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成立25周年庆典上的讲话
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09年7月29日)
尊敬的埃德伦助理总干事,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庆祝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成立25周年,回顾和总结国际泥沙中心的发展历程,展望和谋划国际泥沙中心的美好前景。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对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成立25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国际泥沙中心发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中外组织与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国际泥沙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和世界各国泥沙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
25年前,为应对世界性泥沙难题,促进世界各国在泥沙领域的知识共享和科技合作,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2届大会通过,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共同建立了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2005年,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重新签署了关于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的协定,在新形势下赋予国际泥沙中心新的任务。25年来,中国政府一直信守承诺,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国际泥沙中心的发展。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第一个涉水二类中心、我国水利行业第一个国际中心,国际泥沙中心辛勤耕耘,不懈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为推动世界泥沙事业发展,促进中国水利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一是学术交流日趋活跃。由国际泥沙中心主办、每三年一次的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已经成为泥沙领域最为重要、最有影响的国际学术盛会,同样是每三年一次的河口海岸国际研讨会成为重要的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中美水科学与工程数学模型研讨会形成了两年举办一次的定期交流机制。国际泥沙中心还积极主办和协办国内及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50余次,参加人员超过6000人次,协办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这些交流活动对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促进世界河流与泥沙问题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技术培训不断拓展。25年来,国际泥沙中心积极拓宽培训专业,创新培训方式,成功举办了20余期国际培训班。特别是近年来,培养了来自朝鲜、韩国、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菲律宾、俄罗斯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员,同时,还举办国内培训班20余次。培训专业从水土保持、河流治理、水库泥沙拓展到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流域管理与生态建设,培训方式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促进了全球泥沙领域的技术进步。
三是研究咨询逐步深入。先后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研究咨询项目,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多边和双边合作研究,完成各类国际研究咨询项目40余项。特别是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IHP)框架下,完成了中国黄河泥沙、淤地坝建设、流域综合生态管理和珠江水沙变化等科研项目,为全球泥沙管理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了经验。同时,围绕中国江河湖库的治理,承担了百余项国内攻关和重点研究项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是国际合作日益扩大。先后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余项合作与交流协议,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华讲学和开展技术咨询150人次,组织国内学者赴30多个国家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和技术考察500多人次,选派国内技术骨干赴国外进修和培训100多人次。推动成立了世界泥沙研究学会,实施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IHP)国际泥沙项目(ISI)。这些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泥沙领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五是基础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在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国际泥沙中心开发建设了全球江河泥沙信息管理数据库,构建了功能强大的全球泥沙海量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为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世界水资源评估计划、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等任务直接提供服务。国际泥沙中心创办的国际泥沙信息网(中英文版)、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项目网(英文版)在泥沙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六是全球影响明显增强。国际泥沙中心创办的《国际泥沙研究》是全球泥沙学科唯一的英文国际期刊,论文已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收录。国际泥沙中心编辑出版的《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每年发布中国主要江河泥沙的基础信息,在政府决策、生产实践和科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泥沙中心设立的“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 是中国泥沙界的最高奖项,成功组织了九届评奖活动,先后有30名泥沙领域的杰出个人获此殊荣,并于2007年在莫斯科颁发了首届“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国际奖。
25年来,国际泥沙中心逐步发展成为专业实力强、合作信誉好、世界影响大的国际知名机构,奠定了在全球泥沙领域的主导地位,为国际泥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泥沙中心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历任北京办事处代表一致称赞国际泥沙中心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国际泥沙中心25年的奋斗和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逐步深化和中国水利全面走向世界的伟大历程,凝聚着广大泥沙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在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交流及国际泥沙领域谱写了绚丽的篇章。
