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25周年庆典
   
 
·三峡大学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更多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
·邀 请 函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成立25周年庆典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国际泥沙中心25周年庆典 >> 庆典报道
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成立25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 
http://www.iwhr.com     2009-07-29 10:33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成立25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  匡尚富
(2009年7月29日)

尊敬的陈雷部长、尊敬的埃德伦助理总干事,
汪恕诚老部长、杨振怀老部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热烈庆祝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成立25周年华诞。首先,我谨代表中心全体职工,对各位领导、专家和来宾莅临大会指导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及国际、国内友人长期以来对中心工作的指导、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一、改革开放、中心成立

    回顾25年的发展历程,中心始终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孕育、产生、成长和繁荣。

    1978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科技的春天。10月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泥沙研究成果学术讨论会”上,张含英先生、钱宁先生、张瑞谨先生等与会领导、专家提出了成立泥沙中心的初步设想;1980年3月在第一届“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钱宁先生代表中方学者提议在中国建立国际泥沙中心,当即得到丹麦著名教授恩格隆的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学司杜米特列斯库司长的支持,以及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1980年4月教育部、国家科委、水利部、外交部等六部委联合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成立国际泥沙中心的报告》,得到了时任总理、副总理的先后圈阅和同意,并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成立中心的建议书,同年5月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马•姆博先生表示支持这一建议;1981年教科文组织来华调研考察了中心成立的环境条件,并在巴黎的“国际水文学和合理管理水资源的科学基础会议”上,建议书得到大会通过;1981年9月,水利部、教育部、国家科委、外交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筹建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的请示》,1982年10月,水利部派戴定忠先生等人赴法国考察访问,了解有关中心的筹建过程、法定程序和管理经验;1983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上正式通过建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的决议”,1984年由水利部钱正英部长代表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马•姆博先生签订了成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的协定;1984年7月21日,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心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水利科技走向了世界,泥沙领域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二、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25年来,中心围绕宗旨、服务大局,追踪前沿、锐意进取,挖掘内部潜力、吸纳外部资源,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立足国情,放眼全球,依托泥沙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中国借鉴世界的经验,为世界共享中国的发展,为人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 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群英荟萃,引领学科发展

    中心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世界各国泥沙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决策者创造了一个交流经验、切磋技术、传播信息和建立友谊的良好平台。目前,中心已经形成了2个定期的国际学术会议、1个定期的双边国际研讨会和多个不定期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的机制。1980年开始的每三年一次的“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已经在中国、美国、德国等地成功举办了10次;1985年开始的每两年一次的“全国泥沙信息网暨学术交流会”,已成功地举行了10余次。“国际河口海岸研讨会”每三年举办一次、“中美水科学与工程数学模型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心主办或协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达60余次,参会人数超过7500余人次。对促进泥沙学科发展,推进江河湖库泥沙治理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

    (二) 举办国内外技术培训,传授技艺,推广成功经验

    在江河湖库治理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在泥沙问题的研究和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心不断探索培训方式、拓宽培训领域,从水土保持、河流治理、水库泥沙到防洪减灾、水土资源管理、流域管理与生态建设等方面,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不同形式,推广和共享成功经验。中心已经举办了各类国际培训班20余期,培养了来自五大洲36个国家或地区的学员536名;举办了国内培训班30多期,参加培训的学员2000多人次。对加强学术交流,增进友谊,共同促进泥沙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 承担国内外研究咨询,凝聚力量,攻克技术难关

    中心围绕全球江河湖库治理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组织、协调、科研及技术咨询工作。25年来,国际泥沙中心先后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的研究咨询项目50多项;与美国、荷兰、德国、印度、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开展了多项国际、多边、双边合作科研和咨询项目。围绕我国江河湖库治理的需求,中心开展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包括 “973”、“863”、科技支撑等100多个项目。协同国内外力量,攻克泥沙科技难关,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

    (四) 扩大国内外交流合作,共谋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25年来,中心先后与南斯拉夫、巴基斯坦、苏丹、伊朗、美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有关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多项合作与交流协议,与世界48个国家和地区的84个单位建立了信息和图书交换机制;聘请了国际知名专家学者120余人次来华讲学和开展技术咨询;邀请了来自5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国际组织的外宾2000多人次来华交流访问;中心负责的世界泥沙研究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项目秘书处也是国际泥沙交流合作的平台。中心组织了国内学者400多人次、赴30多个国家或地区参加学术交流;选派了国内技术骨干30多人次赴国外进修和培训;还与国内有关科研和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国内60余个单位建立了图书资料交换机制。为促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的窗口作用。

    (五) 搭建国内外信息平台,共享资源,构建人水和谐

    中心在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下,结合ISI项目,创建了全球江河泥沙信息管理数据库,构建了全球共享的泥沙信息平台,包括全球江河泥沙基础数据、研究文献、专家资源等。信息平台应用于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世界水资源评估计划、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等任务,为世界各国泥沙管理及相关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政府决策等发挥了有力的资讯服务作用。

