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庆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匡尚富
(2008年10月18日)
尊敬的钱正英副主席
尊敬的陈雷部长
尊敬的张基尧主任、张黎副总参谋长、
杨振怀老部长、陆佑梅院士、
Mr.Lius Berga, Prof. Nobuyuki Tamai,
Ms.Letitia A Obeng, Prof. Desmond Walling ,
Mr. Refaat Abdel-Malek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庆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组建50周年华诞。
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水科院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向百忙中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与会的国际友人、港澳台同仁、海外华侨表示热烈的欢迎!
向对我院长期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党政军各机关、各部门、水利水电同行、兄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社会各界致以诚挚的谢意!
向50年来为我国水利水电科技事业辛勤耕耘,为我院改革发展作出贡献的全院职工和离退休老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中国水科院50年的发展历程。半个世纪的薪火相传,半个世纪的风云激荡,中国水科院的荣辱兴衰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同呼吸,与国家和民族大业,同发展、共命运。
1931年8月,现代水利奠基人李仪祉先生提出设立国立中央水工试验馆。1933年10月1日,我国第一个现代水利科研机构——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在天津成立,1935年中央水工试验所在南京成立,分别成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之一。
几经风雨,几经沧桑,中国水利水电科研事业在艰难中前行,中国水科院在坎坷中成长。既经历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又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变迁,既经受了“文化大革命”的解散摧残,又赶上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
1937年,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不幸在战火中毁灭, 1947年,原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重建获得新生,更名为天津水工试验所;1950年,中央水工试验所更名为南京水利实验处;1952年燃料工业部设立水力发电总局实验组,后更名为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1955年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合作筹建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1956年南京水利实验处的大部分科研人员北迁与天津水工试验所合并成立了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1958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组建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中心,经国务院规划委员会研究决定,将性质相同、内容相近的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三家机构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科学研究院,1959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1969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被迫解散。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胜利召开,我国迎来了科技的春天,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得以恢复重建。1994年9月,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五十载的砥砺前行,五十载的不懈追求,一代又一代水科人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已经将中国水科院建设成为水利水电科技领域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为推动我国水利水电科技进步、保障水利水电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50年来,海纳百川、人才辈出。中国水科院始终秉持人才强院的理念,以宽广的胸怀,广阔的舞台,特有的文化,和谐的氛围,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著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的科研团队。
无论哪个时期,我院的专家学者们总是坚持与时俱进,求实探索,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与服务国家紧密相连,把科学研究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们走过千山万水,踏着泥泞坎坷,深入工程一线,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他们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大河,他们的汗水洒满水利水电建设的主战场,他们的业绩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大地上。
在这支团队里,先后产生了杨振怀、娄溥礼、矫勇等三位共和国的部长、副部长,涌现出林秉南、汪闻韶、陈祖煜等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伯芳、陈厚群、陈志凯、韩其为、王浩等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还培养造就了大量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专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王浩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这也是我国产业部门和水利系统首次获得此项殊荣。我院有8位专家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们都是我院众多优秀人才中的杰出代表。
50年来,科技攻关,支撑有力。中国水科院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依靠自身的学科和技术优势,先后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项目,完成了包括“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众多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参与了全国水资源、饮水安全等一系列重大规划的编制,以及大江大河治理与保护的科研咨询等工作,参与了三门峡、葛洲坝、三峡、小浪底、小湾、二滩、溪洛渡、向家坝、南水北调等数百项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期论证和决策、规划、咨询等工作,解决了一批世界性关键技术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50年来,学科建设、成绩斐然。中国水科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建院之初,全院仅有水文、泥沙、水工、农田灌溉、结构材料等数个传统学科。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壮大,顺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我院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对学科进行充实、调整和重组,“突出重点学科、突出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加强交叉学科”,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传统学科得以发扬光大,而且新兴学科也迅速崛起。
