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相关媒体
泥沙所50年发展历程 
http://www.iwhr.com     2008-02-29 16:45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50年发展历程

    水科院泥沙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50年跋涉半世纪的奋斗,历经艰苦创业、曲折发展和创新三个重要阶段,伴随着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

    50年来,泥沙研究所先后开展了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床演变与江河治理、工程泥沙的控制与处理、河流模型模拟理论及技术、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的科研项目遍及全国的主要江河流域和国家级重大水利工程。特别是在黄河、长江流域和三门峡、三峡、小浪底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围绕泥沙处理的“难点”问题,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建议和决策意见。

    泥沙研究所经过50年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在泥沙学科的多个研究方向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江河治理技术方面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从泥沙研究所多年完成的众多项目中选出5个项目介绍给读者,让读者通过他们的丰硕科研成果更直接地了解我国泥沙研究为大江大河治理和水利水电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泥沙所的50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50年来,泥沙研究所经历了不平凡和不断改革创新的发展过程。1956—1965年:在探索中组建

    水利部于1955年着手筹建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作为该院主要机构之一的泥沙研究所于1956年正式成立。1958年,泥沙研究所改名为河渠研究所,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黄河治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问题及泥沙基本理论。从1956年到1965年,河渠研究所经历了组建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所建造并进行了花园口野外大模型试验,研究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以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发展及河道整治对策;进行黄河下游水文、泥沙及河床演变资料分析,研究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演变规律,为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三门峡工程修建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预报。研究所还进行河道整治的研究工作。

    此外,为了培养泥沙研究人才,1963年面向全国开办泥沙培训班,这对提高全国泥沙研究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66—1977年:在曲折中发展

    从1966年到1977年,泥沙研究所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水科院以及河渠研究所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底,河渠研究所大部分同志被下放,但下放与留守的同志在困境中继续从事泥沙研究工作。

    留守在北京的同志开展西北、西南地区水库泥沙调查。调查组通过现场查勘认为采用低闸方案可以解决都江堰扩大引水问题,还可以在保证引水条件下,保存都江堰的历史风貌,建议对在外江建的低闸方案进行模拟试验。试验以及研究的结果证明了低闸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数十年来,工程运行正常。

    下放到山西的同志启动了滹沱河整治工程项目。1972年工程竣工以后,对滹沱河沿岸20万余亩盐碱地、湿地的排水改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后,对山西阳武河沉沙池的淤积问题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得到的试验资料对从理论上认识溯源冲刷与沿程冲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低水头枢纽引水防沙提供了普遍经验。此项成果还被山西省科学大会授予科技成果二等奖。

    河渠研究所的职工在整个大环境动荡的年代,克服困难,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研究试验,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1978—2006年: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1978年,水利电力部决定恢复重建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并成立了泥沙研究所重建工作筹备工作组。筹备组在水利部的支持下,从各个单位调回了部分科技骨干,泥沙研究所完成恢复重建。

    从1978年恢复重建泥沙研究到现在,泥沙研究所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他们以创新为发展的动力,紧密围绕着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瞄准泥沙学科发展的前沿,针对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开展大量的泥沙科学与江河治理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的科研项目遍及全国主要江河流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交叉学科迅速发展起来,泥沙学科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新方法、新方向。泥沙研究所在立足传统泥沙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泥沙灾害等,同时对传统的江河湖库泥沙问题也引进了新思路、新手段进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泥沙学科的发展,使科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作出了新的贡献。

    目前,泥沙研究所现有江河治理与工程泥沙、河口海岸、水库湖泊泥沙、水土保持、泥沙灾害与防治、泥沙模拟技术等6个专业研究室,在职职工43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级高工7人,拥有4座大型实验室,面积14000平方米,拥有各类仪器设备300(台)套。据不完全统计,建所以来,泥沙研究所共承担600多项各类科研项目,已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论文1200余篇,出版研究报告800余篇,服务对象遍及全国各地,与国外也常有技术服务和交流活动,科研成果40余次荣获国家、水利部、电力部奖励。


