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毅
一、 1956年,我在结束黄河规划工作后,调入水利科学研究院,负责水文研究所工作。至1965年前,主要完成三项任务:
1. 大型水利工程(特别是水库)设计洪水的确定。
1954年,湖南宝蓝洞水库失事,冲毁其下游的一所小学,致多人遇难。水利部令我们研究设计洪水问题。我们从两大途径进行研究解决:
1.1根据实测流量资料计算。我和林平一、陈志恺、陈清濂、后来还有金光炎等同志,在国外洪水频率分析的经验基础上,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作了很多补充和创新。包括:(1)对过去的实测系列进行复核和插补、延长(针对已往的观测质量和缺测、漏测问题);(2)强调历史洪水调查(由于系列短而沿河多有古老的村庄、庙宇等)并科学地估算其峯、量和重现期(为此专门编著出版了《洪水调查与估算》一书);(3)统计各年不同定时段(如3、7、15天等)的最大洪量以代替苏联的“次洪量”(由于中国洪水的多峯性和长期性);(4)合理计算有历史洪水加入后的系列各项参数 Cv>Cs等,以代替国外的简单算法;(5)用中国多处资料验证,从几家线型中筛选出比较合适的洪水频率线型皮尔逊Ⅲ型;(6)对计算成果进行上下游各站的比较分析,以减少误差;(7)利用同频率峯、量设计值并模做较大的实测洪峯模型进行放大,以绘出设计洪水过程线,可以适应不同泄洪能力的调度计算并符合指定的设计标准;(8)分析洪水的地区组成和干支流洪水的遭遇情况,以适应干支流水库联合防洪调度计算的需要;(9)分析计算一年中各季(月)设计洪水数值,以满足施工期及水库实际运行的需要。经过多次讨论并参加浙江、辽宁等省的水库设计洪水审核中加以完善后,终于在1964年写出《根据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规范》草案,报送上级机关。
1.2 根据暴雨资料计算。在缺少实测流量资料的众多小流域,只能通过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为此,研究工作又分为三个方面:(1)由陈志恺、王家祁等进行设计暴雨的研究。根据实测的暴雨资料,统计各点的不同历时级(1、3、12、24小时以及3天、7天、30天)的各年最大雨量,并加入调查到的历史暴雨进行频率分析。画出其最大值、均值、百年一遇和千年一遇设计值的等值线分布条,并研究长历时暴雨的时程排列。对于上百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要推求各历时面雨量的设计值,比较简便的方法是通过暴雨的点面关系来推求;(2)以陈家琦为主的小组则研究以改进后的致虑暴雨强度、汇流历时和损失参数的推理公式法;(3)冯焱等则提出致虑流域单位线 雨强存在非线性关系时的地区综合单位线的求法,并用于推求设计洪水。
2. 为群众性水利工程提供水文设计数据
1957年,水利部号召全国各地大搞群众性小型水利工程。要求我们帮助各地提供水文设计数据。由于这些工程地点缺少观测资料,并且数量众多,又缺少水文专业人员,因此不能沿用正规的水文设计方法,而需另辟途径。为此,我们的工作主要为以下三方面:
2.1 先以几个水文站为实例,建议各地在已整编好的《水文年》基础上,编制“历年水文统计”,即针对设计项目如降水、蒸发、径流暴雨、洪水、泥沙等的历年各月观测平均值或总量,并以表格统计其历年平均和最大最小值。这样使他们全面了解水文观测资料情况和粗略的数值范围。
2.2 同时我们又以河北省为实例,建议各地编制《水文实用手册》。其中包括降水、蒸发、径流深、暴雨、及洪水参数等项的等值线条和经验公式。推广后,各地称其为《水帐手册》,有的一个专区就编制一本,便于基层技术人员查用。
2.3 最后,我们又对各流域(省)的各种等值线条,进行审定和拼接,并消除其中矛盾和不合理部分,并于1963年由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大型的《中国水文集》,涵盖降水、蒸发、径流、暴雨、洪水、泥沙、水质、水情等要素。