当今世界,泥沙问题是全球性的难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许多国家在江河治理、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面临着泥沙问题的严峻挑战。据统计,全球每年地表侵蚀量高达600亿吨,损失耕地约5~7万平方公里。侵蚀的泥沙造成河床持续抬高,每年淤损水库库容近1%。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IHP)第七阶段(2008-2013)将解决泥沙问题作为其主要工作之一,要求世界各国提高对土壤侵蚀和泥沙问题的认识,加强可持续泥沙管理的教育和能力建设,推动泥沙和侵蚀方面的相关研究和培训,促进相关数据、测量和管理方法的信息交流,实现土壤和泥沙资源的改善和可持续管理。
中国是世界上泥沙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水土保持、江河湖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硕成果,江河治理技术和泥沙学科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目前的泥沙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年平均土壤侵蚀量高达45亿吨,损失耕地约100万亩。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下游河道1950-1999年淤积泥沙92亿吨,河床普遍抬高2~4米。辽河干流下游部分河段河床已高于地面1~2米,成为“地上悬河”。水土流失导致全国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立方米,洞庭湖年均淤积泥沙0.98亿立方米。我国已经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对下游河道与河口演变的影响,对河道整治工程的适应性及今后的整治措施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同时,随着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深入实践,迫切需要加强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侵蚀、河道演变规律的研究,把握泥沙运动过程伴随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其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开发与生态和环境保护要求相协调的江河治理技术,这些都对泥沙领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泥沙中心作为世界泥沙领域的领军单位,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围绕中国水利的中心工作,瞄准泥沙领域的科技前沿,坚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发挥好在国际泥沙研究领域的引领带动和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加强中心自身能力建设,积极扩大国际研究咨询,大力开展泥沙技术培训,着力推进泥沙科技进步,努力促进世界泥沙事业的科学发展、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第一,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利用现有的多边和双边机制,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项目、世界泥沙研究学会、国际会议、国际培训、三峡泥沙专家组、钱宁奖基金会等平台,以及国际泥沙中心的国际影响和网络优势,充分发挥国际泥沙中心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内机构、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间的沟通与联系,搭建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泥沙领域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合力应对困难和挑战。
第二,要积极扩大国际研究咨询。广泛开展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商业团体的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技术合作和联合科研,进一步提高中国乃至全球的泥沙管理和流域治理水平。围绕各国面临的重大泥沙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评估和决策咨询等活动,汇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智慧及力量,充分发挥国际泥沙中心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作用,积极为世界水利发展建言献策。
第三,要大力开展泥沙技术培训。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二类中心的机构优势,泥沙中心的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紧紧把握经济社会新发展、水资源条件新变化以及国际泥沙研究发展新趋势,举办水土保持、江河治理、水库泥沙、流域管理、防洪减灾、水资源以及水生态等各类国际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扩大中国水利和泥沙研究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国泥沙治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在国际上的推广应用。
第四,要努力推进泥沙信息服务。完善和充实全球江河泥沙信息数据库建设,为全球同行和专家的科学研究,为政府部门的调研和决策提供实时、全面、准确的信息。促进泥沙领域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及时通报最新发展动态,共同分享江河泥沙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土壤侵蚀、江河治理、水库淤积、流域生态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理论、方法、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与交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宣传泥沙相关知识,增进公众对解决泥沙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推进全球泥沙科技进步,加快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第五,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快速增长,由最初的10余个增长到如今的40余个。今年4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1届执行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有关二类机构和中心的综合战略,对二类中心的规范管理和终期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一个涉水二类中心,国际泥沙中心要建设素质优良、业务精通、作风扎实、协调能力较强、外语水平出色的高素质队伍,培养能够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复合型人才。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学习,强化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敬业精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协调配合、作风严谨务实的精干高效团队。
同志们,朋友们,国际泥沙中心已经走过了25年的光辉历程,未来的发展任重道远。水利部将一如既往地对国际泥沙中心给予大力支持。我相信,在国际国内各有关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国际泥沙中心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国际泥沙中心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光辉的业绩,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促进世界泥沙灾害的防治与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