小浪底工程泥沙问题研究

确保小浪底安全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可减轻大堤和三门峡水库的压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并减少滞洪区的运用。1984年,泥沙研究所接手了项目“小浪底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并于同年建成了小浪底模型试验厅。试验厅布置了泄洪洞、排沙洞、电厂引水洞进口减淤防堵悬沙模型试验。

    1993年,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和试验,完成了小圆塔、龙抬头等5个布置方案的试验研究。同时,项目组提出了几个对小浪底工程可以说是重大的建议:进水塔群原阶梯形排列改为一字形排列,使塔群前缘形成“一”字形,以避免局部回流形成局部淤积;在塔群建筑物右侧增建导墙,以改善泄水建筑物前流态,在进口前形成一个单一的逆时针回流,改善进口前的淤积;增设排漂建筑物,使洪水期的漂浮物由面流排出库外;取消原设计连通电厂、排沙洞进口段的竖井,以改善排沙洞进口段的流态,避免局部淤积;泄水建筑物的运用应“先里后外”,以增加进口前沿的流量,减少进口前的淤积。

    项目组对枢纽布置提出的一系列减淤防堵建议,全部为黄委设计院采纳。项目的研究为改进枢纽布置作出了贡献,研究成果获得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江三峡水库淤积与下游河道演变研究

帮助消除三峡心腹之患

    众所周知,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一直是三峡工程的心腹之患。从1983年到1995年,泥沙研究所接手了“长江三峡水库淤积与下游河道演变研究”这个项目。项目的课题涉及的范围广、困难多、工作量大,但同时意义重大。

    通过12年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应用到三峡水库后,证实了其长期使用是可行的,对三峡水库建成后下游河道冲刷进行了20余年研究和计算,先后计算了数十个方案,得到的数据已被规划设计采用。对三峡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演变特性,特别是下荆江河型是否变化,作了深入研究,指出能基本维持现状。利用三峡水库运用后两年的资料,检验了数学模型计算成果,发现彼此颇为吻合。对下游冲刷的预报考虑水库来沙减少后,也是基本符合实际结果的。研究成果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江(洞庭)湖关系研究


全面揭示江湖关系的内在联系

    长江中游枝城至城陵矶河段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分流入洞庭湖,洞庭湖又集湘、资、沅、澧四水经湖区调节后于城陵矶汇入长江,形成了复杂的江湖关系。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江湖关系不断地发生调整变化,这直接关系到长江和洞庭湖的演变及其治理,因此,深入分析江湖关系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对研究三峡工程修建后江湖关系调整趋势于江、湖的治理均有重要意义。

    1995年,泥沙研究所接手了项目“(长)江(洞庭)湖关系研究”。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

    2000年,泥沙所开展的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洞庭湖减淤措施及江湖关系研究”,摸清了分流河道冲淤、洞庭湖淤积的规律,全面揭示了江湖内在联系,对1998年洪水位超高原因解释及长江中游防洪的新形势出现提出了非常深刻的看法。多年来研究了丹江口水库淤积和坝下汉江中下游冲刷,得出了规律性的认识,并带动了其他单位的研究。

重新认识黄河的基础黄河水沙过程变异及河道复杂响应

    黄河流域水沙量与过程的大幅度变化是导致黄河出现一系列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黄河流域水沙过程变异规律及河道的响应机理的研究是新时期重新认识黄河的基础。

    1999年,水科院泥沙研究所接手了这个由科技部资助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黄河水沙过程变异及河道复杂响应”。项目针对黄河出现的问题,从流域的角度,采用现场调研、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研究手段,对流域水沙变异过程、流域泥沙—侵蚀—搬运—堆积机理、萎缩性河道演变规律与致灾机理、河道水沙过程动为平衡机理与调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005年,历时6年的“黄河水沙过程变异及河道的复杂响应”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

    在项目研究的同时,研究的成果已经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黄河下游河道减淤、黄河口综合治理及挖河固堤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并为黄河的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005年,项目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年后又获得了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研究

