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朝
中国水科院是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组织实施的农村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是全国妇联“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以及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甘泉工程”的技术支撑单位,自1999年以来在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规划编制、标准编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了50年一遇的罕见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发生了八级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两次灾害共造成了3万多处农村供水设施的破坏、1500多万人饮水困难,在救灾过程中,中国水科院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主动参与,服从水利部、科技部有关司局的调遣,为解决灾区的饮水困难问题提供了诸多技术支撑,并已开展农村应急供水相关研究。
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一)共派出了2个专家组到灾区进行现场调查和技术指导
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水池、管道、水泵、阀门、水表等很多村镇供水设施被冻裂,受水利部农水司的委托,我院派出了崔招女、李焕雅2位同志赴广西灾区,同时又主动派出我和程先军2位同志到贵州灾区,进行现场调查和技术指导。因此次遭受冰冻破坏的供水设施多数在山区,现场条件复杂且十分艰苦,特别是崔招女、李焕雅2位已退休的女性老同志为摸清灾情、找准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翻山越岭克服了重重困难。
(二)主动请缨编制《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损坏村镇供水工程修复重建技术要点》
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中国水科院主动向水利部农水司、国科司请示编制《技术要点》,并成立了冯广志、刘学功、崔招女、李焕雅、我、程先军、胡孟等同志参加的编写组。在编写过程中,集中加班加点,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尽快完成编制工作;为保证《技术要点》切合实际,及时向灾区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征求意见,最后以水利部办公厅 “办农水[2008]64号” 文件下发灾区各省。本《技术要点》包括了冰冻灾区村镇供水工程的修复重建原则、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等。
二、5.12汶川地震灾害
(一)及时动员和组织专家搜集应急供水实用技术与措施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匡尚富院长的号召和组织下,自5月13日始,高占义所长便带领其农村供排水技术室的全体成员,连夜加班,搜集应急供水实用技术与措施,包括水源保护、水质监测、水质处理和消毒、管网修复等方面的技术。
(二)积极参加水利部、科技部的后方技术支持活动
应水利部国科司、农水司的要求,以及科技部农村司、社发司的要求,先后派出我、杨继富、程先军、胡孟、丁昆仑、刘学功、崔召女等同志,研究筛选应急供水实用技术与设备、生产企业和技术依托人,编写技术要点和手册、汇编相关标准,为前线提供技术支持。确保了《灾民安置点应急集中供水技术要点》、《抗震救灾饮水安全应急常识卡片》、《水利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技术标准汇编》、《地震次生水灾害与水问题应对措施》和《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水利实用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及时印发灾区。
(三)动员和支持公益组织、企业投身抗震救灾
中国水科院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与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组织的向灾区捐助车载式、固定式的反渗透净水设备的大型公益活动,以及重庆亚太水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向灾区提供一体化净水器,四川润兴消毒药业有限公司向灾区提供单过硫酸氢钾消毒剂等活动。
出资6万元购置天津正方科技有限公司的反渗透净水设备1套,捐献四川省汶川县漩口镇中心小学,保障了500多名师生及阿坝州救灾指挥部的饮水安全;出资3万多元购置中国疾控中心的饮用水消毒剂余量监测设备——余氯速测盒200套,捐助四川省各重灾县,保障了200个供水站的安全供水。
(四)派出技术骨干到四川前线
5月18日根据水利部要求,先后派遣丁昆仑副总工和我参加水利部前线供水保障组工作,一直到6月11日,足迹踏遍了四川的10个重灾县。我们在余震不断、交通艰险、吃住困难的情况下,早出晚归、深入重灾区调查和分析,及时向前方供水保障组提交了3份调查报告、4份针对现场问题和需求的书面建议,与其他专家一道编制了“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典型供水工程设计参考图”、“四川省地震灾区灾民临时安置点供水技术要点”、“四川省地震灾区村镇安全供水保障规划大纲”,与县里同志一道找水源、研究技术方案、完成了4个示范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充分发挥技术特长,踏踏实实做好技术支持。特别是5次穿过被称为“死亡之谷”的213国道,为阿坝州指挥部迁移点供水,找水源、定管线、净水方案和材料设备、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返回单位后也一直在关注该项目的工程质量。
7月29日-8月3日,应四川阿坝州救灾指挥部的请求,我和程先军再次赴四川灾区进行技术指导。
(五)为四川省供水规划出谋划策
应四川省农水局的请求,对其主持编制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村镇供水恢复重建规划”初稿,邀请冯广志司长、刘学功教授、崔召女教授、我和胡孟主任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对其进行了研讨和修改。
三、农村应急供水保障体系及关键技术
我国的农村供水,面广、量大,以小型、分散为主,建设和管理的规范性较差,很多小型供水设施简陋、不配套,缺乏备用水源、电源、必要的净化和消毒设备,水源保护、供水设施维修保养、水质监测等管理措施不到位,不仅自身存在供水可靠性较低的问题而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弱。
我国地域广阔,每年都可能发生地震、洪涝、干旱、冻害等自然灾害和水污染等人为事故,而且洪涝、干旱、水污染问题频发,造成当地农村供水设施不能正常供水,建立农村应急供水保障体系,做好应急供水、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是救灾工作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此,中国水科院正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以5.12汶川地震灾害、南方低温雨雪灾害、西部干旱灾害为实例,开展农村应急供水保障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
(一)构建农村应急供水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①以人为本,在突发供水事件时,以确保群众基本生活用水需要和饮用水安全为首要任务;②预防为主,尽可能规范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其供水可靠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③分类分级负责,快速响应、科学应对,做好信息、资金、人员、技术和物资等保障;④符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
(二)农村应急供水技术体系
包括①农村供水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措施;②农村供水突发事件的快速调查评估方法,以及管网漏失等隐性问题检测技术与措施;③农村应急供水标准,包括水质、水量标准;④不同情况下的应急供水模式,包括应急水源选择与保护措施,应急水处理、消毒、水质监测技术与设备,以及修复重建技术与措施等;⑤形成应急供水实用技术手册、规范和标准图等。
(三)应急供水物资储备
国家应从安全、快速、简捷、方便、适应性强等方面评估筛选一批质优、信誉好、生产能力强的企业,做好活性炭、水处理设备、消毒剂及投加设备、管材、水泵、发电机、送水车等主要应急供水物资的储备,并通报到省和县,便于应急供水时调用。
(四)应急供水保障机制
逐级建立农村供水应急机制、应急供水预案。一般性的运行故障,由供水单位负责处理;发生难以修复的故障、供水水质超标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事件时,供水单位应在当天及时将供水问题上报主管部门。自然灾害或污染事件发生时的应急供水,由政府统一领导,水利部门牵头,卫生、环保、城建等有关部门参加,国家负责重大自然灾害或污染事件发生时的应急供水,省、市、县负责本辖区内所有自然灾害或污染事件发生时的应急供水。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设24h服务热线,保证供水突发事件的通讯联系,有关信息的及时上报和汇总。
(此文写于二○○八年九月,编辑:殷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