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所 黄丽清
1978年12月,我分配到中国水科院工作,之前我在农村插队劳动了两年零捌个月,锻炼出了强壮的体魄,加之对新工作单位的崇拜,每天都是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特别当我的直接领导到我家向我父母介绍该单位的工作性质中,其中一条为出差任务较多时,我的心中更是充满渴望,希望早些轮到我,早日能游走祖国四方。带着对未来工作的幢景,我走上了工作岗位。
我被分配到了岩土工程研究所灌浆室,主要从事工程地基处理工作,如:水库大坝的基础加固处理,建筑物的地基加固等。该项工作的艰苦与劳累,远比想象的要大的多。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我的第一次远差,让我终生难忘。
1981年我同课题组的前辈们到广西大化水电站,进行大坝基础灌浆加固处理。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到南方(我是地道的北方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去过南方),不但工作环境是陌生的,生活环境是陌生的,人员是陌生,连气息都是陌生的。总之,吃饭、睡觉都有新鲜感。然而,最令我铭刻在心的,不是南北差异的感叹,而是工作中的一个特殊事件。在这次工作中,我经历了一次生死瞬间,对我的工作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理念——原来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包含着意想不到危险。
我们这次采取地基处理的灌浆材料是聚氨酯,这是我单位研制的一种新型灌浆材料,是当时比较先进和领先的化灌材料。该项材料的研究和在实际工作中的成功应用,获得了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研究这种材料,科研人员花费了大量的辛勤劳动,我是在该材料研制成功的后期加入到此队伍的,基本上是参加了运用于实际操作过程。此项工程正是用我们研制的灌浆材料对大坝地基进行加固处理。这个材料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灌浆材料的二次扩散,对地下缝隙进行充分填灌,起到加固基础强度的作用。
说到这一点,需要对我们的具体工作稍微做些介绍。我们工作的具体步骤是,在需要处理的工作面上布孔、打眼儿,埋设灌浆管,用压力泵通过设计压力,将化学灌浆材料罐入地下缝隙中,待浆液凝固后,使处理过的区域相互连接、密度增强,起到加固作用,提高基础面整体强度。而我们这种浆材,灌入地下后,浆材遇水会起化学反应,进行第二次扩散,也就是在地下自动产生一定压力,能够使浆液扩散到更远的地方,从而使基础处理的更加完善。但是为了能够使此浆液在地下充分扩散,我们在灌浆工艺上也要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需要交代的是,我们的灌浆压力及时间控制是通过前期的地质勘探而设定的。“毕浆”后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使浆液在地下充分扩散,达到预期效果。
那一天,我们早上开始对一个坝段进行灌浆,工作比较顺利,随着灌浆压力逐渐提高,灌浆材料一桶桶罐入地下缝隙中,一切都按照原来的设计进行,根据吃浆量和灌浆压力到达设计目标,此灌孔压浆结束,“毕浆”后,向往常一样,等待地下浆材进行二次扩散,直到地下压力全部消失,才移孔进行下一个灌浆孔的操作。利用这段时间我们对此孔周边进行检查(这是我们往常的工作程序),当时我和陈荷生老师(当年灌浆组副组长)站在孔口附近正专心致志的观察,突然灌浆管从地下顶出,喷出几十米高,重重的落在我们身边,落下的位置离我们也就一脚远,我们身在其中不觉得紧张,但在其他业面上工作的同志都吓的目瞪口呆,事情过了几分钟后才缓过神儿来,纷纷跑过来,看我们两人是否有伤。当发现我们安然无恙时,才开始叙述刚才那种“壮观瞬间”。太危险了,如果灌浆管偏离或我俩位置稍有变更,那将是非死即重伤,因为那是好几十斤重的铁管,高空落下,可想而知。
这是我的第一次出远差,第一次看到了工作的另一面,至今想起这一幕,仿佛就像昨天,混乱的场面,四面八方围拢过来的人群。事后我曾经无数次的假想过,如果那一次我就这样走了,我就没有今天了,也是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吧,只是太早了。
其实,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经历的工程逐渐增多,这种事情还是时有发生,但是只有这一次离我是这样近。我们组的其他成员也有过几次有惊无险,甚至可以说是死里逃生。回忆这些主要想告知大家,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不但是通过辛勤劳动换来,有些还需要用常人不知的艰辛付出而得到的。
人人都有终身难忘的记忆,我的这段经历估计永远留存了。不是炫耀,而是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