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丹
可以这样说,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与治河思想的产生和演进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狩猎文明时期到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避水而居”到与水争地的“堵———水来土挡”;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堵”得洪水泛滥的教训中,总结了要“疏———导排结合、引水入海”;接着到工业文明初期,逐步形成了“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思想;当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大大高于农业文明时,“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的治河思路占据了主导位置。
在这些思路演进的过程中,治沙,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它贯穿整个流域的始终。从认识、研究到利用泥沙,泥沙正被变害为利,服务于人类,而在这个过程中,几代泥沙研究者所走过的道路也正是沿着治河思路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泥沙这门学科也随之不断成熟、壮大。
泥沙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刚形成一个雏形。1960年代,逐渐形成了河流动力学和河床演变学,这构成了泥沙学科中最重要的两门课程。由于我国水库、河流泥沙问题不断加剧,在老一辈泥沙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泥沙学科有了迅速发展,在欧美、苏联的理论框架下逐渐完善。1980年代,开展了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到1990年代,泥沙理论已经基本完善,泥沙学科也初具规模。虽然很多人对泥沙学科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大家一致认为,泥沙学科是一门跨多个领域、多种专业的交叉性学科,因为泥沙问题的产生与水文气象、地质地理、流域环境、河流特性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
小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长子)被誉为“泥沙研究之父”,他经常外出考察,花费大量时间踏勘世界各地的河流,后人也许还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尊重河流演化的自然规律,尊重河流蕴含的巨大能量。”
这句话非常有道理。的确,几代科学家在泥沙问题的研究上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泥沙学科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泥沙学科的概念———仅包括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遵循着河流演化的规律,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道路上,探寻着学科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轨迹。
水资源和泥沙的不均匀分布,使得我国的江河治理工作必须结合考虑水资源、泥沙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人类剧烈活动对河流的来水来沙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河床演变规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江河治理工作中的科技含量,加强江河治理中的科技创新,将是新时代我国江河治理与泥沙研究中科技发展的趋势。泥沙作为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泥沙与区域环境演变及其治理,将泥沙作为一种资源,研究水沙资源综合利用与调控,人类剧烈活动影响下的河床演变、河道整治及工程泥沙研究,加强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应用的泥沙基础理论研究等等,这些工作都是留给泥沙学科的新课题。
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泥沙问题引起的后果将会涉及耕地的存废与生产能力、河流与河口的生态和环境、河流的功能以及工程的寿命和效益等。因而,泥沙问题的有效治理,有赖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专业和不同阶层人们的协调一致的共同努力。
现代水利周刊本期推出特别策划———“追寻半个世纪的梦想”,旨在与大家共同关注我国泥沙研究与泥沙学科的发展。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让我们走进泥沙学科的殿堂,感受几代泥沙人的不懈追求,关注泥沙学科的未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成立伊始,就围绕三门峡工程的兴建,开展水库淤积、泥沙处理和下游河道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成立伊始,就围绕三门峡工程的兴建,开展水库淤积、泥沙处理和下游河道治理的研究,直至近年开展的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为我国多沙河流水库建设、运行与管理作出了贡献。 (摘自07年10月18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