经过几代水科人的不懈奋斗,我院已有水文与水资源、水环境、防洪抗旱与减灾、农田水利、牧区水利、泥沙、水力学、工程抗震、岩土工程、结构与材料、机电、自动化、工程安全监测与检测、遥感信息技术应用等多专业的学科门类,拥有一个国际中心、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6个部级研究中心。既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单位,也是水利系统唯一接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的培养单位,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技术实力雄厚的国家水利水电研究机构。
50年来,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科研条件是保障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平台,是支撑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础。从建院之初,我院只有一栋主楼,两片荒地,农田环绕,居无定所,似一派郊区农村的景象;发展到今天,不仅有一流实验室,也有一流科研办公条件,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花草环绕,呈现出一派现代科技园区的景象。从只有几处露天试验场地,数十台简陋的仪器设备;发展到今天,拥有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6个设施优良的大型实验室,拥有大量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其中,大型高速水流减压箱、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离心模拟试验机、水力轮机械试验等设备,在规模和性能方面均位于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条件的明显改善,极大地增强了我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持续创新,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50年来,春华秋实、硕果累累。中国水科院坚持科技进步,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 老院长张光斗院士创建了国内的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他的专著《水工建筑物》一书,成为国内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的主要教材。
老院长黄文熙院士作为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率先提出了用有效应力原理来解释砂土液化机理,他所创议的振动三轴仪试验方法已为国内外广泛使用,成为常规的土动力试验方法。
钱宁院士作为我国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学的权威,发展了非均匀沙的输沙理论,他结合黄河的特点,开拓和推动了高含沙水流的理论研究;他倡导把河流动力学与地貌学结合起来研究河床演变,成为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泥沙运动力学》专著,是泥沙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享誉海内外。
50年代,林秉南院士留美回国后,领衔开展了收缩式新型消能工(宽尾墩、窄缝挑坎)高坝泄洪消能技术研究,至今仍在重大水电工程中发挥作用。
60年代,汪闻韶院士作为我国土动力学研究的奠基者和创建者之一,在黄文熙院士的倡议下,主持研制了国内第一台振动三轴仪,并率先将振动三轴试验应用于土的地震液化研究。
在朱伯芳院士带领下,结构材料研究领域建立了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理论体系;建立了拱坝优化理论与方法;开辟了混凝土坝全过程仿真分析的研究领域。
在陈厚群院士带领下,工程抗震研究领域在坝体-地基-库水综合体系的动力相互作用和不同介质动态耦合等水工结构抗震理论前沿课题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韩其为院士在泥沙研究领域,创建了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理论,建立了泥沙运动随机(统计)理论体系。
在水资源研究领域,陈志凯院士主持完成了暴雨洪水频率计算方法研究、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等重要基础研究工作,填补了我国水资源基础调查评价工作的空白;为我国工程水文设计、水资源评价与规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浩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创建了水资源二元循环理论体系,建立了我国现代水资源评价理论方法、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方法,在国家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陈祖煜院士的带领下,岩土工程领域建立了理论更为严密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所开发的边坡稳定分析系列程序,已广泛推广应用于工程实践。
此外,在水文与水资源、水环境、防洪抗旱与减灾、农田水利、牧区水利、泥沙、水力学、工程抗震、岩土工程、结构与材料、机电、自动化、工程安全监测与检测、遥感信息技术应用、水利史等多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先后有42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许多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编订或修编了数百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为我国水利水电科技率先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时间关系,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50年来,合作交流、日益扩大。中国水科院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思维、海纳百川的胸怀,开启了对内对外合作交流。先后承担了UNESCO 、UNDP、欧共体、世行、亚行、UNEP等许多国际科研项目,参与了一批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国际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规划、咨询、设计、建设等工程项目,成功承办了国际大坝会议、国际水利学大会、国际灌排大会、国际泥沙大会、国际防洪大会和水力发电、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以及中日河工坝工会议、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等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性、区域性会议,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要职,与国内外上百家水利水电同行、科研机构、知名大学、学术团体及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造就了对外交流的能力,打造了中国水利水电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不仅扩大了我院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也为中国水利全面走上国际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50年来,筚路蓝缕、自强不息。