3. 参加三门峡水库设计和黄河治理讨论
1957年,由于对苏联水电设计院提出的三门峡水库设计方案国内存在不同意见,水利学会召开讨论会,我应邀参加。会上我反对原设计初期就抬高水位至360米,并采取全年蓄水栏大发电的运用方式,以致需要大量淹地移民并缩短水库寿命的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建议:①初期可以降低坝高和正常高水位,以后随着淤积再行加高,以减少淹地移民损失和建设费用;②当 12个泄流底孔不封堵,并采取在多沙的汛期只滞洪排沙少发电不蓄水,在汛后少沙期才蓄水以备灌溉和发电,以减少淹地移民和延长水库寿命。在会上我列举出印度、埃及等国及国内的水库在多沙河流上,用大底孔滞洪排沙长期保持库容的实例。又粗略计算采取这种方式,估计可排走75%的泥沙。可惜只有初期降低坝高一项意见被采纳,导致以后发生许多问题。
二、 1960年,我向水利部技术委员会提出利用三门峡水库 汛后蓄小水放大水,用人造洪峯冲刷河道的建议,得到肯定并由黄委会执行,收到较好效果,也为近年黄河“调水调沙”所沿用。
1964年,国务院召开治黄会议。我提出报告,建议采取以“分洪放、造洪冲刷”为中心的多种治黄战术,并提出近期的具体工程措施。可惜,在会上只是各说各话,未曾展开深入的讨论。有些建议在后来才被采用。
1959年我随着水科院部分人员下放到刘家峡工地劳动。1975年调往黄委会设计院任副总工程师,1981年调回水科院,参加水资源所的领导工作。在以后的十几年中,水资源所和我院完成了以下一些科研任务:
1. 大力介绍西方国家的水利经济理论和方法。
1980年中国水利学会成立水利经济研究会,我被选为副理事长。在以后几年中:①我在这方面主要从事介绍推广通行于西方的水利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包括应邀在《中国水利》杂志上开辟水利经济学讲座共十篇,介绍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复利法计算)、工程设计方案的经济和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和方法等;②组织翻译和编写水利经济学丛书6种,包括美国的《水资源经济学》,苏联的《水利经济学》和《水利土木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水利工程管理》、《综合利用水库调度》和《水资源大系统优化规划与优化调度经验汇编》。
2. 接受国内外机构的委托规划或研究任务。
2.1接受亚洲开发银行(ADB)的技术援助进行“改进灌溉管理与费用回收》的研究,由我担任中方专家组长。
2.2 接受ADB的技术援助项目“海南岛北部的水资源建设规划”由张泽桢中方专家组长、水资源所许新宜、王浩、李原园等多人参与,我部分时间参与。
2.3 接受ADB的技术援助,进行“城市供水费用回收研究”,李原园担任中方组长。
2.4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技术援助项目“华北水资源规划”,由陈志恺负责。
2.5 接受水利部农水司的委托,进行“全国灌溉面积发展规划”的编制由李原园负责,我部分时间作为顾问参加。
3. 水资源评价工作。
3.1由陈志恺、任光照等完成的“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这是首次创新工作,说明了中国各流域降水、径流多年平均及可利用情况。
3.2随后我又对华北及山东半岛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等各流域及省水利单位协作进行评价,并对评价方法及各项参数进行研究。
4. 用灰土和水泥土作过水土坝护面材料的试验研究
