情相邀下,我终于得以了却心愿,一览三峡水利工程的风采。这也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雄伟壮观的水利工程施工场面。虽然事情已过多年,但现在回想起来,却仍历历在目,心中充满激动。
当时的三峡,大坝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展开。二期河床坝段已经开始挡水,机组正在安装。右岸的厂房坝段正在施工。站在高高的坛子岭上,远眺建设中的三峡大坝,大坝雄伟的身躯已初现规模。三峡工程的雄伟气势,壮观的景象尽收眼底。行走在左岸的坝顶,一块块现浇的混凝土路面感觉和普通的水泥路并无多少差别。但回首三峡大坝70多年梦想、30多年论证、10多年建设的沧桑历程时,这条百米的路便显得深远悠长,因为这其中的每一步都丈量着我们民族的勇气,都在诉说着一个人间奇迹诞生的坎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脚下的大坝依靠着自身的重力拦截这4000万年来一直滚滚东去的长江之水。大坝建成之后,三峡水库蓄水水位将达到175米高程,汛期可以保证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可以有效调蓄川江洪水,以解决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特别是荆江段的洪水危害,使中下游1500万人民免受灭顶之灾。而三峡河段水能资源的开发,将为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提供巨大的电力。2003年7月,三峡电站首批机组提前发电,到2009年,机组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847亿度,供电范围辐射华东、广东、华中等高负荷中心。此外,三峡蓄水所形成的高峡平湖将有效地改善重庆至宜昌间长江航道条件。水库蓄水后,川江险滩变通途,三峡坝区货运量三年增加近3倍。当蓄水至175米后,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横贯内陆的长江有望展现“黄金水道”的魅力,从而推动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三峡工地的短短几天中,时刻触动着我的不仅仅是雄伟壮观的大坝和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而令我感触最深的则是遍布在工地每一个角落挥汗如雨的工人,从这些最普通的三峡建设者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一个伟大工程诞生所经历的艰辛。三峡大坝1635万立方米混凝土,正是他们用一方方土石、一颗颗螺丝钉、一滴滴汗水铸成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 三峡工程又何止属于建设者?它属于全国人民,连着你我他。全国电价加价组成的三峡基金,相当于全国人均为三峡建设贡献了近50元。全国20多个省市向库区对口支援,投资金、设项目、输技术,谱写了一曲团结互助的时代交响。而库区百万移民为了三峡的顺利建设,携老扶幼、泪别故土。没有他们无私的付出,高峡出平湖将永远是停留在纸上的美丽幻想。
曾有人说,全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三峡工地”,这句话不无道理。十几年来,全国各地上万名科技工作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创造了700多项发明专利,连续三年混凝土施工刷新了世界记录,两次截流堪称世界截流史上最伟大的壮举,大型发电机组的制造6年跨越了30年的技术差距,工程建设中的百余项“世界之最”更令人刮目相看。而在这些技术进步中,中国水科院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也为三峡工程的科技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所里项目组的同事介绍,水科院的安全监测组承担了三峡工程大量的仪器埋设工作。据了解,三峡工程总共设计埋设监测仪器近10万支,其中三峡大坝占1万多支。这些仪器汇集了世界各国最先进的设备,种类达60多种,监测系统的规模居世界第一。整个三峡大坝安全监测体系完备,两大网络、上万支仪器时刻监护着三峡大坝。两大网络分别是水平位移监测网和建筑物沉降监测网。为了监测三峡工程建筑物的水平位移,三峡建设者在坝区红线内外布设了水平位移监测网,通过测算各点的坐标,并以此为基准,就可以随时计算出坝区内任意一个点的水平位移。 与两大网络相匹配的是布设在不同类型建筑物上的监测仪器。这些监测仪器聚集了国内外所有先进、成熟的安全监测仪器,可称之为当今水利工程监测项目和设备的“博览馆”。目前监测仪器读取的数据表明,大坝挡水建筑、闸门等各项指标均在设计范围内,大坝安全性能可靠。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短短几天的三峡工地参观,使我深深体会到了水电工程的雄伟气势和水电建设者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伸出双手,轻轻抚摸大坝钢筋水泥的坚硬躯体,令我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几代人历经多少梦幻、多少追求、多少奋斗才熔铸了三峡大坝今日的巍峨。从三峡工地归来的感悟,将永远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为所里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作出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峡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