    (六) 加快出版物和网络发展,传播知识,共享科技成果

    经过25年的发展,中心在出版物和网络上形成了以“一刊一报四网”的格局。1986年创办的《国际泥沙研究》,被SCI和EI全文收录,成为世界泥沙界学术展现和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2000年创办的《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已经向社会提供了大量我国大江大河泥沙的基本信息。构建的国际泥沙信息网、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网、ISI项目网,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收集和发布泥沙及相关的最新信息,为全球江河湖库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七) 加强自身综合能力建设,铸造品牌,贡献世界泥沙

    中心经过25年的发展,无论是办公条件的改善,还是科研和培训设施等能力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拥有功能齐全的网管系统、图书馆、会议室、专家公寓等,而且,还分别建立了荆江实验基地、杭州河口海岸实验研究基地和珠江研究基地以及定位或半定位实验站等科研实验设施。不仅是举办国内外学术交流,也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的理想场所;今后还将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构建平台、铸造品牌,更好地组织协调世界泥沙学术会议、科研、咨询、交流、合作等工作。

    (八) 加速复合型人才培养,更新理念,夯实百年基业

    经过25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中心现在拥有世界40多个国家的300多顶尖泥沙专家的世界泥沙学会会员、几十位由国际组织、著名学者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和期刊编辑委员会。中心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管理好、外语强的人力资源队伍,在职人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2人,博士(后)10人,大多数人员已经从单一的专业型转变为“专业+外语+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心设立的“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泥沙界的最高奖,先后已有30名杰出专家荣获此奖;2007年又设立了“钱宁国际泥沙科学技术奖”,将为发现和培养国际泥沙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2005年11月,水利部汪恕诚部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分别代表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重新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的协定”。进一步明确了中心的作用与地位,为继续推动世界泥沙研究事业和中心的发展建立了新的里程碑。

    总之,中心经过25年的发展,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广泛支持和高度赞誉,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充满活力的国际中心。教科文组织科学副助理总干事纳吉先生和几任驻华代表都曾指出,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是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合作最好的伙伴,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涉水Ⅱ类国际中心的典范。

    三、体会至深、感激不尽

    一是中心的成立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丰富的治水经验、雄厚的科研实力。中国治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有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连通二江的灵渠和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等世界知名的水利工程。中国不但有世界闻名的多沙河流—黄河,而且因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其它江河湖库的泥沙问题也比较突出,中国历朝历代把治理江河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来办,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中国拥有一大批著名的泥沙专家和专门机构,钱正英院士、张光斗院士、严恺院士、林秉南院士、钱宁院士、谢鉴衡院士、窦国仁院士、韩其为院士等都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特别是钱宁院士的《泥沙运动力学》享誉海内外;中国水利水电相关的大学、研究院所都设有河流动力学或泥沙专业。泥沙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来共同分享中国泥沙治理的成果,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人类社会。中国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钱宁院士等科学家的创意,钱正英部长等老领导的高瞻远瞩,世界各国的需求,恰逢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的成立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必然。

    二是中心的发展得益于国内外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社会各界的帮助协作。在国际上,中心的发展每时每刻、大事小事都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世界气象组织、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国际友人的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阿•马•姆博先生、纳伊曼先生、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先生、杜米特列斯库先生、张有实先生、松浦晃一郎先生、爱德伦先生、纳吉先生、妮妮谭女士等,以及北京办事处的泰勒先生、武井先生、青岛先生、辛格先生、贾古玛博士等,还有国际同行或友人恩格隆教授、沃林教授、斯皮瑞弗科教授、杨志达教授等,为泥沙中心的成立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中心始终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领导和专家关怀和指导,水利部历届领导钱正英部长、杨振怀部长、钮茂生部长、汪恕诚部长、陈雷部长等领导的厚爱,水利部、财政部、科技部、外交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大力支持以及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流域机构、大型企业等兄弟单位的大力帮助与通力协作。特别是今天,陈雷部长亲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爱德伦助理总干事不远万里参加大会并作报告,汪恕诚部长、杨振怀部长也亲自出席,还有来自国内外的领导、专家、学者、朋友共三百多人参加今天的大会,另我们深受鼓舞,感动不已,感激不尽。

    三是中心的成就得益于时代的发展需求、前辈的开拓创新,职工的拼搏奉献。中心自成立之日起就定位为泥沙专业的国际舞台,兼有国际中心和国内中心的双重地位、民间和政府的两种角色、桥梁纽带和平台窗口两种作用。在林秉南、窦国仁、张泽祯、戴定忠、梁瑞驹、高季章等老一辈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职工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甘于付出、乐于奉献,把自身的发展与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结合起来,与人类美满生活的希望结合起来,与世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起来,把水土流失等泥沙问题提高到影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战略高度,通过举办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通过创刊物、出杂志、建网络,筑平台、搞培训、做研究,通过收集、提炼、传播有关江河治理、流域管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防洪减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世界各国泥沙管理相关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政府决策者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为全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中国的贡献,做出了时代的贡献。

    各位领导、来宾、朋友们:

    回顾历史,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瞻望未来,前程似锦、任重道远。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委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前辈专家的悉心帮助下,在各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面对我国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的挑战,中心将继续秉承“促进世界各国在土壤侵蚀与河流泥沙领域的科学研究、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培训专门人才,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止土壤侵蚀、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咨询服务”的宗旨,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拓展交流、全面合作,共同为促进世界泥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领导、来宾和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兴旺、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