1984—1987年我接受部工管及湖南水利厅的资助,根据我国现存的几处历史上民间修建的灰土过水土坝及国内外用水泥土的小试块在室内作抗压和抗冻试验。筛选合格后又制成40×40×6cm的大试块埋设在26m高的陡槽下端,进行野外抗风化和抗冲试验,合格后又在内蒙和山西三处进行实物试验。经坝顶1.2m~2.1m历时2小时多的泄洪,坝面基本定好,而造价比 约低60%。甘肃水科所也作同样试验,也取得满意的结果。
5. 治沟造地技术试验研究
1986年我被内蒙伊克联盟政府聘为水土保持顾问。该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沟道宽阔,耕地稀缺,生活贫困。为改变这种面貌,我和他们试验了两种治沟造地技术,即①用灰土、水泥土和砌砖作洪地坝溢洪段的护面,并用当地粘土作截渗墙,既能栏泥淤地,又能截流抗旱,而造价很低。经过几年的洪水试验,泄洪道最大水深2.1m历时2小时,工程基本完好,既能减少输沙入黄,又能淤地增产;②在宽阔的沟道上用土质丁坝和顺坝加裹头,将200多米宽的河道只留出1/3河宽泄洪,大部分洪水泥沙被引入顺坝之内进行淤地,淤出耕地产量很高,坝坡还可种草、坝前植树,既能防护又能增产。
6. 水库防洪减灾措施的研究。
我国有几万座中小型水库,其防洪标准不高。遇有突发性大水,有的就遭漫坝冲毁,使下游受到严重危害。在接受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资助后,在减灾中心管理下,我与河南省水利厅设计院共同承担这一项目的研究。主要根据河南省提高中小型水库防洪标准的经验,本项目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十种提高防洪标准、降低漫坝风险的办法,包括:加高大坝;增建或加高、加固防浪 ;扩建溢洪道;开辟非常溢洪道;扩建或增建泄洪洞;加固土坝坝顶及下游护坡并增设简易溢洪段;采取排淤措施,保持足够防洪库容;改进水库防洪调度增加防洪库容;改进暴雨洪水预报;加强防汛抢险工作。在减轻万一垮坝的洪灾损失方面,提出三种措施,即①加强水库下游排洪河道及洪泛区的管理以避免严重损失;②绘制下游河道及洪泛区的洪水风险面以警示可能受灾范围;③建设下游避灾措施及警报系统。
三、1990年离休后,我仍不时被邀参加讨论各大江河的防洪治理规划。
对于黄河,我认为原因不在于“水少沙多”,因为几次高含沙大洪水(如1933、1958)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几百公斤,而下游刷出一条十几米深的好河。而汛后小流量低含沙水流在下游极宽河道中流速减缓形成淤积,两旁滩地土质又极松散易被冲刷拓宽成为游荡性的害河。这一论点的另一证据是黄河支流渭河、泾河、祖厉河其平均含沙量都比黄河下游高很多,即水更少沙更多。但由于高含沙洪水一年很集中在几次中,过后中低水流量很小,而其下游河道的两岸又是抗冲能力较高的土质,所以能长期维持窄深的河道。据此,对黄河应调节水沙使其集中在几次高流量高含沙洪水下泄,以冲深河槽。并用丁坝加裹头以窄河道至四、五百米并保护滩地不被冲刷。同时降低下泄中小流量防止刷滩淤槽。至于下泄泥沙应引入深海,以免淤在河口。
对于长江和淮河,建议洞庭湖四水应设法河湖分家,将早期的洪水先行泄出以免占用湖身库容,以备充分容蓄长江大水。对淮河因受洪峰湖顶托影响,在汛初水位逐渐抬高,待淮河大水来临,使下游两岸洪涝灾害严重。如能河湖分家,早日泄走洪水腾出足够库容降低水位,就能减轻洪涝灾害。
四、建议我院加强江河治理和洪涝减灾的研究
水科院多年来在水利建设的各项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建议今后加强江河治理和洪涝灾害等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因为水科院是全国的顶尖研究机构,又在水利部跟前,是应帮助部里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相信水科院也有能力解决这些难题。作为水科院的一个老兵,很希望乐观其成,使水科院成就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