为黄河口开发治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黄河河口大量泥沙的堆积,一方面塑造了辽阔的三角洲,为油田建设和三角洲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泥沙淤积造成了河口频繁摆动、改道,加重了洪水和冰凌的威胁,河口淤积延伸引起的溯源淤积又将增加上段河道的洪水威胁。因此,分析黄河口变迁,研究河口改道、发育延伸过程及河口演变规律,是探讨河道与河口相互作用规律的关键,对黄河下游河道与河口治理规划及防洪决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泥沙研究所从1980年代初期就着手系统研究黄河河口的变迁,于1986年提出稳定黄河口流路在清水沟及其以南,且清水沟流路还可以安全使用50年而不必加高西河口大堤,出版专著《黄河口的河床演变》。

    从1991年到1995年,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中,泥沙研究所主持了“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研究”专题,通过调研、实测资料及卫星照片解译,对黄河河口近期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及河口的整治方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行水时间最长的人工改道清水沟流路的流速场、泥沙运动、海洋动力特性、拦门沙演变及河口延伸规律,为黄河口开发治理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泥沙所的50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50年来,泥沙研究所经历了不平凡和不断改革创新的发展过程。

    1956—1965年:在探索中组建

    水利部于1955年着手筹建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作为该院主要机构之一的泥沙研究所于1956年正式成立。1958年,泥沙研究所改名为河渠研究所,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黄河治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问题及泥沙基本理论。从1956年到1965年,河渠研究所经历了组建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所建造并进行了花园口野外大模型试验,研究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以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发展及河道整治对策;进行黄河下游水文、泥沙及河床演变资料分析,研究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演变规律,为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三门峡工程修建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预报。研究所还进行河道整治的研究工作。

    此外,为了培养泥沙研究人才,1963年面向全国开办泥沙培训班,这对提高全国泥沙研究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66—1977年:在曲折中发展

    从1966年到1977年,泥沙研究所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水科院以及河渠研究所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底,河渠研究所大部分同志被下放,但下放与留守的同志在困境中继续从事泥沙研究工作。

    留守在北京的同志开展西北、西南地区水库泥沙调查。调查组通过现场查勘认为采用低闸方案可以解决都江堰扩大引水问题,还可以在保证引水条件下,保存都江堰的历史风貌,建议对在外江建的低闸方案进行模拟试验。试验以及研究的结果证明了低闸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数十年来,工程运行正常。

    下放到山西的同志启动了滹沱河整治工程项目。1972年工程竣工以后,对滹沱河沿岸20万余亩盐碱地、湿地的排水改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后,对山西阳武河沉沙池的淤积问题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得到的试验资料对从理论上认识溯源冲刷与沿程冲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低水头枢纽引水防沙提供了普遍经验。此项成果还被山西省科学大会授予科技成果二等奖。

    河渠研究所的职工在整个大环境动荡的年代,克服困难,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研究试验,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1978—2006年: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1978年,水利电力部决定恢复重建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并成立了泥沙研究所重建工作筹备工作组。筹备组在水利部的支持下,从各个单位调回了部分科技骨干,泥沙研究所完成恢复重建。

    从1978年恢复重建泥沙研究到现在,泥沙研究所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他们以创新为发展的动力,紧密围绕着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瞄准泥沙学科发展的前沿,针对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开展大量的泥沙科学与江河治理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的科研项目遍及全国主要江河流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交叉学科迅速发展起来,泥沙学科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新方法、新方向。泥沙研究所在立足传统泥沙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泥沙灾害等,同时对传统的江河湖库泥沙问题也引进了新思路、新手段进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泥沙学科的发展,使科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作出了新的贡献。

    目前,泥沙研究所现有江河治理与工程泥沙、河口海岸、水库湖泊泥沙、水土保持、泥沙灾害与防治、泥沙模拟技术等6个专业研究室,在职职工43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级高工7人,拥有4座大型实验室,面积14000平方米,拥有各类仪器设备300(台)套。据不完全统计,建所以来,泥沙研究所共承担600多项各类科研项目,已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论文1200余篇,出版研究报告800余篇,服务对象遍及全国各地,与国外也常有技术服务和交流活动,科研成果40余次荣获国家、水利部、电力部奖励。(摘自07年10月18日中国水利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