回顾50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凝聚着水科人的智慧和汗水,饱含着老一辈水科人创业的艰辛。初创发展时期,百业待兴,在第一任院长张子林同志带领下,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艰苦创业,至60年代中期科研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恢复重建时期,百业凋零,在张光斗院长带领下,全院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着边筹建、边整顿、边科研的方针,1978年当年就出了一批科研成果,为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发展奏响了新的篇章。1994年,在梁瑞驹老院长的倡导和推动下,国家科委批准我院正式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启了我院成为国家创新团队的新里程。
正是老一代的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为我院今天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全院的老领导、老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50年来,领导关怀、历历在目。中国水科院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大力关怀,得益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得益于兄弟单位的大力帮助。回顾50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承载着国家领导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水利水电同行的关心、支持和厚爱。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会议代表时,与我院第一任院长张子林同志亲切握手;1999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同志莅临我院,对水利水电科技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02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视察龙羊峡水电站时,亲自操作由我院研发的H9000计算机监控系统;198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仔细向我院专家韩其为院士了解三峡泥沙模型计算研究工作情况;2002年11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正英同志视察我院承担的三峡水利枢纽永久船闸原型观测现场,今年钱主席还组织我院专家与兄弟单位一起开展社会水循环基础研究;水利部的几任部长、副部长和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多次莅临我院视察工作,对我院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给予悉心指导。陈雷部长一上任就到我院视察指导工作,并对我院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院所的“八个一流”的要求;汪恕诚老部长曾多次来我院指导工作和作学术报告,为水利水电科研提出了很多新方向、新课题。在张基尧主任领导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与我院签订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杨振怀老部长、钮茂生老部长也对我院十分关心,特别是我们不能忘记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先生,是他签发的向国务院计划委员会请示成立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的报告,也不能忘记冯仲云老副部长,是他亲自推动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与电力部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合并,使我院的组建得以实现。如果没有这些领导的关怀与支持,就没有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今天。
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句句关切的话语,一段段谆谆的教诲,成为鼓舞水科人勇攀科技高峰、开拓创新、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感激之情,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
50年来,几代水科人,矢志不渝,献身水利水电事业,挥洒激情与汗水,燃烧青春与梦想,用人格魅力,用学术品格,铸就了“创新、求实、敬业、奉献”的水科院精神,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奋发图强、自强不息”,是水科人50载奋斗的真实写照,是水科人逆境中坚韧不拔、顺境中勇攀高峰的力量源泉;每当坎坷来临之际,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撑,使科技兴水的旗帜不倒、步伐不停;每当机遇来临之时,总有一股激情在涌动,使水科人昂扬向上、奋勇当先。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50年,对中国水科院来说,是成熟,是从容,是睿智,是坚毅。把历史的荣耀埋在心底,担当时代重任,水科人将勠力同心,开始新的跨越。
新的世纪,凝练目标、开创未来。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成为关键要素。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陈部长指出:要着力突破制约水利发展的关键技术,强化水利发展的科技基础,提高水利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水利科技进步。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中国水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时,力争将我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宏伟目标,确定了“瞄准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提高三种能力、建成四大基地、搞好五个建设、达到六个一流”的发展思路,编制了我院《“十一五”至2020年总体发展规划》。通过凝练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编制发展规划,进一步凝聚了全院各方力量,调动了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为指针,以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加快资源配置整合,绘就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各位来宾、朋友们:
回顾五十年发展历史,我们心潮激荡、感慨万千!见证五十年发展历程,我们肃然起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发展宏图,我们豪情满怀、信心倍增!今天,历史已掀开崭新的一页,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图奋进,在共和国的精彩画卷上写下新的华美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