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顾问委员会
 ·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院庆工作办公室
 电  话:68785208
 邮  箱:yinrq@iwhr.com
 联系人:殷人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水科院50周年院庆 >> 百人访谈 >> 综合
一堂生动的科研启蒙教育课 
http://www.iwhr.com     2008-09-12 14:06     来源:      作者:
字体: 】    打印    关闭    

    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了,50年前我随苏联专家鲁巴契柯夫赴河北岳城水库工作的那段经历,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回忆。


    岳城水库是一座大型水库,坝型为均质土坝,大坝长有3700多米,坝基为20m厚的砂砾石覆盖层,结构复杂。从1958年开始兴建时,即存在较多工程问题。1959年水电部苏联专家组赴现场进行工程咨询,鲁巴契柯夫是专家成员之一,他的任务是对大坝及地基的渗流控制方案提出咨询意见。在现场工作3天后,专家组决定返回北京,但鲁巴契柯夫提出要求,希望延长他在工地的工作时间,理由是他对坝基排水结构中的反滤层设计还未有具体建议,无法回京。


    依常理,砂砾石层的反滤层设计问题是鲁巴契柯夫的长项,更何况,他的副博士学位论文就是“水工建筑物的反滤层设计”,而且以全苏水工科学研究院的名义编写有“水工建筑物的反滤层设计规范”,现在面对岳城水库的砂砾石地基提不出反滤层的设计结果,当时所有人跟我一样,都有些不可思议。


    为了解决反滤层的设计问题,他决定进行现场试验,专门请工人用汽油筒突击加工了一台简陋的大直径垂直管涌仪,并选了三种砂砾料,在一个取土坑旁进行反滤试验。


    从头到尾,他都亲自参与装样、施加水头、测量渗流量,观察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严格执行试验过程中各项操作步骤。尽管是在野外进行现场试验,依然有条不紊的进行。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场景是,他将秒表用一个带子挂在脖子上,钢笔插在外衣口袋中,手持记录板,认真观察和记录各项数据和各种现象,我在一旁作些辅助性的工作。两天后,他专门提出了一份坝基砂砾石料的反滤层设计报告,才返京与专家组会合。


    事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位专门研究无粘性土反滤层设计方法的专家,为何在现场亲自试验后才提出咨询意见。原来,在仔细分析了岳城水库坝基砂砾料颗粒组成特性后,鲁巴契柯夫发现坝基土是一种缺乏中间粒径的砂砾料土,颗粒级配特殊,以往的研究者,包括鲁巴契柯夫本人,均未研究过这种类型的土,因而,已有的反滤层设计方法,包括他所编写的规范,均不适用于这种类型的无粘性土。为了咨询意见的可靠性,为了对工程认真负责,他决定亲自进行工地现场试验。


    这次现场试验,对我启发很大,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科研启蒙教育课。


    让我明白,对待大型工程问题,一定要一丝不苟,不拘泥于规程规范以及已有的一些经验,要敢于发现新问题,并认真对待。之后我专门研究了缺乏中间粒径砂砾料的渗透稳定性,并提出试验报告,经黄文熙院长的审阅,针对此问题写成一篇论文,并公开发表,这篇论文成为我研究工作的处女作,提出了以细粒含量判别无粘性土渗透破坏型式的判别方法,为国内广泛所采用,藉此敲开了我研究土的渗透稳定特性及反滤层设计方面的窗口。


    鲁巴契柯夫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学术上一丝不苟的精神,给一名年青的科技工作者指明了一条金光之道:工程实践才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源泉,深入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对待实践中的问题,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要认真学习前辈的研究成果,并灵活运用,有所收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前进,这是科研的必由之路。

(此文写于二○○八年九月,编辑:殷人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7/07 14:13:39